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03824丛书名: 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一书通过对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主要教科书出版机构编撰的教科书的调查,探讨从清末到1945年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如何向学生们讲授日本,围绕中国教科书中关于日本的记述两国之间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冲突,在中日关系中产生了何种影响等问题。
目 录
绪章
第一章 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教科书中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和近代教科书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科书与日本
第二章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人的日本认识
第一节 从古代到甲午战争
第二节 由“征倭”到“师日”的嬗变
第三节 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人形象
第一节 清朝末年(1900–1911)
第二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期(1911-1927)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27-1937)——中日关系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
第四节 卢沟桥事变爆发至抗战结束(1937—1945)
第四章 近代中日教科书冲突
第一节 “灭绝充满排日文字之支那教科书”——1914年中日教科书纠纷
第二节 “煽动对日恶感的教科书”——1918年中日教科书纠纷
第三节 “公然对儿童实施排日教育”——30年代初期的中日教科书冲突
第四节 “日支终成仇敌吗”——卢沟桥事变当晚的中日记者大论战
终章
参考文献
附录
在线试读
绪 章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基础研究为中日关系,具体来说属于其下位的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研究方向中的中国人的日本认识研究,换一种说法是中国人的日本观的研究,相对应的研究是日本人的中国认识研究。从时间上说,按近年来逐渐占主流的关于近代的界定,应为1840—1945年,但中国近代教科书的产生,大约在1897年前后,因此,本课题的实际考察范围,是从1902年(教科书中最早出现日本人形象的年份)到1945年。
中国与日本同属亚洲,互为比邻,历史上曾有过漫长的交往。中日甲午战争以降,两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后的百年间,交流与摩擦不断,冲突与缓和交错,恩怨情仇,世间罕见。自西方的坚船利炮逼近之后,两国几乎面临同样的命运,日本成功地推行近代化,跻身帝国列强,开始谋划其“大陆政策”,遂构成中国身边最大威胁;近代中国,为摆脱困境,曾以日本为样板,维新变法,同时提防日本的野心,“师日”与“防日”思潮并存。其后,伴随着两国间政治冲突的升级,终于酿成激烈的民族大搏斗。可以说,近代的中日关系,已然超越了普通类型的国家关系,由于日本的侵略政策和中国执政当局的软弱和卖国行径,使得两国关系,经常复杂地搅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互为影响,一方的动态,有时甚至左右对方国家的走向和命运。
在国家关系中,民众的相互认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反映了两国交往过程中的历史、文化、情感等要素,也表现出现实中的利益诉求、矛盾冲突、恩怨情结等层面。在平时,民众之间的相互认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延缓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当两国关系紧张、发生对立冲突时,民众的态度和情绪,有时会导致交流的停滞和倒退,甚至将国家引向战争。因此,虽当权者亦不得不小心应对。可以说,民众的相互认识,就是关于对方的看法与情绪的长期积淀,对两国关系施加重要影响。
在今天的中日关系中,存在着许多棘手问题,如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教科书问题等等,围绕这些问题,两国的政府、媒体和民众间风波不断,使中日关系变得脆弱,时而险象环生,两国领导交往中断。笔者认为:在当代中日关系的诸多矛盾中,上述问题中的大多数属于表象、冰山之角。除了国家利益之争以外,问题的症结和深层次根源,在于以对日本的侵略历史认识的差异为核心,以孰优孰劣、孰高孰低的竞争意识为基调的两国民众的情绪和相互认识。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基础研究为中日关系,具体来说属于其下位的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研究方向中的中国人的日本认识研究,换一种说法是中国人的日本观的研究,相对应的研究是日本人的中国认识研究。从时间上说,按近年来逐渐占主流的关于近代的界定,应为1840—1945年,但中国近代教科书的产生,大约在1897年前后,因此,本课题的实际考察范围,是从1902年(教科书中最早出现日本人形象的年份)到1945年。
中国与日本同属亚洲,互为比邻,历史上曾有过漫长的交往。中日甲午战争以降,两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后的百年间,交流与摩擦不断,冲突与缓和交错,恩怨情仇,世间罕见。自西方的坚船利炮逼近之后,两国几乎面临同样的命运,日本成功地推行近代化,跻身帝国列强,开始谋划其“大陆政策”,遂构成中国身边最大威胁;近代中国,为摆脱困境,曾以日本为样板,维新变法,同时提防日本的野心,“师日”与“防日”思潮并存。其后,伴随着两国间政治冲突的升级,终于酿成激烈的民族大搏斗。可以说,近代的中日关系,已然超越了普通类型的国家关系,由于日本的侵略政策和中国执政当局的软弱和卖国行径,使得两国关系,经常复杂地搅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互为影响,一方的动态,有时甚至左右对方国家的走向和命运。
在国家关系中,民众的相互认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反映了两国交往过程中的历史、文化、情感等要素,也表现出现实中的利益诉求、矛盾冲突、恩怨情结等层面。在平时,民众之间的相互认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延缓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当两国关系紧张、发生对立冲突时,民众的态度和情绪,有时会导致交流的停滞和倒退,甚至将国家引向战争。因此,虽当权者亦不得不小心应对。可以说,民众的相互认识,就是关于对方的看法与情绪的长期积淀,对两国关系施加重要影响。
在今天的中日关系中,存在着许多棘手问题,如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教科书问题等等,围绕这些问题,两国的政府、媒体和民众间风波不断,使中日关系变得脆弱,时而险象环生,两国领导交往中断。笔者认为:在当代中日关系的诸多矛盾中,上述问题中的大多数属于表象、冰山之角。除了国家利益之争以外,问题的症结和深层次根源,在于以对日本的侵略历史认识的差异为核心,以孰优孰劣、孰高孰低的竞争意识为基调的两国民众的情绪和相互认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