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35076
本书以简略的文字、生动的故事、原真性的图片,在系统地介绍景德镇老城总体概况的基础上,全面展现了以御窑厂为核心的自珠山中路至瓷都大桥约80公顷面积的北部区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脉络。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十二章:
*章 老城风貌
第二章 街巷里弄
第三章 城北旧事
第四章 珠山御厂
第五章 老街风景
第六章 里弄春秋1
第七章 里弄春秋2
第八章 里弄春秋3
第九章 里弄春秋4
第十章 里弄春秋5
第十一章 里弄春秋6
第十二章 里弄春秋7
绪 论
第一章 老城风貌
一、老城形成的历史阶段
二、老城的历史自然风貌
三、与昌江平行的前街后街
四、人口增长与外来工匠
五、瓷业遗迹、商贸店铺、会馆书院
六、老城里的庙宇
七、瓷业神庙与本土真人神
第二章 街巷里弄
一、因瓷生成的街巷里弄
二、街巷里弄的功能分布
三、街巷里弄的名称特点
第三章 城北旧事
一、街巷里弄的分布特征
二、9条街道96条弄巷
三、24处文物保护单位48处历史建筑
第四章 珠山御厂
一、老城中心御窑厂
二、御窑厂记事
三、御窑厂周边区域
四、从御窑厂到江西瓷业公司
第五章 老街风景
一、珠山中路
二、中山北路
三、中华北路
四、沿江东路
五、胜利路
六、斗富弄
七、风景路
八、太平巷
九、莲社北路
第六章 里弄春秋1
龙缸弄 湖口弄 老罗汉肚 新罗汉肚 莲花岭 迎祥弄 义思井弄 药王弄
第七章 里弄春秋2
铁匠弄 老门头 薛家坞 薛家坞与莲花塘 薛家坞岭上 薛家坞横弄 大安全弄 小安全弄 吴家祠堂 雷锋寺弄 扫帚弄
第八章 里弄春秋3
大苏家弄 酱油弄 小苏家弄 许家弄 广益弄 苏家畈 葡萄架 五龙桥 梨头嘴 江家坞 观音岭 双栅门 单栅门 筷子弄 风车弄 蔡家街 蔡家街横弄 蔡家岭 枯树弄 枯树弄横弄 九黄岭
第九章 里弄春秋4
东司岭 祥集上弄 新当铺上弄 老当铺弄 迎瑞上弄 程家上巷 詹家上弄 毕家上弄 彭家上弄 方家上弄
第十章 里弄春秋5
祥集下弄 老当铺下弄 程家下巷 郑家洼 迎瑞下弄 詹家下弄 毕家下弄 福寿弄 水府弄 彭家下弄 方家下弄
第十一章 里弄春秋6
通津桥 新安上巷 朱氏下弄 草鞋弄 沟沿上 朱氏上弄 百花弄 百花图 青石街 板坊上弄 樟树弄 侯家弄 龙船上弄 朝阳巷 罗家坦 低头弄
第十二章 里弄春秋7
下姚家弄 十八拐 石狮埠上弄 篾丝弄 上当铺弄 玉字巷 求知弄 大弄口 旗杆弄 上江家弄 上姚家弄 上黄家弄 韦陀桥 茶园塘 上陈家弄 徐家街 凤凰桥
采用文献目录
后 记
景德镇老城的文化特征
景德镇在历史上就是世界著名的瓷都,也是世界陶瓷生产的中心。景德镇的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两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地面和地下至今保存着的大量的瓷器,其数量之大、质量之精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景德镇保留着完整的瓷器生产工艺体系、原燃料供应体系、瓷器销售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大量古窑址、古作坊、古街巷、古建筑、古店铺、古民居、古衙门、古码头等遗存,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大多蕴藏于景德镇老城之中,呈现着奇特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细细品来,韵味无穷。
一、瓷文化构建城市空间
景德镇老城是一座围绕着瓷而产生构建的、围绕着瓷而生存的城市,老城的每一个空间基本上都与瓷有关系。这里除有直接生产陶瓷的手工业工场外,还有各种为陶瓷生产和销售服务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生产又是围绕着御窑厂的生产体系进行的。
古代景德镇围绕着瓷文化构成了自身的空间特点。
从哲学的价值体系来说,当时的景德镇属于乡土中国的一部分,但又是一座手工业城市,所以一方面它和乡土中国一样,具有祖先崇拜与神灵崇拜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自身独有的行业神崇拜特点。
可以说,在工业革命之前,整个传统社会都是宗教式的、神话式的。任何一座城市首先都是围绕着神而建立的,一座城市的合法性在于它是否有神存在。 古代的景德镇也一样,在城市里有不少的庙宇,仅在御窑厂里面就有三座庙,包括师主庙和风火神庙,这些庙宇和祠堂构成了景德镇的神圣空间。衙门和御窑厂则是景德镇的政治空间,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权力的象征。
在景德镇最重要的还有生产空间。这些空间的构成主要是窑房、坯坊、红店(彩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副业,如柴行、白土行、釉料店、坯刀店、毛笔店、颜料店等。
在宋元以前,景德镇陶瓷生产基本还是处于“亦陶亦农”的状态,即农忙种田,农闲做陶。直到明代在景德镇建立官窑以后,陶瓷生产才开始向城区集中。
因此,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围绕着御器厂而构建的。
在明代,御器厂只是部分的产品实行官搭民烧。到了清代,御窑厂除彩绘部分外,其他的生产环节大都由民窑来承担。因此,当时的官窑和民窑形成了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生产体系,而整座城市都是围绕着这一生产体系来构建的。
景德镇老城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分工。
比如,江家弄、小黄家弄、大黄家弄是当时红店的集散地;彭家弄、罗汉肚是当时高档窑房和坯坊的集散地;再胜弄、麻石弄是瓷行和瓷庄的所在地;黄家洲是补破瓷器的集散地;太白园一带是卖槎柴的集散地;市立医院和筲箕坞一带是普通民窑的集散地;御窑厂附近的东门头是画瓷器高手的居住地,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基本上集中于此,这里多年来一直都是景德镇的高档文化区;等等。
这就是景德镇老城的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景德镇的神圣空间、政治空间、生产空间、商业空间、艺术空间和生活空间,并且,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除此之外,景德镇的社会结构模式是手艺社会的结构模式。
这种结构模式既有乡土社会的特点,又有与乡土社会不同的特点。乡土社会是农民的,农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构成是血缘的和地缘的。而且,农民是要和土地绑在一起的,他们是不动的,是静态的,所以是保守的。但是手艺社会则不完全一样,除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外,还有业缘的关系。手艺人的特点是流动的,他们会离开土地到远处需要他们手艺的地方去谋生。自古以来,景德镇就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有“五方杂处”“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说。古代景德镇的土著并不多,大量都是从周边省市过来的手艺人和商人。
所以,景德镇还有一个移民空间,那就是一个个不同分工所形成的行帮组织,这些行帮往往是由血缘和地缘关系组成的。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会馆,行帮的许多事务都是在会馆里商议的。外地来景德镇谋生的人,首先是通过会馆找到谋求职业的渠道。会馆里常常举行聚会和酬神及拜祖先的活动。因而,会馆也是当时景德镇老城的一大景观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官窑的精益求精,促成了景德镇细致的行业分工,最主要的有成型、烧炼、彩绘、中介商、承包商等部分,而每一个部分都有很多的辅助业。比如,围绕成型的,就不仅有坯房,还有白土行、釉料店、坯刀店、模型店、碌碌车店等,这些辅助业当年都是有建筑的。如果我们重新清点和寻找这些遗址,把这些文化整理和描述出来,那效果也应当是非常震撼的。
二、瓷形成的文化圈
所谓景德镇的瓷文化圈,可以看成是景德镇瓷文化的传播和辐射范围。
这个瓷文化圈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技艺传播,一部分是商业传播。技艺传播的部分包括对国内各窑口的影响,也包括对世界不同国家陶瓷产业的影响。商业传播的部分更广,有国内的市场,还有国外的市场。如果说,在宋元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贸易主要还是限于亚洲,那么到15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以后,景德镇的瓷器贸易可以说是遍及全球。在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博物馆里,我们都能看到景德镇的瓷器。
景德镇的瓷器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如此崇高的声誉,与御窑厂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宋元时期,尤其是在宋代,中国的瓷窑遍布大江南北,景德镇只是遍布大江南北的瓷区之一。但是到明清以后,由于官窑在景德镇的建立,所有的制瓷资源都向景德镇集中,以至于形成了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与官窑在景德镇的建立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明清以后的景德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瓷文化圈。
这个瓷文化圈以景德镇的老城为圆点向外辐射,不仅波及了周边的城市、乡村和沿海地带,而且波及了全中国、全世界。虽然说,在很多沿海的瓷区,如在广东和福建一带的,很多的瓷器都是仿造景德镇的而销往世界;但是最高档的仍然在景德镇,几乎无一产瓷区可与之相比。
在19世纪之前,欧亚大陆所有最奢侈的生活用品都来自中国,不仅仅是我们所熟知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也包括铜器、铁器、漆器等生活用品。所以说,古代的中国曾是世界手工业工场,景德镇又是其中世界性的陶瓷手工业工场。而且陶瓷是中国的一大项,故景德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也是“丝绸之路”当中最具特点的陶瓷贸易城市。当时的景德镇是一座极具生产能力的城市,不仅要供应皇帝用瓷、贵族用瓷、老百姓用瓷,还要供应全世界的贵族用瓷。
因此,自古以来景德镇就是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
当时传播到整个世界的,不仅是景德镇造的瓷器,还包括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在韩国的一座博物馆里面有一句话:“整个世界的陶瓷历史就是中国陶瓷技术不断输出的历史。”在这些陶瓷技术不断输出的过程中,景德镇是首屈一指的,它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欧洲人曾认为,青花瓷是中国人送给欧洲文艺复兴的礼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曾经是欧洲的榜样之国。欧洲人都知道中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礼仪之邦,从欧洲到中国路途遥远,语言不通。但美丽青花瓷上的许多戏曲故事和山水花卉的装饰,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审美。
以前的欧洲人在用餐上没有那么讲究,餐桌上餐具很少,有些餐具是大家轮流用的。景德镇的瓷器进去以后,贵族才开始了分餐制,变得文明和卫生起来。瓷器带来的最大的全球化影响应该是茶叶和咖啡的普及,瓷器是喝茶和咖啡最好的器皿。所以,咖啡和茶叶真正的普及是在欧洲地理大发现以后。也就是在那时候,欧洲开始大量来中国买瓷器,导致了茶和咖啡的全球化普及。
因此,景德镇瓷器的出现为全球人们物质生活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文化上的影响力。
三、街巷里弄名称的文化特征
景德镇老城曾有“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之说,折射出景德镇丰富的城市文化特点。这些充满情趣的街道里弄名称,即显现出景德镇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这些名称作为景德镇区域文化的象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记了千百年来景德镇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足迹。
1.以姓氏命名的街道里弄反映移民城市的属性
古时的景德镇是江南重镇,瓷业繁荣,贸易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周边移民。同乡同地的外籍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集聚在一地从业、生息、繁衍,许多以姓氏冠名的街道里弄就是族群移民定居在地名上的体现。
外来人口迁居景德镇后聚族而居形成弄巷。如:彭家弄,彭姓居于此地,后因宋中期瓷业生产发展,作坊、坯房增多,渐渐成为弄巷;沈家祠,明初有沈姓迁入居住,沈氏在此地建立家族祠堂,后渐渐形成弄巷;陈家弄,因明朝都昌陈氏家族迁入而得名;等等。
2.不同地域族群的丛聚反映出的个性
景德镇作为一个传统手工业城市,其他各行业在瓷业的引领下蓬勃发展,瓷业也在其他各行业的辅助下茁壮成长。邻近景德镇的府、州、县的人(甚至族群)因为景德镇瓷业的兴盛,纷纷来景德镇谋生。他们有的从业、有的卖力、有的经商,来到景德镇聚群而居,聚群而业,在求生存、谋利益、抵欺辱的境况下,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自然地把他们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本省都昌籍的“都帮”、安徽徽州府所属六县的“徽帮”,以及除都、徽两帮之外的客籍人氏的“杂帮”,形成带有明显地域风情的群体。
一些带有明显地域和行业名称的街道弄巷就自然而然随之产生。如:新安巷、抚州弄、饶州弄、汉阳弄、湖口弄等,是聚群而居;铁匠弄、草鞋弄、篾丝弄、花篾弄、扫帚弄等,是聚群而业,这其中的行业无不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景德镇瓷业息息相关。
3.吉祥文化所折射出的美好愿景
吉祥文化的产生发展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热爱生活,激发人们的智慧创造,展望无限美好的未来,并把美好愿望的词语命名为地名,表示理想的寄寓。如:迎祥弄、求知弄(原名求子弄,破“四旧”时改)、安全弄(原名火烧弄,破“四旧”时改)、太和弄、东风坦、青云巷等。这些以吉祥词语命名的街道弄巷,一方面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另一方面又反映景德镇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4.蕴含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表达
自然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以某种动物和某种植物代表人的性格中的某些象征意义,参与人类社会思想情感的交流,体现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生活交流等一系列过程。动物中有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狮、虎、鹿、鹤等,植物中有被赋予吉祥意义的花草、树木、果实等景德镇街巷里弄以它们为名,如:狮子弄、桂花弄、桃花弄、樟树弄。
5.敬畏心理形成的道德规范
祭祀是中华民族礼仪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神、祀仙和拜祖是向神灵先祖求福消灾,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与祖先的景仰和敬重,协调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而产生的传统礼俗活动仪式。
景德镇作为一个传统手工业城市,“靠天吃饭”的意念从古到今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瓷工,除了传统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外,陶瓷行业神的祭祀崇拜习俗成为景德镇特色鲜明的地方崇拜习俗。
陶瓷行业神崇拜这一文化现象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师长的尊崇、对正义的褒扬、对邪恶的鞭笞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讲,景德镇瓷业崇拜习俗的本质内涵就是崇拜劳动者本身。从景德镇泗王庙、药王庙、陶王庙、土地弄、祭师祠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解读陶瓷行业神崇拜习俗这一文化现象。
6.趣闻轶事所传递的闲情逸致
风俗现象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也并非无所不包,大致的范围可归纳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等三个方面。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景德镇的社会风俗习惯并不等同划一,但趣闻轶事却都为大家喜闻乐见。“斗富弄”来源于一个斗富的故事;“赛宝坦”也来源于一个斗富的传奇;“落马桥”源于一个元代的传说——一位状元回乡路过此桥,因马失蹄被摔,而称落马桥;“低头弄”源于明代末年的一个故事——一位陈姓抚台住在此弄,弄口有一低矮青石门坊,当其他官员骑马来拜访抚台时,进弄都要低下头来通过,故名为低头弄;等等。
今天,当我们把景德镇置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多视野、多维度中来考察,就可以打开世人走进景德镇、了解瓷文化、了解中国的一扇窗,这不但是对陶瓷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审视和开掘,更是一种厚重的文化构建。解读那些遗落在历史尘埃中的“景德镇老城旧事”,或许可以给正在重塑文化自信的人们以某种启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