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817734
1. 长途跋涉的艰辛
2. 我眼中的伊拉克
3. 硝烟未尽的两伊战争
4. 全民皆兵
5. 工作在密斯拉克硫磺公司
6. 生活在“联合国”里
7. 底格里斯河畔的沉思
第二篇 东非高原的亲身经历
1. 初进非洲
2. 自豪的埃塞俄比亚
3. 鲜花城——亚的斯亚贝巴
4.东非高原上的“中国大酒店”
5. 难忘的阿萨布海港
6. 四次穿越东非大裂谷
7. 怀念战友
8. 说不尽的边境小城——莫亚雷
9. 从莫亚雷到内罗毕
10. 在迪雷达瓦的日日夜夜
11. 思 乡
12. 既是对手又是朋友的监理
13. 真情感动业主
14. 大使馆的宝贵支持
15. 慷慨的埃塞俄比亚兄弟
16. 经历政变
17. 到非行总部查询
18. 国际承包工程的磨炼
第三篇 在孟加拉当外交官
1. 北京小汤山培训
2. 孟加拉国的由来
3. 中国与孟加拉是朋友
4. 达卡印象
5. 使馆经商参处的工作
6. 在国际黄麻大会做“同传”
7. 我所接触的中资企业
8. 中孟医院
9. 孟加拉的个煤矿
10. 友谊超越国界
11. 在锡尔赫特采茶
12. 孟加拉湾遇险
13. 领导人看望
14. 义无反顾的选择
15. 异国迎春赤子情
16. 无悔的外交官经历
第四篇 资源报国的苦与乐
1. 为祖国分忧
2. 重要矿产都在哪里
3. 横跨非洲大地
4. 金融危机中的商机
5. 别了,苏拉威西
6. 在安第斯山找矿
7. 密林深处淘金
8. “太岁”头上动土
9. 戈壁滩的矿藏
10. 初识远东
11. 在澳洲当学生
12. 成立澳中矿联
13. 两次国际矿业盛会
14. 创新“走出去”模式
15. 少说多做
16. 对“走出去”的思考
17. 境外资源基地的探索
18.“走出去”的苦与乐
19. 为了子孙后代
后记
从1987年初到2015年上半年,我有幸去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到贩卖非洲黑奴的中转港,从当年英德两国交战的北非沙漠战场到南非的好望角,从中东的石油富集区到澳大利亚的奥林匹克大坝成矿带,从亚马孙河到恒河,从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峰到安第斯山高原,或长驻,或考察,所见所闻无不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我所经历的一切犹如昨天的故事,历历在目。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之心与日俱增,国外工作和生活的记忆愈加清晰,挥之不去,总在脑海中萦回。一想到国外经历的日日夜夜、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忆的闸门骤然打开,时空似乎回转,往日的岁月如洪水般涌来,翘望读者与我一起分享。
我愿将此书献给我的家人以及与我在国内外曾朝夕相处的各级领导、朋友和同事们。正是他们的关怀和支持、奉献和牺牲支撑着我,鼓励着我,使我躲过了死神,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及数不清的困难,为祖国的“走出去”事业尽了一份心,献了一份力。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此书的出现。
我自北京外国语学院(现改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在山东地质学校担任英语教师达8年之久.走出国门,用所学的外语知识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服务一直是我的梦想。
1 长途跋涉的艰辛
1987年3月初,乍暖还寒,晨风中仍带着凉气。泉城济南的春天总是步履缓慢,姗姗来迟。我们一行七人,分别来自山东的六家单位,受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的派遣,赴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在其国营硫磺公司的劳务工程中担任翻译。3月10号下午3点,七人翻译小组乘一辆面包车,从位于济南市中区榜棚街的公司总部出发,到泰安市化工局集结,与等在那里的泰安市硫磺矿一百多名技术人员会合,坐火车到北京,然后乘伊拉克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巴格达。
这次赴伊拉克是我初次走出国门,心情异常激动,出发前专门拜访了曾在伊拉克工作过的朋友,了解情况,筹备行装。在出国前的几个月,我因熬夜数日翻译英文资料,造成了胃功能紊乱,导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内一科住院治疗一个月。所以当决定出国时,家人都为我担心,怕到异国他乡水土不服。年迈的外祖母特意从章丘老家给我包了一把泥土,让我随身带到国外,故土伴我远行,保我在异国他乡平安。启程的那天下午,母亲与三弟在市中区经七纬二路的北路口为我送行。眼含泪水的母亲在寒风中久久不愿离开,频频挥手,目送我所乘的车远行。正如古诗所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在北京的逗留短暂而匆忙,上午仅在天安门广场拍了几张纪念照,午饭后全体人员感到首都机场候机。20世纪80年代末的首都机场,只有一个航站楼,航班少,航线稀,候机楼设备陈旧,与飞机之间无廊桥联接,而是用半新的国产大巴摆渡飞往世界各地的旅客。我们100多人是乘伊拉克航空公司晚上的航班起飞的。机型是波音747,分前舱和后舱,可载乘客300多人。除了我们,飞机上的乘客大都是去中东地区承担各类工程承包的劳务人员。那时凡出国者均由派出单位统一制装,颜色和式样相同,经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和外事培训,表情几乎一个模样,呆板、严肃、寡言。劳务大都来自农村或县城,祖祖辈辈没有出过国,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们初次坐飞机显得既兴奋、好奇, 又紧张、茫然。有的在飞机上来回走动,大声叫喊;有的干脆把鞋脱了,脚蹬在前面的座位上,致使整个机舱散发着酸臭味,让人窒息。更有甚者,在厕所里大小便后不冲洗,导致便池堵塞,伊拉克空姐不得不捂着鼻子进去清理。看到她们脸上厌恶和无奈的表情,我们几位翻译人员感到无地自容,羞愧难言。
大约飞了8个小时,于当地时间凌晨6点多钟,我们到达了巴格达的萨达姆国际机场。3月的巴格达正是雨季,淅淅沥沥的春雨不停地下着,从机场远眺,雨中的古都被洗刷得干干净净,高速公路两旁的椰子树苍翠挺拔,沙漠上的植被已经披上了一层绿装。萨达姆国际机场是伊拉克的机场,位于首都巴格达市中心以西16公里的市郊,是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名字命名的,于1979年至1982年由法国公司帮助建设,据说其建筑费用超过了9亿美元。航站楼有三个登机闸口,分别简称为A、B、C。整个航站大楼的外层全部用从法国进口的茶色玻璃包装,在太阳的照耀下璀璨华丽,大气典雅。这座机场是伊拉克的航空枢纽,是中东地区几个现代化的机场之一。据说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受到了联合国的严厉制裁,大部分巴格达的民用航空班机都停飞了,只接收运输药品、救援人员和政府官员的特许班机。2003年,美国第三步兵师占领了该机场,并将其改名为“巴格达国际机场”。2003年11月27日感恩节的当天,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出其不意访问了该机场,并在机场内的鲍勃霍普宴会厅与侍应生共进晚餐。
在机场停留了一个多小时,我们100多人分乘五辆奔驰牌大巴离开机场,穿过巴格达市区,冒雨直奔距首都巴格达360公里的伊拉克第三大城市、北部重镇摩苏尔市附近的国营硫磺公司。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