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5019
这是一场有温度的对谈,漫谈了上海文化的林林总总。文化领导者数十年领域工作的亲历思考,与学者专业、深度的视角相碰,激荡出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这些话题折射出了上海文化发展的历史文脉、背后故事、现实瓶颈、未来探讨,等等,读者可从两位对谈者的自由畅谈中,感受扑面而来的“海派”文化气息,寻觅上海城市的灵魂与记忆。
本书是关于上海文化的一场深邃探讨,是一个新上海人和一个老上海人之间的诚挚对话。问者,新上海人,关注文化哲学及上海文化创新研究的专业学者,问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深刻性;答者,老上海人,多年从事上海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和领导工作的文化人,实践、亲历上海文化发展之种种,回答如数家珍、见解独到、风趣幽默。
对谈主要围绕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化、自我意识与文化自信、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海派文化、小众文化等主题展开,内容涉及文学、电影、电视、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建筑、艺术家等诸多方面。话题虽呈发散性,却直指上海文化内核,将思想者与文化人对上海文化的思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启人以思。
对谈之一 · 容器、码头、源头
对谈之二 · 据于德 游于艺
对谈之三 · 紫藤萝与星巴克
对谈之四 · 火车、月台与新上海人
对谈之五 · 小众、新媒体与机遇空间
弄潮者的心声
——序《岁月不负深情》
赵丽宏
关于上海文化的话题,是一个国际话题。对这个日新月异、举世瞩目的国际大都市而言,全世界都关注着她的发展和变化。从上海生发出来的文化信息,发生在上海的文化事件,无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新书《岁月不负深情》,是一本信息量极大的有关上海文化的访谈录。这是一个新上海人和一个老上海人之间的真情对话,是一场有关上海文化的精彩讨论,这样的访谈,让人了解上海文化深远的历史文脉,也感受到新时期上海的巨大变化和发展。访谈基本是问答式的,问者黄凯锋,新上海人,学者。答者陈东,一个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为上海的文化建设作出莫大贡献的老上海人。他们的对话,围绕着上海文化这一话题,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很多问题和现象,对话是发散性的,涉及这个城市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话不时碰撞出情感和智慧的火花,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情怀和思想者的睿智。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文化访谈录,理由有三:
首先,陈东是我的老朋友,也是上海文化艺术界很多人的朋友。这本访谈录,其实也是她多年从事上海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和领导工作的心得体会,是一个文化人对新时代的回溯和思考。访谈录很真实地再现了她极富个性的谈话风格—真诚率性、激情洋溢、睿智机敏、风趣幽默。读这本访谈录,感觉陈东就坐在我的对面,以很快的语速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将一个文化人在上海的观察、实践、亲历和思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这本访谈录视野开阔、思考深邃。陈东和黄凯锋的对话,讨论的问题涉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化、自我意识和文化自信、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几乎谈到了和上海文化有关的一切领域,文学、电影、电视、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建筑……然而对话绝不是空泛之谈,也不是板着面孔的官话,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丰富多彩的细节,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访谈录中的内容,从古老的崧泽、广富林文化到现代的新天地文化,从徐光启和利玛窦在徐家汇合译《几何原本》到淮海路的幽篁里古琴与萨克斯跨界即兴对话,从京剧、昆曲、越剧、沪剧到电影、电视、网络、咖啡、茶道、烤鸭、小笼包,从外滩建筑的天际线到石库门建筑的前世今生。对话的内容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内核却都指向文化,都是对文化的思考。正如陈东所言:“在城市文明的进程中,衣食住行都在变化,无一不渗透着文化的内核。”
书中关于海派文化的讨论,尤其让人感兴趣。陈东对海派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上海是一个容器,它是兼容并蓄的,是独一无二的,是海纳百川的”,“它应该把全世界质的水吸引到上海来,即使污泥浊水也不怕,经过沉淀荡涤,照样清水悠悠。也可以说是一种水文化,至刚至柔”,“不管是从唐古拉山脉流下来的水,还是太湖的水,到了这里流向东海,我就是一个海洋城市,我就是一个流向大海的地方”。
谈到上海的包容性,陈东有这样有趣的评说:外来文明也好,全国各地带来的生活习惯也好,包括饮食文化,北京烤鸭到上海铁定变成上海烤鸭,饼比北京薄,酱比北京甜,葱比北京细,鸭子比北京瘦,这就是上海烤鸭。所以不要着急,不必过于担忧,因为上海文化是面向未来的,一定是吸收外来不忘本来的。上海本土的东西要有,外来的文明也要有。面向未来一定是汇聚全世界好的东西,再跟自己本土好的东西结合起来,变成新的东西。
谈到历史文化的传承,谈到对非遗的保护,陈东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可能去掉昨天谈明天,所以一定要站在昨天的历史上做好今天,面向明天”,“非遗主要的问题是要它活在当下,比如昆曲作为活化石,既然叫活化石,就不能成为死的化石,活化石是要动的。”而作为上海文化的一个领导者,她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这本访谈录中,读者可以读到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
上海的文化,该以怎样的形象向世界呈现?陈东也有妙论:“上海是文化中心,是码头,也是源头。它既是世界文明到这里来展示的码头,全中华文明在这里展示的码头,同时也是文化原创力的源头。”
访谈录中也谈到了文化的创新,谈到青年和文化创新的关系:“青年永远代表未来,永远有创新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带给这个城市活力的重要的元素。如果年轻人在这里没有灵感,没有冲动,不想创业,也不想学新东西,可能这个城市就没有活力了。”
再次,这本访谈录里作者态度真诚。访谈中,作者向读者剖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陈东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其实也是追求理想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在泥沙俱下的河道中淘选金子、在浊浪翻滚的洪流中寻找清流的过程。从访谈录中我们可以发现,她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她是在向世界学习、向历史学习,也在向上海的文学艺术家学习。令人感动的是她和很多艺术家的交往,她的很多感悟和思考源自谢晋的摄影棚、袁雪芬的家、钱谷融的书房、程乃珊的客厅、剧院的休息室、剧组的拍摄现场……她真诚谦虚的态度,赢得了上海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信任。
在一个面向大洋的地方,感受着百川归海的壮阔景象,听弄潮者发自肺腑的感慨和心声,这就是《岁月不负深情》将展现给读者的。
2018年6月3日于四步斋
名人推荐:
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赵丽宏 倾情致序
资深媒体人陈保平、著名作家陈丹燕 联袂推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