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202345
工作与图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宣南人邱崇禄先生,怎么突然就想起写书了呢?他自己总结说,原因有三:一来是可以留点念想,二来也是对自己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三来可供北京的老少爷们儿交流,要我说,其实是他和宣南的感情太深,太难以割舍了……
八个月大的时候,邱先生一家从宣武门外的校场二条搬到了枣林前街。搬家的那天,也许是父母忙忘了,把光着屁溜儿的他放在了地上,惊得邻居大呼小叫,却也使他和宣南这片沃土来了个彻底的“亲密接触”。
而后作者的成长,不但和宣南,更合宣南的枣有了不解之缘,家住在因街南崇效寺寺北曾种植的千棵枣而得名的枣林前街,上过两个幼儿园,也都与枣相关。至今他依然记得,秋天幼儿园那棵高大的枣树上那一颗颗红红的大枣像小灯笼一样悬挂在枝叶之间,打枣的时节,他和小伙伴们双手把脸盆翻扣在头上,任凭落枣在头顶乒乓作响的童年趣事……
宣南值得回忆的岁月当然不只是枣,还有老君地小学和牛街里那些小伙伴儿,还有少年时淘气争强好胜拧着屁股骑车那不服输的劲儿;为了抢救阳台上已冻在鱼盆里的金鱼,弄漏鱼盆,害怕责罚的天真稚嫩;和小儿书店的里孜孜不倦地翻看连环画带给少年心灵的滋润……
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座三味书屋,每个北京人心里都装下一片自己生长过胡同、老城,只如今在城市飞速的发展中,那些深藏在胡同深处的传呼电话、烘笼儿、水汆儿和小铺儿都已逐渐消失不见,但它们承载的却是老北京人*为难舍的往昔记忆。也正因如此,邱先生那些承载着宣南人回忆的生动文字令人读来常有心头一热,眼眶一酸之感……
一座城市的传统,总离不开它的起源,宣南正是公认的北京城发源地。它藏龙卧虎,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很多历史名人都曾在此活动,清初、清中、清末产生过很多群体。这些群体,宣南文化,乃至影响到了全国。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宣南的人,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生长环境的来龙去脉弄懂搞清,才无愧于一个宣南人的称号。
说到宣南,就会说到那些老胡同、那些发生在胡同里的老故事。名人也好俗人也罢,悲壮史诗和市井风情的形形色色组成了一幅多彩的宣南画面。作者的关注点从自己生活过的枣林前街不断扩大延伸到整个宣南地区,特别注意对一些不为人知的民间资料的搜集整理。全书以难忘岁月为*辑,回忆自己生活的周边和童年趣事,以品味老街为第二辑,拾起散落在宣南老街胡同中的遗珍,以品读故事为第三辑,讲述发生在宣南的奇闻旧事,从将军到艺人、从国学大师到接地气儿的西燕足球队,以难舍旧物为第四辑,讲述老宣南胡同里那些日渐消失的老物件,烘笼儿、水汆儿每一件都被作者回忆中的情节营造出独有的氛围,老北京的往昔生活也就在此中呈现。
前记 与“枣”结缘/001
辑 难忘岁月
难忘的老君地小学 / 002
牛街里,我的那些回族“发小儿” / 010
临街的“小人书”店 / 021
白广路上老商场/031
记忆深处的电影院 / 040
四代陶然情/047
当南腔遇上北调
/ 051
梦回老宅 /
057
同华园澡堂忆旧
/ 066
童年里 夏季的护城河/075
第二辑 回味老街
枣林前街古韵
/ 086
“年轻”的白广路 /099
消失的“新市区” / 105
天桥老胡同拾遗
/ 124
永安路边的老胡同 / 139
“菜园”遗迹
/147
第三辑 品读故事
梁启超与宣南
/158
“船楼”风雨
/ 172
青云阁往事
/179
前门的民族特色与西洋手笔 / 186
老宅里的国学大师 /194
天桥歌舞台与宋遇春 / 199
偶遇“康小八”墓碑 / 206
西燕足球队曾是牛街一道风景 / 211
第四辑 难舍旧物
传呼电话
/218
水桶水缸水龙头
/ 223
“水汆儿”里的记忆 / 229
“烘笼儿”里的老北京冬天 / 233
消失的煤铺 /
238
欻羊拐
/245
棒槌与槌布石
/251
家门口的小酒铺儿 /25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