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24400丛书名: 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综合应用能力(D类)》本书适用于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综合应用能(D)类的考试。本书有如下特色:
本书特色一:立足真题。本书立足于真题,结合考纲和真题考点,在编写过程中力求涵盖真题考点的知识内容,契合考纲要求,针对性强。
本书特色二:把握考情。本书单独设置一篇内容对考试情况进行解读,方便考生从形式到内容,从题型到考点进行直观了解,做到复习有方向。
本书特色三:体例实用。本书严格依照考试大纲设置了三个模块的内容。在正文讲解部分以考前预测试题的形式,为考生提供自我检测和训练的机会,满足考生备考要求。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综合应用能力(D类)》本书严格依照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大纲编写,为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综合能力(D类)——中小学教师类教材。本书共包含4篇内容,*篇为综合应用能力考试解读,是从考情和题型两个角度对考试情况做出详细的阐释,第二篇至第四篇依据大纲要求架构起的知识体系,即师德与职业认知,教育教学核心能力,教师自主发展能力三大模块。
目 录
篇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解读
章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节考试性质及测评要素
一、考试的性质
二、测评内容
第二节试卷结构与考题特点
一、试卷结构
二、考题特点
第三节备考策略
一、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二、模块学习,夯实基础
三、内化思路,整合知识
四、模拟练习,补齐短板
第二章题型解读与答题策略
节辨析题
一、题型简介
二、答题策略
三、考点例析
第二节案例分析
一、题型简介
二、答题策略
三、考点例析第三节教育方案设计
一、题型简介
二、答题策略
三、考点例析
第二篇师德与职业认知
章教育观念
节教育观
一、我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三、素质教育观
四、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第二节学生观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
第三节教师观
一、教师及教师职业概述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五、教师威信
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观
考前预测试题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
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第三节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概述
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考前预测试题
第三章教育法律法规与依法执教
节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八、《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九、《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第二节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二、教师的义务
第三节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学生的法律地位
二、学生的权利
三、学生的义务
第四节依法执教
一、依法执教的概念
二、教师违法行为(侵权行为)
三、依法执教的途径和方法
考前预测试题
第三篇教育教学核心能力
章学生发展指导能力
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
三、情绪与情感
四、意志过程
五、个性心理
第二节学生身心发展与个别差异
一、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四、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理论
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学习心理与学习指导
一、学习概述
二、学习理论
三、学习动机
四、学习策略
五、学习习惯
六、学习兴趣
七、学习迁移
八、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九、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四节德育与美育
一、品德与品德形成概述
二、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三、德育内容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七、美育
第五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四、学生心理辅导
考前预测试题
第二章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节教学基本知识
一、教学与教学观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原则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组织形式
六、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教学设计能力
一、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设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
五、教学策略设计
第三节教学实施能力
一、教学情境创设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考前预测试题第三章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
节班级管理能力
一、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二、班主任工作
三、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四、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第二节课堂管理能力
一、课堂管理概述
二、课堂人际关系管理
三、课堂环境管理
四、课堂纪律管理
第三节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
一、班级活动概述
二、班级活动设计
三、班级活动的组织
考前预测试题
第四章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节教学评价基础知识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四、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
第二节学生评价能力
一、学生评价的概念
二、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
三、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
考前预测试题
第五章沟通与合作能力
节师生对话能力
一、教师的谈话艺术
二、教师的聆听艺术
三、教师的表扬艺术
四、教师的批评艺术
第二节同事合作能力
一、主动配合,团结协作
二、公平竞争,大局为重
三、尊重同事,相互信任
四、谦虚谨慎,彼此学习
第三节家校合作能力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二、教师处理与家长关系时的要求
三、教师与家长交往的策略
四、家校联系的方式
考前预测试题
第四篇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章教育反思能力
节教育反思的原则和内容
一、教育反思的原则
二、教育反思的内容
第二节教育反思的过程和方法
一、教育反思的过程
二、教育反思的主要方法
三、教学反思的书写内容
考前预测试题
第二章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节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考前预测试题
第三章心理调适能力
节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教师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一、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调适
二、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调适
三、教师的情绪问题与心理调适
考前预测试题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章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节考试性质及测评要素
一、考试的性质
二、测评内容
第二节试卷结构与考题特点
一、试卷结构
二、考题特点
第三节备考策略
一、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二、模块学习,夯实基础
三、内化思路,整合知识
四、模拟练习,补齐短板
第二章题型解读与答题策略
节辨析题
一、题型简介
二、答题策略
三、考点例析
第二节案例分析
一、题型简介
二、答题策略
三、考点例析第三节教育方案设计
一、题型简介
二、答题策略
三、考点例析
第二篇师德与职业认知
章教育观念
节教育观
一、我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三、素质教育观
四、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第二节学生观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
第三节教师观
一、教师及教师职业概述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五、教师威信
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观
考前预测试题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
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第三节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概述
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考前预测试题
第三章教育法律法规与依法执教
节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八、《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九、《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第二节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二、教师的义务
第三节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学生的法律地位
二、学生的权利
三、学生的义务
第四节依法执教
一、依法执教的概念
二、教师违法行为(侵权行为)
三、依法执教的途径和方法
考前预测试题
第三篇教育教学核心能力
章学生发展指导能力
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
三、情绪与情感
四、意志过程
五、个性心理
第二节学生身心发展与个别差异
一、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四、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理论
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学习心理与学习指导
一、学习概述
二、学习理论
三、学习动机
四、学习策略
五、学习习惯
六、学习兴趣
七、学习迁移
八、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九、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四节德育与美育
一、品德与品德形成概述
二、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三、德育内容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七、美育
第五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四、学生心理辅导
考前预测试题
第二章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节教学基本知识
一、教学与教学观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原则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组织形式
六、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教学设计能力
一、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设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
五、教学策略设计
第三节教学实施能力
一、教学情境创设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考前预测试题第三章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
节班级管理能力
一、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二、班主任工作
三、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四、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第二节课堂管理能力
一、课堂管理概述
二、课堂人际关系管理
三、课堂环境管理
四、课堂纪律管理
第三节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
一、班级活动概述
二、班级活动设计
三、班级活动的组织
考前预测试题
第四章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节教学评价基础知识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四、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
第二节学生评价能力
一、学生评价的概念
二、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
三、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
考前预测试题
第五章沟通与合作能力
节师生对话能力
一、教师的谈话艺术
二、教师的聆听艺术
三、教师的表扬艺术
四、教师的批评艺术
第二节同事合作能力
一、主动配合,团结协作
二、公平竞争,大局为重
三、尊重同事,相互信任
四、谦虚谨慎,彼此学习
第三节家校合作能力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二、教师处理与家长关系时的要求
三、教师与家长交往的策略
四、家校联系的方式
考前预测试题
第四篇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章教育反思能力
节教育反思的原则和内容
一、教育反思的原则
二、教育反思的内容
第二节教育反思的过程和方法
一、教育反思的过程
二、教育反思的主要方法
三、教学反思的书写内容
考前预测试题
第二章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节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考前预测试题
第三章心理调适能力
节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教师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一、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调适
二、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调适
三、教师的情绪问题与心理调适
考前预测试题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在线试读
篇
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解读
1了解综合应用能力(D类)的考试性质和试卷结构。
2了解考试题型的基本情况。
3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策略。章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节考试性质及测评要素一、考试的性质(一)考试目的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是针对我国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者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要求
从考查对象上看,教师招聘考试面向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应试人员,考试没有针对具体学科和具体学段的特殊知识,而是考查教师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养。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观念,善于发现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能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发展。
从考查内容上看,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不会单纯考查记忆性的理论和知识,而是注重考查应试者对教育观念和教育现象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
二、测评内容
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师德与职业认知、教育教学核心能力和教师自主发展能力。测评内容具体如下。
(一)师德与职业认知
师德与职业认知主要包括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认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施教。
1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正确的教育观。具有正确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要掌握我国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等。
②正确的学生观。具有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能够正确看待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热爱学生。
③正确的教师观。具有正确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看待教师的责任。
2正确认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正确认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②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相关要求正确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为。
③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处理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关系,如与学生、家长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3依法施教
应试人员要做到依法施教,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②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③能够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教育现象和行为,明确法律依据和责任归属,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教育教学核心能力
教育教学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指导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
1学生发展指导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学生发展指导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③德育和美育。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了解美育的任务、内容与实施。
④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2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教学基础知识,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等。
②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掌握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
③具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3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班级管理能力。教师要掌握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了解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等。
②课堂管理能力。教师要掌握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知识。
③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要了解班级活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理论,能够进行常见的班级活动的设计。
4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教育教学评价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教学评价基础知识。了解教学评价的功能,掌握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
②学生评价能力。了解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5沟通与合作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沟通与合作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师生对话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②同事合作能力。教师与其他教师共同合作、相互促进的能力。
③家校合作能力。教师对家庭和学校进行协调、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
(三)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教师自主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教育反思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1教育反思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教育反思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教育反思的基础知识。掌握教育反思的含义、原则、内容等知识。
②教育反思的过程和方法。掌握教育反思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
2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和阶段。
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掌握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常用方法。
3心理调适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心理调适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教师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②教师心理调适能力。掌握教师心理调适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第二节试卷结构与考题特点一、试卷结构(一)试卷结构分析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主要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全卷一般由3道试题构成,包括辨析题、案例分析题和教育方案设计题。
每道试题一般由材料、问题和作答要求三部分构成。辨析题、案例分析题和教育方案设计题的材料内容相互独立。各题型的问题和作答要求都较为明确。由于各题型的测评要素和对考生的要求有所不同,本书对各题型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实用的答题策略,见本篇第二章的内容。
(二)从历年真题看试卷结构
以下主要分析2016—2018年综合应用能力(D类)统考真题试卷中各题型的考查情况,包括各题型考查的题量、测评的能力与知识、字数要求和分值。(见表1-1)表1-12016—2018年真题试卷各题型考查情况分析题型时间题量测评内容与知识字数要求分值辨析题2018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1题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发展指导能力——学生学习指导不超过400字30分40分40分案例
分析2018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1题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行为评价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评价能力——学生评价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教育观念——学生观
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师生关系不超过300字不超过400字不超过300字不超过400字不超过400字不超过350字不超过400字60分60分60分教育
方案
设计2018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1题针对学生焦虑情绪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总字数不超过825字(对各环节字数有具体规定)60分针对学生缺乏坚持精神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800~1000字50分针对学生缺少阅读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800~1000字50分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历年真题考查中,有以下规律和趋势。
①在试卷结构上,自2016年下半年考试起,试卷均由3道试题构成。这也应该是未来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题的基本形式。
②在字数要求上,三种题型都有明确的字数要求。其中,在2016-2017年的真题中,教育方案设计的总字数字数要求为800~1000字,但是在2018年上半年的真题中,教育方案设计的总字数要求为不超过825字。这一趋势值得关注。
③在分值上,辨析题的分值为30~40分;案例分析在历年真题中分值均为60分,占卷面分值的40%;教育方案设计的分值为50~60分。
二、考题特点
根据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的测评内容以及考试形式,我们分析和归纳了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题的特点。
(一)综合性
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在测查能力上具有综合性。一方面,在测查的知识内容上具有综合性。无论是辨析题还是案例分析题,一般都涉及几个知识内容,需要考生能够综合不同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阐述,教育方案设计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能力运用上具有综合性。主观题不仅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考查考生在作答时表现出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试题的综合性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加以应用。考生可通过不断练习,强化答题思路,增强作答能力。
(二)灵活性
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在答案呈现上具有灵活性。与客观题不同,主观题几乎不存在标准答案一说,其答案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考生要掌握作答思路和作答所需的理论知识点。至于作答时的逻辑组织、言语表达等,则因人而异。如在设计教育方案时,针对同一个主题,考生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对于同一活动,考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这都体现了考生在作答时的灵活性。
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解读
1了解综合应用能力(D类)的考试性质和试卷结构。
2了解考试题型的基本情况。
3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策略。章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节考试性质及测评要素一、考试的性质(一)考试目的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是针对我国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者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要求
从考查对象上看,教师招聘考试面向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应试人员,考试没有针对具体学科和具体学段的特殊知识,而是考查教师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养。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观念,善于发现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能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发展。
从考查内容上看,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不会单纯考查记忆性的理论和知识,而是注重考查应试者对教育观念和教育现象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
二、测评内容
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师德与职业认知、教育教学核心能力和教师自主发展能力。测评内容具体如下。
(一)师德与职业认知
师德与职业认知主要包括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认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施教。
1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正确的教育观。具有正确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要掌握我国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等。
②正确的学生观。具有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能够正确看待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热爱学生。
③正确的教师观。具有正确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看待教师的责任。
2正确认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正确认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②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相关要求正确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为。
③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处理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关系,如与学生、家长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3依法施教
应试人员要做到依法施教,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②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③能够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教育现象和行为,明确法律依据和责任归属,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教育教学核心能力
教育教学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指导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
1学生发展指导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学生发展指导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③德育和美育。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了解美育的任务、内容与实施。
④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2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教学基础知识,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等。
②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掌握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
③具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3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班级管理能力。教师要掌握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了解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等。
②课堂管理能力。教师要掌握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知识。
③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要了解班级活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理论,能够进行常见的班级活动的设计。
4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教育教学评价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教学评价基础知识。了解教学评价的功能,掌握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
②学生评价能力。了解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5沟通与合作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沟通与合作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师生对话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②同事合作能力。教师与其他教师共同合作、相互促进的能力。
③家校合作能力。教师对家庭和学校进行协调、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
(三)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教师自主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教育反思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1教育反思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教育反思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教育反思的基础知识。掌握教育反思的含义、原则、内容等知识。
②教育反思的过程和方法。掌握教育反思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
2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和阶段。
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掌握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常用方法。
3心理调适能力
应试人员要具备心理调适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教师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②教师心理调适能力。掌握教师心理调适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第二节试卷结构与考题特点一、试卷结构(一)试卷结构分析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主要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全卷一般由3道试题构成,包括辨析题、案例分析题和教育方案设计题。
每道试题一般由材料、问题和作答要求三部分构成。辨析题、案例分析题和教育方案设计题的材料内容相互独立。各题型的问题和作答要求都较为明确。由于各题型的测评要素和对考生的要求有所不同,本书对各题型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实用的答题策略,见本篇第二章的内容。
(二)从历年真题看试卷结构
以下主要分析2016—2018年综合应用能力(D类)统考真题试卷中各题型的考查情况,包括各题型考查的题量、测评的能力与知识、字数要求和分值。(见表1-1)表1-12016—2018年真题试卷各题型考查情况分析题型时间题量测评内容与知识字数要求分值辨析题2018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1题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发展指导能力——学生学习指导不超过400字30分40分40分案例
分析2018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1题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行为评价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评价能力——学生评价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教育观念——学生观
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师生关系不超过300字不超过400字不超过300字不超过400字不超过400字不超过350字不超过400字60分60分60分教育
方案
设计2018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1题针对学生焦虑情绪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总字数不超过825字(对各环节字数有具体规定)60分针对学生缺乏坚持精神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800~1000字50分针对学生缺少阅读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800~1000字50分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历年真题考查中,有以下规律和趋势。
①在试卷结构上,自2016年下半年考试起,试卷均由3道试题构成。这也应该是未来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题的基本形式。
②在字数要求上,三种题型都有明确的字数要求。其中,在2016-2017年的真题中,教育方案设计的总字数字数要求为800~1000字,但是在2018年上半年的真题中,教育方案设计的总字数要求为不超过825字。这一趋势值得关注。
③在分值上,辨析题的分值为30~40分;案例分析在历年真题中分值均为60分,占卷面分值的40%;教育方案设计的分值为50~60分。
二、考题特点
根据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的测评内容以及考试形式,我们分析和归纳了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题的特点。
(一)综合性
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在测查能力上具有综合性。一方面,在测查的知识内容上具有综合性。无论是辨析题还是案例分析题,一般都涉及几个知识内容,需要考生能够综合不同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阐述,教育方案设计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能力运用上具有综合性。主观题不仅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考查考生在作答时表现出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试题的综合性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加以应用。考生可通过不断练习,强化答题思路,增强作答能力。
(二)灵活性
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在答案呈现上具有灵活性。与客观题不同,主观题几乎不存在标准答案一说,其答案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考生要掌握作答思路和作答所需的理论知识点。至于作答时的逻辑组织、言语表达等,则因人而异。如在设计教育方案时,针对同一个主题,考生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对于同一活动,考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这都体现了考生在作答时的灵活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