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128392
上海灯谜500条
涵盖老上海、新上海地名、人名、店招、文化艺术、俗语等方方面面。
常见谜格介绍/9
上海地名灯谜/15
上海人名灯谜/37
上海店招灯谜/57
上海美食灯谜/69
上海文化艺术灯谜/73
上海其他事物灯谜/79
上海俗语灯谜/83
谜底音序索引/97
序言
孙继立是我很钦佩的好朋友。我认识他是在1956年,当年他和我都是上海卢湾区向明中学初一(9)班的同学。除了天天在一个教室里读书之外,教我们“自然地理”课的顾缓芳老师每天要我和他一起负责在建有百叶箱、风向标、雨筒的校内小花园里进行两次气象观察和记录。记得当时我们俩长得矮小没法够到“向明通讯”旁的气象记录“专栏”,在黑板报上去公布每天记录到的数据,他还抱住我的双腿使我够上去把我们的观察记录用粉笔抄上去给全校同学们看。就这样,我们的友好关系比别人更进一步。
我们同班只有一年。到1962年“困难时期”考大学时,那年是高考招生人数历年的一届,但我们这批原在初一(9)班里的同学被大学录取的比例居然很高,其中有5名同学考取清华,2名同学考取北大,4名同学考取复旦、交大,还有好多同学考取其他大学。孙继立考取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然而大学毕业离校时,正值“文革”高潮阶段,“工宣队”进驻学校,将毕业生们“发配”到艰难的地方去了。
于是孙继立的青春经历了艰苦曲折的岁月,受尽了种种磨难和考验。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共同命运。孙继立在工厂从锻工、电工做起,由于颖脱而出,他不久担任了该厂工人大学的老师。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他才结合自己专业到无线电厂做技术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尔后又担负起企业管理工作。上海浦东开发以后的1993年,他就被引进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从事招商和园区管理工作,建设浦东,大展宏图。
继立兄一生在理工科中奋斗,成就卓著。他是一个聪明又理智的人,更是一个有广泛兴趣的人,文章也写得既利落又有风采。我们老同学建立了微信群以后,我又发现了他是个猜谜和快速制谜的高手。上海是个文化娱乐异常发达的城市,我们小时候都曾经沉浸于文艺游乐之中。当年几乎各个区的文化宫和工人俱乐部都有灯谜活动。继立的祖父喜欢猜谜,在南京路上班,对面就是黄浦区文化馆。继立还在小学读书时,祖父经常带着他一起去,使他开了窍,喜欢上了猜谜活动。灯谜融会各科知识,好的猜谜者是什么都懂一点的万宝全书,于是他开始广泛阅读各类报纸、杂志和书籍,像海绵一样地汲取知识。那时《新民晚报》有“一日一谜”,他每天必看。到初中二年级时,他和同班同学江礼旸、吴颂俭、张培荣这几位爱好灯谜的小伙伴就到当时新成区工人俱乐部(如今的新世界)毛遂自荐,说兄弟区的俱乐部都举办灯谜活动,新成区还没有,他们愿意来负责这项活动。该俱乐部领导,不拘一格地欢迎他们这些在大人们的眼里实在是乳臭未干的孩子,实在让人敬佩。于是他们自己制谜,抄写,张贴,还守在领奖台上,忙得不亦乐乎,真是无法想象当时他们怎么会有这般豪气和胆量!活动虽然占用了他们不少时间,但奇怪
的是一点也没有拖了正课学习的后腿。他们四人都考上好高中,后来又都考取了一流的大学。
不过到了高中后,“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当时社会极为流传。随着高考来临,大家多选择了学理工科,从此继立和制谜猜谜的
爱好告别,渐去渐远。上班以后,他做过一线操作工人,搞过产品设计,当过老师,后又从事管理,一直忙到退休。退休之后,时间就是自己
可以灵活控制的了,就看自己怎么支配。我知道他兴趣广泛,文科知识也不会差,这次就是被我一逼,他便重新唤起少年生活的记忆,重操孩时旧业,以老上海、新上海的地方元素为谜底,制作灯谜,愿重新振兴上海传统的猜谜活动,让新老上海人通过这个趣味活动,熟悉上海,了解上海,从而更加热爱上海,为上海的建设添砖加瓦。继立从来是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当然也只有因为与我交情深厚,他才会欣然接受我的“逼个不停”。他故技重活,更上一层楼,短短3个月时间里,心怀热爱家乡上海的一片深情,制成灯谜500条,为弘扬上海的海派文化立下功勋,当然也为我俩的兄弟情谊谱下了新的一曲。
钱乃荣
丁酉孟春记于春申黄浦土山湾畔
坐看云起作坊
前 言
谈起灯谜,总要说到东汉年间的曹娥碑,此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这就是早的灯谜,谜底是四个字“绝妙好辞”。黄娟即有颜色
的纱,合纟色为绝;幼妇乃少女,合女少为妙;外孙是女儿之子,合女子为好;齑臼复杂一些,是指捣姜蒜的器具,盛受辛辣之物,“受辛”合起来是“辞”的异体字,于是就出现了一条早的灯谜。
像考古一样,总是越挖越把历史往前推。据现在的考证资料可知,春秋时候就有了灯谜的雏形,称为“ 廋辞”(即“隐语”)。当时列国纷争,有不少说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己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真没想到,谜语的初功能竟是这样,要放到现在,如果你和老板谈事情叫他像猜谜语一样,那对不起,可能马上被炒鱿鱼了。
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发生在曹操和杨修之间的“一合酥”与“鸡肋”这两个谜语故事了。有一次,曹操给部下一盒饼,上书“一合酥”, 别人都不敢动,杨修拆开就吃,说丞相不是写着一人一口酥吗?另一次,曹操打仗进退维谷,传令兵来请示,曹操随手把吃剩的鸡肋给他,大家莫名其妙,只有杨修说拔营走人,因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总还是要扔掉的。曹操这一招高,命令下得像谜语一样,执行对了是他英明,错了是下级无能,不知道在你的工作经历中是否也有幸遇到过这样的领导。曹操不愧为制谜高手,杨修更是猜谜好手,上面介绍的“绝妙好辞”也是杨修猜出的。杨修总能猜透曹操的心思,这还了得,据说曹操因此妒忌杨修,借故把他给杀了,上海京剧院创作演出的京剧《曹操和杨修》说的就是这些故事。
到了南宋,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喜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猜助兴,灯谜之称即由此而来。灯谜流传到现在已经成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之一,特别是到了元宵节,许多公园、文化场所甚至居民小区都张灯结彩,在灯笼下面挂上谜条供猜,深受大家喜爱。
老同学钱乃荣教授是著名的吴语专家,亦是上海风土人情的行家,他认为虽然市面上灯谜书很多,但我们要搞一本有上海特色的灯谜书,在他的倡议、鼓励和支持下我完成了本书。本灯谜书有个鲜明的特点,即猜的都是有关上海的内容,包括上海地名、上海名人、上海店招等和上海有关的各式事物以及部分上海话中的常用俗语。期望通过饶有趣味的猜谜活动,使我们新老上海人更有兴趣关注本市的历史和现今的发展,身在上海,了解上海,同时也给不在本市的朋友们提供了解上海的一个有趣的途径,让大家都能在轻松愉快中增进知识,扩大视野,从而更加热爱上海,把大上海建成海纳百川的世界大都市。
作 者
2017年3月28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