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0868943
前言
章 “新浪潮”电影运动时期英国电影中的“愤怒青年”与“享乐青年”
节 英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源起
一、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社会:消费主义的兴起和阶级观念的淡化
二、“新浪潮”电影运动:工人阶级回到叙事中心
三、自由电影和“厨房水槽现实主义”
第二节 “愤怒青年”:在对抗中寻找自我
一、对权力的反抗:焦点模糊的愤怒
二、迷失的自我:怀才不遇与无能为力
三、暴力的宣泄:困兽的侵犯性
第三节 “享乐青年”:逃避与探寻
一、逃避日常生活:厌恶工作、追求享乐
二、逃避责任:对传统男性身份的逃避
三、逃避自我:拒绝继承父辈身份
第四节 规训与认同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
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
第二章 “摇摆伦敦”时期英国电影中的“花花公子”和“迷惘一代”
节 “摇摆伦敦”时期的英国社会
一、“摇摆伦敦”:充满刺激与活力的“无阶级社会”
二、“摇摆伦敦”时期的英国社会:乐观与焦虑
三、“摇摆”之后的伦敦社会:茫然和无措
第二节 “摇摆伦敦”电影
一、“摇摆伦敦”电影:繁华的伦敦和自由的青年
二、“新浪潮”电影与“摇摆伦敦”电影
三、“摇摆伦敦”电影中的男性形象:自信乐观和焦虑不安
第三节 “花花公子”:身份的转换
一、男权身份的丧失:自省与警惕
二、大众文化的依恋:身份特权与掌控权
三、享乐主义的泛滥:物质主义与道德危机
第四节 “迷惘一代”:失落和恐惧
一、对真实世界的反思
二、对心理世界的恐惧
三、存在主义的影响
第五节 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被规训的女性:惩戒与归位
二、被赞美的女性:尊重男性与自我约束
第三章 反主流文化运动时期英国电影中的“反叛青年”及其亚文化
节 反主流文化运动时期的英国社会
一、反主流文化运动:为了抵抗而抵抗?
二、反文化与亚文化
第二节 反主流文化运动时期的英国电影
一、反主流文化运动时期的英国电影
二、“反叛青年”:革命性的激进对抗和象征性的文化抵抗
第三节 激进对抗:狂飙突进的反叛运动
一、青年运动:危机与骚动
二、暴力:原始冲动的宣泄和自由意志的放纵
三、矛盾:社会产物的反社会行为
四、校园:反叛意识的滋生与聚集之地
五、被压抑的人性的释放
第四节 亚文化:抵抗与收编
一、亚文化:作为图腾的风格
二、抵抗:态度暧昧的协商
三、收编:遏制与回归
第四章 撒切尔时期英国电影中的“后工业化男性”和“后父权男性”
节 撒切尔主义与英国社会
一、撒切尔:“铁娘子”抑或“女巫”
二、撒切尔主义:进步还是倒退
三、撒切尔时期的英国社会:内忧与外患
第二节 撒切尔时期英国电影中的男性形象
一、撒切尔与英国电影
二、“迟到的1980年代”:现实主义与悲喜剧元素
三、撒切尔时期英国电影男性形象
第三节 “后工业化男性”:“失权”与“无能”
一、“失权”
二、“无能”
第四节 父权的日渐式微:强势的父权复苏和多元的新性别身份
一、强势男权的复苏
二、性别身份的新思考
三、男性同性社区:危机男性的乌托邦
第五节 女性形象的构建
一、强有力的女性竞争者
二、女性的申诉与反抗
三、女性惩罚者的形象
第五章 “酷不列颠”时期英国电影中的“新精英男性”“孤岛男性”和“暴力青年”
节 “酷不列颠”时期的英国社会
一、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与英国社会
二、“酷不列颠”:“摇摆伦敦”卷土重来?
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认同:内外交困之惑
第二节 “酷不列颠”时期的英国电影
一、英国政府与英国电影:寄予厚望大力扶持
二、英国电影与美国:美国化的英国电影还是英国化的美国电影
三、电影中的英国:理想化的乌托邦国度
四、“酷不列颠”时期英国电影中的男性形象
第三节 “新精英男性”形象:怀旧与反思
一、“遗产电影”:在怀旧中寻求对现实的补偿
二、20世纪80年代“遗产电影”中的“精英男性”形象
三、“酷不列颠”时期“遗产电影”中的“新精英男性”形象
四、“新精英男性”形象在现代题材电影中的衍生
第四节 “孤岛男性”形象:受创与孤独
一、“孤岛男性”的精神困境:创伤症侯群
二、“孤岛男性”的生存境遇:被危险包围的孤独岛屿
第五节 “暴力青年”形象:暴力与权力
一、“小伙子世园”:男性乌托邦
二、以暴制暴:代替法律的暴力
三、暴力的权力和权力的暴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寻求解答
在工人阶级形象中,他们通常将工作与生活划分得较为清楚。而许多中产阶级形象则不同,他们的工作表现出了较大的渗透性,与他们的生活场景交织在一起。比如《展览会》中的男主人H是个建筑师,他所居住的房子就是他的设计成果(建筑设计或室内设计)。而妻子D是一个表演艺术家,每天都在家里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表演的道具,琢磨她的作品。许多中产阶级形象的职业具有很大的专业性,如教师、设计师等。他们的职业不仅占用了他们的生活时间和空间,更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处事,以及他们的创伤症候群表现方式。
《爱无可忍》(Enduring Love,2004)中的男主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影片开始于一场意外。男主角乔与女友克莱尔驾车来到牛津郊区野餐,遇到一对祖孙乘坐的热气球发生故障,不懂操作的孙子独自在慢慢升空的热气球上,爷爷则在下面努力拖住绳子想要救出孙子。乔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帮忙,同时还有其他几人见状后赶来施予援手。然而,一阵大风吹来,气球越飞越高,挂在气球外的几个人(包括爷爷)无奈纷纷松手跳落在地上,只有一个陌生的男子仍然拽着绳子,随热气球越飞越高。不久后,大家循着热气球飞去的方向找到了从高空坠落而惨死的这个人。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对乔的刺激很大。他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并开始试图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是谁带头松手放开了绳子?他坚信如果大家都紧抓着绳子不放,一定有办法将气球拽回地面,更不会令一个无辜生命消失。这与乔的工作不无关系。作为一个研究两性关系的大学教师,乔相信人类的情感都是生物学现象,他将爱情去情感化,进行了彻底的“科学分析”。他的理性与雕塑家女友克莱尔的感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在经历了“热气球事件”的刺激后,会倾向于采取“理性”的方式“解答”这个事件和自己的创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