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9240322
内容简介
《中国草原生物灾害》包括综合篇、鼠害篇、虫害篇、毒害草篇和牧草病害篇,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草原生物灾害危害及防控情况,以期对教学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以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者和草牧业生产经营者开展草原植保研究、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和灾害预防控制等工作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目 录
前言
篇 综合概述
一、中国草原生物灾害分区
(一)天然草原鼠害、虫害及毒害草分区
(二)人工草地牧草病害分区
二、中国草原生物灾害状况
三、中国草原生物灾害研究与防治情况
四、中国草原生物灾害防控思想与对策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防控目标
(四)重点任务
(五)保障措施
第二篇 鼠害
章中国草原鼠害发生及危害情况
一、发生历史
(一)新中国成立前到改革开放前
(二)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
(三)21世纪以来
二、现状与危害
(一)种类
(二)分布
(三)危害
(四)主要害鼠
第二章 中国草原鼠害研究及防治进展
一、人才队伍建设
(一)研究队伍
(二)防控队伍
二、能力建设
(一)科研能力建设
(二)防控能力建设
三、研究情况
(一)基础研究
(二)应用研究
四、防控情况
(一)预测预报
(二)试验示范
(三)治理模式
五、存在的问题
(一)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二)基础设施条件差
(三)专业化防治水平低
(四)科技支撑不强
……
第三篇 虫害
第四篇 毒害草
第五篇 病害
在线试读
《中国草原生物灾害》:
1.全国范围内长期坚持地面调查和观测工作
1985年,农业部颁发了《草原治虫灭鼠实施规定》,要求各级预测预报站要做好虫、鼠害调查工作,掌握虫、鼠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向各级政府和受害区农牧民发出虫、鼠害预报,指导群众进行防治。21世纪以来,全国各级草原虫害测报站点长期坚持开展草原虫害的测报工作,逐步规范常规调查操作流程,每年分春季、秋季、蝻期、防控期、防控后开展5次虫情调查,进行虫卵越冬基数、越冬存活率、虫卵孵化率、危害面积、严重危害面积、危害程度、天敌、防控面积、防控效果、持效期等内容的调查,摸清害虫种类、发生区域、发生时间和防控期等基本情况,并结合气象资料和历年发生情况,开展长、中、短期草原虫害发生趋势预测。
经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草原主要害虫的发生时间和特点,建立了直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缨翅目等258种害虫的本底数据库,在草原害虫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中,详细记录了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等多个指标。多年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基本掌握了草原主要害虫的发生、扩散、危害机理,有效指导了翌年监测与防控工作。
2.设定固定观测点
2009年,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草原虫害常发区布设了26个固定监测站,对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地貌特征、主要建群植物、植被高度、植被盖度、产量、害虫种类、龄期、密度、出土时间、越冬情况、胚胎发育进度、越冬代幼虫化蛹情况、成虫羽化进度、卵巢发育级别、寄主植物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监测。建立了草原虫害固定监测点定位观测与常规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模式,为完善监测预警模型,提高科学预测精度,指导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测报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针对草原虫害发生面积大,分布广,专业技术人员少、测报盲点多、工作难度大的状况,2006年始,按照“每6667hm2草原虫害常发区配备1名村级农牧民信息员”的目标,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各地着手建立草原虫害村级农牧民信息员网络体系。草原虫害村级农牧民信息员体系的建立,对于缩短测报时间,减少迟报漏报,实现对草原虫害的有效监控,及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控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研发草原虫害信息管理系统
2005年始,全国畜牧总站牵头开发了草原虫害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00多个县(市、旗、团场、区)运行,虫害发生期每周定期报送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控情况,实现了信息采集、录入、储存、管理、统计、分析、传输的自动化,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我国草原虫害防控工作向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迈出了坚实一步。
5.实现了草原主要害虫危害预警
利用草原虫害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常见草原虫害基础数据库,将常规的预测预报野外调查与现代“3S”技术结合,运用“3S”技术、地面调查技术和统计学原理,根据草原害虫生长发育、种群发展与有关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了7种(类)草原主要害虫“3S”监测预警模型,并结合多期各地测报数据,预警当年发生程度和发生区域,实现了草原虫害预警的空间化。自2005年起,农业部每年发布草原虫害发生趋势监测预警报告,指导当年的防控工作。各省(自治区)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也定期发布预警报告,上下联动的预警机制更加完善。
……
1.全国范围内长期坚持地面调查和观测工作
1985年,农业部颁发了《草原治虫灭鼠实施规定》,要求各级预测预报站要做好虫、鼠害调查工作,掌握虫、鼠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向各级政府和受害区农牧民发出虫、鼠害预报,指导群众进行防治。21世纪以来,全国各级草原虫害测报站点长期坚持开展草原虫害的测报工作,逐步规范常规调查操作流程,每年分春季、秋季、蝻期、防控期、防控后开展5次虫情调查,进行虫卵越冬基数、越冬存活率、虫卵孵化率、危害面积、严重危害面积、危害程度、天敌、防控面积、防控效果、持效期等内容的调查,摸清害虫种类、发生区域、发生时间和防控期等基本情况,并结合气象资料和历年发生情况,开展长、中、短期草原虫害发生趋势预测。
经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草原主要害虫的发生时间和特点,建立了直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缨翅目等258种害虫的本底数据库,在草原害虫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中,详细记录了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等多个指标。多年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基本掌握了草原主要害虫的发生、扩散、危害机理,有效指导了翌年监测与防控工作。
2.设定固定观测点
2009年,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草原虫害常发区布设了26个固定监测站,对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地貌特征、主要建群植物、植被高度、植被盖度、产量、害虫种类、龄期、密度、出土时间、越冬情况、胚胎发育进度、越冬代幼虫化蛹情况、成虫羽化进度、卵巢发育级别、寄主植物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监测。建立了草原虫害固定监测点定位观测与常规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模式,为完善监测预警模型,提高科学预测精度,指导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测报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针对草原虫害发生面积大,分布广,专业技术人员少、测报盲点多、工作难度大的状况,2006年始,按照“每6667hm2草原虫害常发区配备1名村级农牧民信息员”的目标,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各地着手建立草原虫害村级农牧民信息员网络体系。草原虫害村级农牧民信息员体系的建立,对于缩短测报时间,减少迟报漏报,实现对草原虫害的有效监控,及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控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研发草原虫害信息管理系统
2005年始,全国畜牧总站牵头开发了草原虫害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00多个县(市、旗、团场、区)运行,虫害发生期每周定期报送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控情况,实现了信息采集、录入、储存、管理、统计、分析、传输的自动化,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我国草原虫害防控工作向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迈出了坚实一步。
5.实现了草原主要害虫危害预警
利用草原虫害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常见草原虫害基础数据库,将常规的预测预报野外调查与现代“3S”技术结合,运用“3S”技术、地面调查技术和统计学原理,根据草原害虫生长发育、种群发展与有关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了7种(类)草原主要害虫“3S”监测预警模型,并结合多期各地测报数据,预警当年发生程度和发生区域,实现了草原虫害预警的空间化。自2005年起,农业部每年发布草原虫害发生趋势监测预警报告,指导当年的防控工作。各省(自治区)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也定期发布预警报告,上下联动的预警机制更加完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