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778628
内容简介
《临床营养学(供专科、专升本、本科学生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成人教育规划教材》是《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侧重于一些和营养密切相关的具体疾病的营养防治,是关于食物中营养素的性质、分布、代谢作用以及食物摄入不足的一门科学。临床营养学也是运用营养学知识来治疗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的科学。营养治疗是临床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合理使用营养治疗是抢救危重患者的主要手段。《临床营养学(供专科、专升本、本科学生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成人教育规划教材》力求系统、完整地介绍临床营养学的内容,包括绪论、营养学基础、能量、膳食与营养、健康人群的营养、营养调查与营养评价、临床营养学基础、常见临床疾病的营养,以及在部分章节中加入中医食疗的基本理论和方剂。每章末附有自学指导,包括重点难点、考核知识点和复习思考题。书末有教学大纲,方便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目的与要求和课程内容。
目 录
章 绪论
节 营养学及临床营养学的发展简史
一、营养学发展简史
二、临床营养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营养
二、营养素
三、营养学
四、临床营养学
五、临床营养支持
六、膳食参考摄入量
第三节 营养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一、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二、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第四节 中医食疗药膳
一、食疗与药膳的基本概念
二、食疗药膳的基本理论
三、食疗药膳的应用原则
自学指导
第二章 营养学基础
节 糖类
第二节 膳食纤维
第三节 蛋白质
第四节 脂类
第五节 矿物质
常量元素
一、钙
二、磷
三、镁
四、钾
微量元素
一、铁
二、锌
三、硒
四、铬
五、碘
其他矿物质
第六节 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1
二、维生素B2
三、叶酸
四、维生素C
五、维生素B6
六、维生素B12
七、烟酸
八、泛酸
第七节 水
自学指导
第三章 能量
节 概述
一、能量的单位
二、能量的来源
三、能量来源的分配
第二节 能量消耗
一、基础代谢
二、体力活动
三、食物热效应
四、生长发育
第三节 能量消耗的测定
一、直接测定法
二、间接测定法
三、生活观察法
四、能量平衡观察法
第四节 能量需要量的确定
一、能量需要量的确定法
二、中国成人活动水平分级
第五节 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一、参考摄入量
二、食物来源
第六节 人体能量缺乏与过量对健康的影响
一、能量缺乏
二、能量过剩
自学指导
第四章 膳食与营养
节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一、食物的分类
二、食物营养价值评定及意义
三、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第二节 膳食结构与平衡膳食
一、膳食结构
二、平衡膳食
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四、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第三节 营养配督与食谱编制
一、营养配餐
二、食谱制定
第四节 食物的中医功效及中医膳食原则
一、食物的中医功效
二、中医膳食原则
三、中医四时饮食养生
自学指导
第五章 健康人群的营养
节 婴幼儿的营养
婴儿的营养
幼儿的合理营养
第二节 儿童的营养
第三节 青少年的营养
第四节 老年人的营养
第五节 孕妇和乳母的营养
孕妇的营养
乳母的营养
第六节 特殊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
第六章 营养调查与营养评价
第七章 临床营养学基础
第八章 常见临床疾病的营养
节 营养学及临床营养学的发展简史
一、营养学发展简史
二、临床营养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营养
二、营养素
三、营养学
四、临床营养学
五、临床营养支持
六、膳食参考摄入量
第三节 营养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一、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二、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第四节 中医食疗药膳
一、食疗与药膳的基本概念
二、食疗药膳的基本理论
三、食疗药膳的应用原则
自学指导
第二章 营养学基础
节 糖类
第二节 膳食纤维
第三节 蛋白质
第四节 脂类
第五节 矿物质
常量元素
一、钙
二、磷
三、镁
四、钾
微量元素
一、铁
二、锌
三、硒
四、铬
五、碘
其他矿物质
第六节 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1
二、维生素B2
三、叶酸
四、维生素C
五、维生素B6
六、维生素B12
七、烟酸
八、泛酸
第七节 水
自学指导
第三章 能量
节 概述
一、能量的单位
二、能量的来源
三、能量来源的分配
第二节 能量消耗
一、基础代谢
二、体力活动
三、食物热效应
四、生长发育
第三节 能量消耗的测定
一、直接测定法
二、间接测定法
三、生活观察法
四、能量平衡观察法
第四节 能量需要量的确定
一、能量需要量的确定法
二、中国成人活动水平分级
第五节 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一、参考摄入量
二、食物来源
第六节 人体能量缺乏与过量对健康的影响
一、能量缺乏
二、能量过剩
自学指导
第四章 膳食与营养
节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一、食物的分类
二、食物营养价值评定及意义
三、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第二节 膳食结构与平衡膳食
一、膳食结构
二、平衡膳食
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四、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第三节 营养配督与食谱编制
一、营养配餐
二、食谱制定
第四节 食物的中医功效及中医膳食原则
一、食物的中医功效
二、中医膳食原则
三、中医四时饮食养生
自学指导
第五章 健康人群的营养
节 婴幼儿的营养
婴儿的营养
幼儿的合理营养
第二节 儿童的营养
第三节 青少年的营养
第四节 老年人的营养
第五节 孕妇和乳母的营养
孕妇的营养
乳母的营养
第六节 特殊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
第六章 营养调查与营养评价
第七章 临床营养学基础
第八章 常见临床疾病的营养
在线试读
(4)酸碱平衡失调:在氨基酸液的早期产品中,含有较多的盐酸盐,例如盐酸精氨酸、盐酸组氨酸等。这些溶液的输入,可导致高氯性酸中毒的发生;的产品已用乙酸盐或磷酸盐代替盐酸盐,并注意阴阳离子的平衡,很少发生酸中毒。
(5)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症:肠外营养时需补充一定量的电解质,如补充不足,可导致电解质缺乏症。低钾、低磷、低钙和低镁血症均可出现。其中钾和磷与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应注意予以及时补充。维生素是机体代谢过程中必需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时应注意及时补充,否则可出现各种维生素缺乏,产生一系列症状。禁食超过1个月以上者,可出现微量元素缺乏,常见的是锌缺乏,其次为铜缺乏与铬缺乏等。为此,凡长期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应每日补充微量元素。
(6)代谢性骨病:长期肠外营养者可出现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纤维性骨炎、佝偻病等。如长期应用PN治疗的儿童患者易发生佝偻病,其原因是PN溶液中所含的钙、磷极有限,远不能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需要。因此,临床上除注意钙、磷的补充外,还应适量补充维生素D,以防止代谢性骨病的发生。当然,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尽早恢复肠内营养。
3.感染并发症
(1)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是肠外营养时常见、严重的并发症,其包括导管的局部感染或全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局部感染是发生在导管局部皮肤或周围组织的感染、腔隙感染或隧道感染;全身感染是导管所致菌血症或败血症。临床上局部感染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化脓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或低体温。导管性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低血压,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如果临床上表现为菌血症但无明显感染部位时,应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存在,此时应进一步做相关检测以明确诊断。
(2)穿刺置管时没有遵循严格无菌技术、导管护理不当、营养液配制过程或输注过程受污染致细菌快速繁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及本身的异物反应作用和患者存在感染病灶等,都是产生导管性败血症的条件及因素。因此,严格的无菌操作及认真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导管感染发生率。在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如出现高热、寒战,又找不到其他的感染病灶和合理解释,应高度怀疑导管性败血症存在,此时不必等待血培养或导管培养结果,应立即拔除导管,同时做血培养和导管头端培养,可改用周围静脉途径进行营养支持数日。多数情况下,拔管后体温即很快恢复正常,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若发热不退,且血培养阳性,则需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导管性败血症的预防措施包括:①置管过程的严格无菌技术。②在超净工作台配制营养液。③采用全封闭式输液系统。④定期消毒穿刺点皮肤并更换敷料等。
……
(5)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症:肠外营养时需补充一定量的电解质,如补充不足,可导致电解质缺乏症。低钾、低磷、低钙和低镁血症均可出现。其中钾和磷与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应注意予以及时补充。维生素是机体代谢过程中必需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时应注意及时补充,否则可出现各种维生素缺乏,产生一系列症状。禁食超过1个月以上者,可出现微量元素缺乏,常见的是锌缺乏,其次为铜缺乏与铬缺乏等。为此,凡长期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应每日补充微量元素。
(6)代谢性骨病:长期肠外营养者可出现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纤维性骨炎、佝偻病等。如长期应用PN治疗的儿童患者易发生佝偻病,其原因是PN溶液中所含的钙、磷极有限,远不能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需要。因此,临床上除注意钙、磷的补充外,还应适量补充维生素D,以防止代谢性骨病的发生。当然,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尽早恢复肠内营养。
3.感染并发症
(1)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是肠外营养时常见、严重的并发症,其包括导管的局部感染或全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局部感染是发生在导管局部皮肤或周围组织的感染、腔隙感染或隧道感染;全身感染是导管所致菌血症或败血症。临床上局部感染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化脓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或低体温。导管性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低血压,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如果临床上表现为菌血症但无明显感染部位时,应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存在,此时应进一步做相关检测以明确诊断。
(2)穿刺置管时没有遵循严格无菌技术、导管护理不当、营养液配制过程或输注过程受污染致细菌快速繁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及本身的异物反应作用和患者存在感染病灶等,都是产生导管性败血症的条件及因素。因此,严格的无菌操作及认真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导管感染发生率。在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如出现高热、寒战,又找不到其他的感染病灶和合理解释,应高度怀疑导管性败血症存在,此时不必等待血培养或导管培养结果,应立即拔除导管,同时做血培养和导管头端培养,可改用周围静脉途径进行营养支持数日。多数情况下,拔管后体温即很快恢复正常,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若发热不退,且血培养阳性,则需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导管性败血症的预防措施包括:①置管过程的严格无菌技术。②在超净工作台配制营养液。③采用全封闭式输液系统。④定期消毒穿刺点皮肤并更换敷料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