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49597
章领袖书写:英雄书写的完型
节领袖初登银幕
第二节特型演员与领袖气质
第二章军人形象:英雄气质的承袭与裂变
节革命英雄的个性与人性复归
第二节反特与侦破类型中的娱乐注脚
第三节新战争与新战士的价值重构
第三章农民形象:个体肉身与个体意识的复归
节肉身复归的农民革命英雄
第二节改革话语下的个体意识复苏
第三节伦理枷锁中的爱情与婚姻
第四节伦理与道德边界的男性欲望
第四章工人形象:从力量英雄到改革弄潮儿
节弱武尚文的老一代工人
第二节“文革”工人的政治与爱情
第三节新工人的生活与理想
第四节改革弄潮儿的硬汉本色
第五章知识男性:历史与现实中的身份游移
节革命、建设进程中的赤子情怀
第二节反思载体与灵肉重构
第三节儒雅气质与浪漫爱情
第四节现实困境与世俗消解
第六章新时期青年:城市文化语境下的青春选择
节农村与城市间的价值寻位
第二节城市待业青年的人生价值重构
第三节城市边缘青年的自我放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1979年1月,停刊长达12年的《大众电影》杂志复刊。时过境迁,这份在“十七年”期间极具影响力的电影杂志将如何掀开崭新的一页?
《大众电影》1979年第1期的封面人物是影片《大河奔流》中的梁晴(张金玲饰)和海天亮(刘衍利饰)。《大河奔流》由李准编剧,谢铁骊、陈怀皑导演,展现了一幅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史诗巨制。影片主角李麦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村妇女典型。据导演谢铁骊回忆,“当时想演女主角李麦的人非常多,常香玉曾表示过想演李麦,但因为常香玉年龄偏大,所以可能性不大。后,我们选中了张瑞芳”付晓红:《两步跨生平:谢铁骊口述实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李麦延续着“李双双”的热情、爽朗、泼辣个性,张瑞芳的表演张力十足且又真实自然,走在了昔日“22大明星”“文革”后复出表演的前列。然而,复刊的《大众电影》封面并非“十七年”女明星张瑞芳饰演的“革命母亲”李麦。选择宏大革命历史书写的影片,却推介年轻演员,这一封面似乎昭示了承袭与革新缝隙中亟待重组的新时期表演阵容。
从1979年起,中国电影的形态开始有所突破,题材、风格、样式等都开始多样化。曾经,英雄书写在“三突出”原则中走向畸变,男性形象在“样板戏”中沦为政治单向度的男性假面。此时,“工农兵”表演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形塑英雄也不再是的男性气质诉求,男演员在表演格局中的重要性不及往昔。新时期银幕开始褪去单调矫饰的阳刚之气,与之相一致的是一批接触银幕数年的年轻女演员很快成为新星,张金玲、宋晓英、陈冲、刘晓庆、潘虹、冷眉等纷纷登上《大众电影》封面,以不同的个性和气质在银幕内外进行着一个新时代的表演。社会的变化势必要求文化的顺势而动以及男性气质的转型,在男演员群落的更迭中,新时期银幕也开始了日渐多元的男性气质建构。
本书以“银幕内外的男性气质建构”为题,在以1979—1989年作为时间原点的纵向和横向历史坐标上展开对新中国电影的断代式管窥,将银幕外的男演员和他们在银幕上所塑造的男性形象作为研究的焦点,意图从几个层面来切入和展开论题:一是新时期社会转型所导致的男性气质变迁;二是新时期电影的男性气质建构;三是男演员群体更迭与新时期男性气质建构。在此基础上,尝试阐释新时期多元文化与男性气质建构的关系。
章“领袖书写:英雄书写的完型”聚焦于新时期电影中的领袖形象及特型演员。进入新时期以后,电影的政治属性有所弱化,书写“工农兵”不再是至高无上、不可撼动的标准,领袖形象轻易跃上意识形态制高点,成为难以企及、无法超越的男性神话,他们现身说法,形塑着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历史。
第二章“军人形象:英雄气质的承袭与裂变”通过对新时期电影中的革命英雄、反特英雄、公安形象、援越战士及新时期战士的形象分析,阐释曾经作为极度男权的政治符号的英雄军人形象如何向普通男性个体的回归,思考军人气质在新时期语境下的变迁及新时期男演员军人表演中男性气质的多元实践及呈现。
第三章“农民形象:个体肉身与个体意识的复归”从历史、现实、文化层面审视新时期银幕上的农民形象及其男性气质。以农民作为主角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锐减,农民英雄成为一个远去的男性神话;在农村改革背景下,个体意识复苏的农民成为主流农民形象;在文化层面,男性农民成为转型时期民族性格与民族身份的现代性反思载体。
第四章“工人形象:从力量英雄到改革弄潮儿”以新时期的工业改革为背景分析新时期工人的男性气质建构。成为过往时代精神代言人的老一代力量型工人淡出;知识型青年工人形象成为主流,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气质;改革“铁腕男子汉”被打造成阳刚硬汉,他们的男子气概所表征的是新时期改革语境下对于理想男性气质的想象。
第五章“知识男性:历史与现实中的身份游移”分析了新时期电影中知识分子形象气质建构的复杂性。银幕上,知识分子曾被纳入宏大革命与建设叙事,成为国家建设的精英男性;知识分子成为反思“十七年”和“文革”的重要载体,其形象气质被重新建构;知识分子也一度成为现实反思和文化反思的载体。银幕外,诸多男演员在知识分子表演中寻得更多挥洒气质、释放魅力的空间。
第六章“新时期青年:城市文化语境下的青春选择”关注新时期社会转型对青年人的身心重塑。一批极富个性的年轻演员为城市青年塑形,在新时期银幕上呈现了带有青年亚文化特点的男性气质。
“结语”对论述进行归结。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男性气质的建构已呈现多元化特点,多种不同的男性气质并存,并没有一种男性气质能够成为主宰,理想男性气质散落在不同的男性形象中。气质多元的男演员与其银幕形象共同演绎了新时期的多元男性气质,成为表征80年代多元文化的生动符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