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87227丛书名: 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国民素质教育培训系列教材
本书具有知识系统、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注重创新、有操作性、强化素质培养等特点,并针对演讲与口才表达能力的提升配有大量拓展训练方案,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演讲与口才训练的*教材,也适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和社区工作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交际水平提供学习指导。
章绪论
节演讲与口才的基本概念
一、
演讲与口才的内涵
二、
演讲与口才训练的必要性
第二节演讲与口才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
演讲与口才的基本原则
二、
好口才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章演讲准备与注意事项
节做好演讲前的准备工作
一、
准备一篇演讲稿
二、
提升自信心
三、
多做练习
第二节演讲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控制语速、语调与气息
二、
适当回避观众目光
三、
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三章好口才需要好思维
节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一、
思维的概念
二、
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第二节思维训练的方法
一、
形象思维
二、
逻辑思维
三、
逆向思维
四、
发散性思维
第四章演讲稿的写作
节演讲稿的特点
一、
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
二、
具有故事性
三、
极具鼓动性
四、
整体协调性
五、
口语性
六、
临场性
第二节明确目的、突出主题
一、
突出主题
二、
获取观众信任
三、
使观众获得知识
四、
使观众激动的演讲
五、
使观众愉快的演讲
第五章如何克服演讲时的紧张情绪
节正确认识演讲时的紧张情绪
第二节紧张情绪的产生原因
第三节如何克服紧张情绪
一、
做好演讲前的充分准备
二、
演讲时缓解紧张情绪的技巧
第六章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节普通话概述
一、
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
二、
普通话的概念
第二节如何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一、
声母练习
二、
韵母练习
三、
声调练习
四、
语流音变
第七章用气发声技巧
节如何呼吸
一、
呼吸的基本原理
二、
如何控制气息
三、
气息控制的技巧
第二节共鸣的调节训练
一、
口腔共鸣训练
二、
胸腔共鸣训练
三、
鼻腔共鸣训练
第八章演讲中的技巧
节停连与重音
一、
停连
二、
重音
第二节语气和节奏
一、
语气
二、
节奏
第三节即兴演讲的技巧
一、
即兴演讲前的准备
二、
即兴演讲时的技巧
第四节让幽默为演讲增色
第五节态势语言的运用
一、
态势语言训练
二、
态势语言的原则
参考文献
第三章好口才需要好思维
(1) 了解几种常见思维对于锻炼演讲和口才的重要作用; (2) 了解逻辑思维对于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性作用; (3) 结合实例把握其中含义,尝试按照本章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
(1) 要分清各种思维,理解各自的特点; (2) 掌握各种思维训练的要点; (3) 将各种思维训练与口才结合,落实到日常的演讲与口才实战中。节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一、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以内隐或外隐的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思维是由复杂的脑机制所赋予的,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同时它也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认知的高级形式,也是只有人类才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例如,下午放学回到家,一进门,闻到厨房里飘出饭菜香味,你就会知道妈妈已经回家,把饭做好了。这个时候,你并没有看到妈妈,也没有看到她做饭,只是运用你头脑里已经有的经验(有饭菜香味说明妈妈在家)对感觉信息(饭菜香味)进行了加工、处理,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做出推理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思维。思维由生命进化而产生。物质的化学反应构建生命,生命在生存过程中进化出意识、思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不断进化的一个过程。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出现了人类的思维,使得宇宙中有了所谓的意义与前进方向,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思维的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物为实,思为虚,思命物以虚名,为思所用,人才能思考,或者说有名方能思; 无名,则实无所指,思无所用,也就无法转换成言语表述。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 根据传回的图片,推测火星上的状况。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知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2. 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知,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具,使人的认知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知的范围和深度。概括性的水平反映思维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3.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思维和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也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本质的区别,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除了语言之外,人类思维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表象和动作。根据思维的内容,可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要想拥有好的语言才能,必须有好的思维才行。二、 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对于口才来说,思维训练显得十分重要。这要从思维和口才的关系中看出。可以说,口才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而思维是口才的内在基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这决定了口才与思维密不可分的关联。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语言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表达思想,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正确的、恰当的思维训练对于提高口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讲,思维与口才是紧密关联的。如果思维不敏捷,语言表达也不会很清楚。如果思维敏捷,便有可能“口若悬河”。因此,可以说口才的好坏与一个人思维发达与否有密切关系,口才表达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训练。设想下,假如你要做一个即兴演讲,对思维的要求就非常高,得一边演讲,一边思考后面要讲什么,这就要求演讲者有着清晰的头脑。良好的口才要求思维在广度、深度、精度等方面都做得很好。这必须是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才能得到。但是想拥有好口才的人也不要畏惧,付出总会有相应的收获。首先,好口才必须有广博的思维作为基础、保障。这就要求人们在表达一件事的时候,能够大范围地联想别的事件。通俗来说,即思路开阔,联想丰富,能把事件放到广阔的时间、空间中去,从而全面、深刻地把握现象的本质。思维的广度往往表现为演讲时语言的旁征博引、联想丰富等。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在谈话中联想丰富,思维跨度较大,而有的人则语言贫乏,枯燥无味。这并不是说违反逻辑学中的同一律,而是说一旦谈及一件事,这件事便不会孤零零地存在,总是与外界保持各种联系。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破除思维定势,扩大思维维度,将所思考事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里予以思考,从而找到更多可以讲的东西。其次,好口才要求思维具有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口才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谈话过程中会发现,深刻的思维使得人们到达问题的本质层面,而不深刻的人则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显得很肤浅。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事物的分析达到我们常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演讲者的认知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后,好口才要求思维具有精确性。思维的精确性指的是思想明确、思维缜密。思想明确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无误,含义清楚不含糊,不出现前后矛盾。在阐述某个话题时,观点要明确,中心要突出,不能模棱两可。思维严密是指思考问题要全面、周到、细致,能科学反映事物的多面性、发展性和复杂性等。说话时出现语无伦次、条理不清等问题多与思维缺乏严密性有关。鉴于思维对好口才的锻炼具有这么多重要影响,进行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本书挑选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集中思维进行阐述,值得注意的是,这几种思维不是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划分的,而是突出其重要性才专门拿出来讲的。第二节思维训练的方法
一、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指的是运用形象作为思维形式的思维活动。法捷耶夫认为: “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艺术家传达现象的本质不是通过对该具体现象的抽象,而是通过对直接存在的具体展示和描绘。艺术家通过对现象本身的展示揭示规律,通过对个别的展示揭示一般,通过对局部的展示揭示全体,从而在生活直接的现实中仿佛造成了生活的幻影。莎士比亚说过: “强烈的想象往往具有这种本领,只要一领略到一些快乐,就会相信那种快乐背后有一个赐予的人; 夜间一产生恐惧念头,一株灌木便一下子会变成一头熊。”莎翁的比喻是一种发挥形象思维作用的效果。形象思维会为口才插上幽默的翅膀,使之能冲破语言的枯燥、抽象、凝重、太理性化。讲话中融入形象思维,可以刺激听众的视觉,看见描述的形象,从而限度地感染听众,使自己的讲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古往今来,幽默的思维主要的一点就是突破常规的形象和联想,只要我们反应敏捷、善于想象和联想,勇于打破常规,幽默的基础就牢牢地打下了。讲话中,抽象思维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容易使讲话的语言变得枯燥、抽象,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紧密配合,讲话的气氛就会显得过于凝重、太理性化、缺乏活力和幽默感。在演讲中融入形象思维,可以调动自己以及听众的视觉,看见描述的形象,从而限度地感染听众,使自己的讲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 形象思维的特征1. 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是指讲话者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形象,是用形象进行思维加工的。在思维活动的对象上,也是用形象材料进行加工的。
【案例】美国争取黑人自由平等的不倦斗士弗·道格拉斯的演说辞《论奴隶制度》这样写道: “在这种时刻,需要的是灼热的烙铁,而不是令人信服的证据。啊,假如我有那种能力,假如我能像这个国家进一言的话,今天我将要倾泻出急如湍流的辛辣嘲笑、无情指责,令人无地自容的讽刺和严厉的斥责。因为现在需要的不是光而是水,不是柔和的阵雨而是闪电。我们需要暴风雨和地动山摇!”点评: 这段话可谓是气势排山倒海,雄浑壮阔,而它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形象,如“烙铁”“湍流”“光”“水”“阵雨”“闪电”“暴风雨”“地动山摇”等,把形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形象地表达讲话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启发、影响听众的目的。2. 形象思维的普遍应用性形象思维的普遍应用是指形象思维存在于一切实践主体的思维活动中,也就是说“形象思维人皆有之”。生产实践者、社会关系实践者、科学实践者以及从事精神产品的工作者都在把握、运用着形象思维方式。3. 形象思维的创造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 “我们一旦掌握了形象思维学,将会掀起又一次技术革命。”卢瑟福通过认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图景,联想到原子内部犹如一个微观的太阳系,提出行星式原子模型。由此可见,科学家的形象思维既有形象性,又有创造性。4. 形象思维的联系发展性形象思维作为一种理性认知,区别于感性认知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在于它不是静止、孤立、片面的,而是联系发展的。生物学家建立的谱系树形象,就是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生物标本及其化石,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建立起生物进化的联系发展的图景。(二) 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种是想象; 第二种是联想。1. 想象想象是指以客观事物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为依据,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形象化地、创造性地构思出新的图景。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大多数科学家是从科学假设中进行创造发明的,而科学假设又开始于科学幻想。可以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任何事物的任何一次创新,都是借助想象力开始的。2. 联想联想是指由某个人或者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概念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联想实际上是对头脑中已有各种表象的一种重组,在思维过程中把割断了联系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重新联系起来。
【案例】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发现就是联想的结果。苹果掉到自己头上后,他产生了联想: 月亮为什么不会坠落到地球上呢?于是,他把地球上的物体与太空中的星体在思维中联想到了一块儿,从而证明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想象和联想是一个广大的领域,它是人类文明的源泉,科技发展的动力,艺术创作的支架。人类依靠它才得以超越自己,得以前进。几千年来的艺术家都在拓展它; 几千年来的科学家都在研究它; 几千年来的思想家都在思考它;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对于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就好口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 锻炼口才的形象思维的训练方法在给出专门适合口才的训练方法之前,我们先给出通用的适用于锻炼形象思维的训练方法。
训练一: 小人想象法小人想象法的具体做法如下。(1) 冥想、呼吸使身心放松; (2) 暗示训练者的身体逐渐变小,比米粒和沙子还小,变成了肉眼看不到的电子一般大小的小人,能进入任何地方; (3) 让训练者想象自己走进合着的书的里面,看看书里面写的什么故事,画的什么样的画。
训练二: 木棒想象法木棒想象法的具体做法如下。(1) 在床上静卧,闭上双眼。按照自己的正常速度,重复进行3次深呼吸。(2) 然后重新恢复到正常呼吸状态,接下来想象自己的身体变成一根坚硬的木棒,当我说“开始”的时候,努力想象自己的身体变得像木棒一样的坚硬,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座桥梁,在空中画出一道有韧性的弧线,如此重复。好,身体变得僵直、坚硬。(3) 好,感觉身体开始松弛、柔软。(4) 再次僵直、变硬,变得越来越坚固。(5) 好,迅速恢复松弛的状态。(6) 好,再一次变得僵硬起来。(7) 好,身体重新松弛下来。下面重复进行3次深呼吸。在呼气的时候,努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放松,感觉大脑处于一种冥想的出神状态,并逐渐上升至更高级别的层次。(8) 下面我会从1数到10,在我数数的过程中,想象自己的冥想级别也在逐步提升,努力认真的想象自己冥想的级别在不断地深化。(9) 下面开始数数: 1、2,冥想的级别在逐步深化; 3、4,进一步的深化; 5、6,更进一步的深化; 7、8,更为深入的深化; 9、10,已经进入较高层次的深化。(10) 接下来,开始进行颜色想象训练。一开始先想象自己面前30厘米处出现一个屏幕,然后想象屏幕上出现红、黄、绿等颜色。首先进行红色的想象,然后看到眼前出现红色。对,一定要努力想象。看到红颜色了吧?(11) 下面,红颜色消失,逐渐变成黄色。好,就这样下去。看到黄颜色了吗?(12) 接下来,黄颜色消失,逐渐变成绿色。好,继续想象,看到绿颜色了吧?(13) 好,下面开始想象你自己家的正门的样子,已经开始逐步看清楚了吧,对,想得越细越好。直到完全可以清楚看到为止。(14) 下面,打开房门,走进去,看看屋子里面是什么样的。(15) 好,现在可以清醒过来了。从10数到0,感觉舒畅地醒来。10、9、8、7,身体放松; 6、5、4、3,好,感觉自己逐步恢复知觉; 2、1、0,好,感觉自己已经浑身舒畅的醒来,身体已经完全恢复到开始的状态。训练三: “0”遐想法把“0”作为A点,由此开始遐想,可得N个B。B1: “0”是一无所有,荒凉而神秘,但在开拓者眼中,它又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B2: 在数学中,“0”是一枚闪闪发光的宝石,没有质量,没有体积,只有位置,这就是0。B3: “0”是分界线,正负交叉点,它标志两个方向、两种结果,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B4: “0”犹如一个小生命,蕴藏无限生机。B5: “0”就是人生新的起跑线,我们只有踏踏实实从头开始,才能到达辉煌的终点。B6: “0”虽然可大可小,但绝非可有可无。在数学王国的三维空间里面,它极其活跃而又可以变化无穷,犹如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小精灵。B7: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与“0”为友,时时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时时以“0”为新的起点,才能不断摆脱历史因袭的重负,在人生旅途上轻装前进。
下面给出专门适合于锻炼口才的训练方法。1. “皮格马利翁效应”训练方法“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目前世界上训练想象力有权威的一种方法。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喜爱雕塑。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目光观赏不止。后来,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少女像,并且真诚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于是他就给雕像以生命,美女活了。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这种现象就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做这种训练时,首先设想一个完美的理想人物,然后设想自己时时刻刻在模仿这个榜样,以便在潜意识中对其留下深刻印象,影响并逐渐改变自己日常的思维惯性。具体训练方法如下。(1) 想象一个完美人物的形象,他栩栩如生地站在你面前。说出他的面孔、发型、微笑的样子,他的身高、体态、举止,他讲话的速度、音质和手势等,讲得越详细越逼真越好。(2) 想象这位理想人物的品质和能力,说出他道德高尚、举止优雅、才华出众之处,以及具有所有你希望得到的品质和能力。要通过具体形象地描绘来设想这类抽象的品质。2. 口才形象思维训练题(1) 生命是什么?请用形象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以下是4个例子。生命如同烹调菜肴一样,菜肴的味道完全取决于调料和对火候的把握,你可以按照固定不变的菜谱烹调,也不妨自由发挥。生命如同一串散乱的念珠,随便你怎样串联组合,都能够变得五光十色。生命如同一只顽皮的卷毛狗,不断在街道上寻寻觅觅。生命是一座你找不到出口的迷宫。(2) 结合现实情况用形象化的口语描述一下你的单位,下面是几个人的答案,可以参照。A: “我们的公司如同一艘游轮,巨大而有力,只是运行速度太缓慢,而且航向一旦确定,机会就难以改变。”B: “我们单位就像巨人的身体: 行政部门是内脏,经理是决定决策的大脑,购销部门是嘴巴,科技人员是骨骼,而研发部门则是生殖系统。”总而言之,要想运用创新思维提升口才,要大胆假设,摆脱时空等因素的限制与束缚。另外,要努力不人云亦云,善于说“未必”,对那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或对似是而非的论断敢于提出质疑,不随波逐流,不轻信,努力发现事物背后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二、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它是一种基于抽象思维概念的思维形式,通过符号信息处理进行思维。也就是说,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进行活动的思维方式。只有语言的出现,逻辑思维才成为可能,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那么深邃的思想在讲话中产生的逻辑、产生的逻辑力量究竟有多大呢?很难用数字计算。
【小贴士】斯大林在评价列宁演讲时曾这样生动地说: “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 ‘列宁演说的逻辑好像的触角,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 你不是投降,就是失败。’”快速、灵活的逻辑思维,可以让你讲话时不再感觉无从开口,可以使你讲话具有严密性、条理性,可以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驳斥别人的诡辩,把自己的思想明白地表达出来。在讲话时,逻辑思维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思维显得严谨、有条理,使结论令人信服,也通过歪曲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达到论辩的目的。古人云: “诡中有巧,巧中有诡。”在决定胜负的辩论赛上,似是而非的辩论是出奇制胜的武器。在相声、小品等语言艺术中,许多笑料也运用了诡辩法。
【案例】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辩论赛上,复旦大学代表队与英国剑桥大学代表队就“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进行辩论,复旦队是反方。复旦队从顾问、教练到队员,都十分重视演讲之前的逻辑分析。教练俞吾金教授说: “这一辩题中的‘必要条件’在逻辑上的含义是‘无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所以正方在这一辩题中的逻辑困境是要证明: 没有温饱就不能谈道德。也就是说,反方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说明人们在不温饱的状态下也能谈论道德,正方在逻辑上就已经被打倒了。”俞教授分析了辩题中的核心概念,并指出了正方的逻辑困境,为反方辩论找到了突破口。顾问王沪宁教授回忆说: “辩题下来之后,辩论队对3个题目的5个方向进行了逻辑设计,那几天,大家都患了逻辑病。”他们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反方的总体逻辑分析是这样的: “人的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经过这样的逻辑分析之后,在辩论时,复旦队仅仅抓住对方在“必要条件”上陷入逻辑困境,猛攻其“肠胃决定论”,显得游刃有余,故而大获全胜。由此可见,在讲话前,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题目是口才艺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一) 逻辑知识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根本假定,也是理性的交谈能够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这里讲了3条规律: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1. 同一律同一律的内容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都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可用如下公式表示。A是A; 或者,A→A。这里,“A”指在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一个概念或命题。更明确地说,同一律所要求的是: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保持自身的确定与同一。所谓概念保持同一是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一个概念具有什么含义就具有什么含义,指称哪个或哪些对象就指称这些对象。例如,“人”这个概念可以表示一个动物种类,也可以表示属于这个种类的每一个个体。如果在同一个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你在种意义上使用“人”这个语词,你就必须始终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该语词; 如果需要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人”这个语词,必须特别声明,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强调这两个“人”字实际上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它们之间不能任意转换和过渡。例如,从“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不能推出“张三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因为前提中的两个“人”表达不同的概念。所谓命题保持同一是指命题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须保持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如果在什么意义上使用一个命题,就必须始终在该意义上使用该命题; 或者从命题的真假角度说,一个命题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或者从论辩的角度说,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离题、跑题。例如,如果你断定了“E=MC2”,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就必须坚持这一断定,不能随便改成“E≥MC2”,也不能随便改成“E≤MC2”。如果你发现你先前的断定错了,你要明确指明这一点,并且好给出证据与说明原因。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如果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命题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如果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命题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偷换论题”的错误。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以便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能够顺利进行,看下面的例子。
【案例】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解析: 在这个推理中,“鲁迅的著作”在两个前提中有不同的意义: 在大前提中是指鲁迅著作的全体,或者说鲁迅的全部著作,而在小前提中是指鲁迅的一篇著作。所以,它在两个前提中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起到中间的桥梁或媒介作用,不能必然地推导出结论。再如下面这个例子。
【案例】有角者论证: “你没有失去的东西你仍然具有,你没有失去角,所以你有角。”下述哪一段对话中犯有与题干中类似的逻辑错误?A. 谷堆论证: “一粒谷能否构成谷堆?显然不能。再加一粒,也不能; 再加一粒,仍不能; ……后加的一粒构成了谷堆。”B. 苏格拉底说了一句话: “柏拉图说真话。”柏拉图说了一句话: “苏格拉底说假话。”C. 认识悖论: “你认识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吗?”“不认识。”“而这个人是你的父亲,所以你不认识你的父亲。”D. 秃头者论证: “掉多少根头发才算秃头?掉一根头发算吗?不算; 再掉一根呢?也不算; ……后掉的一根头发造成了秃头。”E. 在一家大众旅馆里,一旅客在半夜被一群打牌人的哄笑声惊醒,他善意地对那群打牌人说: “都夜里12点多了,你们休息吧。”“你睡你的,管不着我们。”一打牌人说。“你们这样大声吵闹,影响别人休息。”“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关你什么事!”解析: 答案是E。在“有角者论证”中,犯有“混淆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因为大前提要成立,意味着“你原来有的并且你没有失去的东西,你仍然具有”,而角是你原来没有的东西,因此,尽管你“没有失去”它,你仍然没有角。在A、B、C、D中都没有这种错误。但在E中,当那位旅客对那群打牌人说“你们这样大声吵闹,影响别人休息”时,其中的“别人”是相对于打牌人说的,指打牌人之外的其他人,当然包括那位旅客; 但当打牌人说“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关你什么事!”时,其中的“别人”是相对于那位旅客说的,指该位旅客之外的其他人,不包括该旅客本人,而包括那群打牌人。所以,打牌人犯了与题干中类似的“混淆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 矛盾律矛盾律应该叫作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其内容是: 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亚里士多德关于矛盾律的“本体论定义”为: 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不能既具有又不具有某种属性。我们通常认为的矛盾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并非(A并且非A); 或者,(A∧ A)。这里,“A”代表一个命题,“非A”代表A的否定命题,或是蕴涵A的否定的命题,所以这里的“A”既包括与A相互矛盾的命题,也包括与A相互反对的命题。矛盾律要求: 在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