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37709
★ 当代新儒者余东海先生从良知出发,旗帜鲜明地弘扬儒家精神,大胆提出“仁本主义”思想。
★ 本书围绕“仁学纲要”“大义凛然”“大哉儒学”“中道妙理”四个主题,对四书的义理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系统阐述儒家仁本主义。
★ 本书每个部分四部经典贯通讲解,且义理圆融透彻,简明扼要,直指核心。
★ 对儒学初学者而言,能快速理解四书要旨,是极好的入门读物;于儒学深入者而言,能系统把握四书要义,将其消化融会,是极好的提升读本。
本书分别用“仁”、“义”、“大”、“中”来概括儒家《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的精华。本书作者从历史的高度着眼,借助疏解四书精义,迎接儒家的现代来复。通过疏解《论语》仁学纲要、《孟子》大义凛然、《大学》大哉儒学、《中庸》中道妙理,寄望读者能“读中国书,做中国人”。
概论………………………………………………..1
第一章 《论语》:仁学纲要………………………1
一、从文天祥绝笔说起………………………………..1
二、说“仁”…………………………………………..5
三、君子之学………………………………………..25
四、知命之学………………………………………. 35
五、《论语点睛》简介………………………………. 42
第二章 《孟子》:大义凛然……………………..49
一、政治大义……………………………………….49
二、大丈夫气概……………………………………. 58
三、大无畏精神……………………………………. 66
四、对症下药的时代性……………………… ………74
五、仁宅义路,顺受其正……………………………..84
六、为《孟子译注》指瑕……………………………..96
第三章 《大学》:大哉儒学………………… …108
一、从《易经》说起…………………………………108
二、安身立命大学问…………………………………113
三、重视知识……………………………………… 119
四、政治观和义利观…………………………… …..128
第四章 《中庸》:中道妙理……………….. …135
一、过犹不及……………………………………..136
二、执两用中……………………………………..139
三、黄金中道……………………………………..149
四、专家论道……………………………………. 152
五、道之不行……………………………………. 155
尾声……………………………………………..157
概论
中华文化,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中,儒家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缔造者,故为主统,佛道两家为辅统。佛道儒三家中,儒道是本土文化,佛家原是外来,但自从汉朝传入中国,经过与儒道两家持久的摩擦和交融,早已中国化,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佛经也成为中华经典之一。
经史子集,经是根本。国学大师,至少要通佛道儒经典中的一家,儒者至少要通儒家一经。儒经是根本的根本, 经学是儒学的核心。武术界有句名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吾也有句无名之言:“读书不读经,学问没有根。” 王阳明以“良知”为学问的头脑。儒经,就是“良知学” 的骨干。我曾写过一首关于读经的四言诗:
养身修心,莫过读经。
学而时习,乐味津津。
下学上达,融会贯通。
自立立他,自度度人。
养身修心,莫过读经。
熟读深思,贵在实行。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上下内外,一体同仁。
我有道真,通天地人。
可致良知,可证法身。
愿与龙象,化裁推行。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
结尾化用《易经》之言。《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思是说, 超越于现象的叫做“道”,居于现象层面的叫做“器”, 两者作用,导致事物交感化育、互为裁节叫做“变”,顺沿变化而推广叫做“通”,将这些道理实践于社会,叫做“事业”。
能够“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是圣王,是圣贤事业。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东海也有句无名之言:“不想当圣贤的儒者不是好儒者”。儒者不可以圣贤自命,但应该以圣德为最高人格理想、以王道为最高政治追求。
学儒必须读经。儒者未必诸经皆通,四书五经,至少要初通一经,具备一定的经学修养。经学即指研究儒家经典、注解其字句、解释其意义、阐明其义理的学问。这样, 学问才有根基,思想才有头脑.
儒家强调通经致用。通经是通晓儒学经典,通达大经大法,致用是经世应务,立功立言,道援天下。两者相辅相成,这就是儒家的“体用不二”和“全体大用”。自古儒者的问题都出在这里,或不通经明体,或不致用权达。请不要忽视:通权达变、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等也都是儒家经典精神,蕴于权道、义德、时中原则之内。
历代大儒都通经,一通百通,故致起用来特厉害。辩才无碍、办事能力强等无非是“经”的作用、“用”的体现。像王阳明、曾国藩,书生领军,举世无双。至于圣人,发言就是经典,更是全体大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无不功业赫赫;孔孟事功不彰,但“文功”盖世,千秋万代皆蒙德泽……
佛家讲“信、解、行、证”,可以移用于儒家。信是信仰, 解是理解,行是实行、实践,证是解悟、证悟。“信、解、行、证”都离不开经典的学习。《涅槃经》有三兽渡河喻:“兔浮水面,马才没身,象直到底。”儒学研究者,相当于兔;一般儒家信仰、实践者,相当于马;信仰到高度、实践到深处, 于儒学透彻理解,于良知圆满体证,便成圣贤,相当于象。用佛教话说,这是彻法源底。6 | 四书要义
……
第四章 《中庸》:中道妙理
陈立夫说:“中,于己可收正心之功,于人可达忠恕之效,于事可得合理之果。” 吾人草堂联:“人能仁义终无敌,道及中庸不易行。”
中庸是和谐之道、双赢之道、成功之道、智慧之道、普适之道,是人生之义道、社会之公道、政治之正道、自然之常道。
孔子倡中庸之道,把它抬得非常之高,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雍也》)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把掌握和坚持中庸之道视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中庸是方法论,是人生观,是价值观,也是人性论和本体论。
一、 过犹不及
中道由来已久。在孔子生前1700 年,尧以“允执厥中” 传之舜,舜以“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真言传之禹,到孔子集儒家文化之大成,加一“庸” 字,称为中庸之道。
庸释为用,中庸就是“用中”的意思。《中庸》郑玄注: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又寓平常、正常、恒常之意。真理不偏颇、不怪诞,故平常、正常;大道永不变,故恒常。北宋二程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 “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谓至矣”(《程氏经说·论语解》)。
中庸才能恰到好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过与不及表现不同,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