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754002
《手臂录》与《器王正眼无隐录》原为明末清初吴殳所撰,是一部讲述长枪技法及钯、筅、长刀、剑、双刀等短兵用法的专著,其内容不仅是吴殳在武道中的身心体会,更是一部开启后学者武学思维的心血力作。
本书名为《手臂录·无隐录释义》,顾名思义,包括《手臂录》和《器王正眼无隐录》两部分内容,主要由“原文”“释义”“解析”和“图势”构成。其中,“图势”为本书的一大亮点,是笔者引经据典,手绘而成,这是此前的武术类书籍从未采用过的编排模式。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技击动作,二是甲胄器械,三是特殊之处,还原了明代武术人物、甲胄、武器等造型。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为后学者,贵在坚持不懈。俗语说“年刀月棍一辈子的枪”,练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要年年不辍,不怕辛苦,逐阶进第才行,但愿这本讲述纯正枪法的武艺宝典能成作广大读者及武术爱好者的技艺指南!
《手臂录》与《器王正眼无隐录》皆为吴殳撰写,其内容不仅是吴殳在武道中的身心体会,更是一部开启后学者武学思维的心血力作。
吴殳(公元1611—1695),亦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享年八十五岁。本为江苏太仓人,后入赘昆山。1633年,明季正值多事之秋,常熟人石电(号敬岩)应平湖沈萃桢备兵之聘来到昆山,住在报本寺。吴殳与同乡夏君宣、夏玉如兄弟及陆桴亭闻石电枪法精绝,便拜石电为师学习。
当时石电的年纪应在六十余岁,出身于丐户,晚年专以教授枪法营生。吴殳等四人随石电学艺两年,石电即随包文达等剿匪,终因受伏殁于王事。往后数年间,夏氏兄弟皆从戎而亡,只剩吴殳和陆桴亭。
事实上,此四人在跟随石电学习期间,所练的都是基本功,包括扎法、封闭和连环,所以吴殳才说两年内石师父传授的内容并不多。而陆桴亭当时由于路远,隔三差五来学一次,所以对枪法掌握得更是少之又少。因而,真正继承下石电枪技的只有吴殳一人。
随着吴殳的成长,他广猎各家的枪法,并与枪师切磋,精心钻研,开阔眼识,对当时流行的峨嵋枪、马家枪、沙家竿子、杨家枪、汊口枪、少林枪尽数精通了解,从而于五十岁开始逐步写下枪法心得,最终于1678年汇集成《手臂录》一书出版。后又于1687年,写就《器王正眼无隐录》(后文简称《无隐录》)公开于世。足见出身书生的吴殳,确有实战武技的天赋及自学成才的能力,且对于他敢于公开枪谱的气魄,着实令人佩服!换在今天,很多门派即使真有所谓武林秘籍,恐怕也不会有他这样的度量,这也体现出吴殳对自身武学修为的自信。
时至今日,古人的正法眼藏已经失传,尽管现在个别门派尚存有一些技巧,却很不完整,枪棍之辨多无人能识。而《手臂录》和《器王正眼无隐录》流传至今,其内容也有多个版本,在令读者开阔广识的同时也各自存有错漏,其汉字多为正体,且章节次序混乱,通假字、异体字、错别字很多,虽可算作文言,事实不易阅读。故而笔者综合现有各版本,并参考相关武术古籍,将其仔细刨析点校、绘图说明,将正体字换为简体字,并依据吴殳的描述对古本《手臂录》重新作了正确的整理,归纳为二十二章。而《器王正眼无隐录》由于古本稿件本就缺失严重,故仅能归纳成二十三章。凡书中涉及关键难点,作者都一一给以释义,以方便后学者研读。
《手臂录》和《器王正眼无隐录》可看作枪法的圣典,需要习练者在练习中反复地阅读、体会及感悟,想要入门至少须读上十遍,认真琢磨,凭此指导自己,以求枪术早日脱化。此中决心、毅力及艰苦,亦可称作武者的修行。
笔者号翊将军,武术爱好者,长期致力于古传实战武学的研究和学习,在网上发表过多篇武术类文章,曾参加过几次器械类的对抗比赛,结合自身习练长枪和技击、短兵的心得,以五年多的时间,对《手臂录》和《器王正眼无隐录》仔细研读,重新诠释,手绘图势,亦可谓笔者的尽心之作。图势中几乎包括了明代中晚期各类盔甲样式,对甲胄迷而言,值得参考。
在此,感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能为这部嘉惠后学的教材给予出版发行,亦特别感谢为此书图势摄影剪贴的王超、任馨雨和韩云静、伊雪、张霄、周洪军、高文革等朋友,以及盛唐长安夜、东海长鲸等网友的支持!
对于新手来讲,愿此书成为您习武入门的指南;对于枪家大师而言,愿此书成作您技艺的借鉴,并对书中不妥之处,给以指点斧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