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37185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2016-2017年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完成的一部分专题调研和分析研究报告,汇编成集。在对已有研究和服务成果做简要总结梳理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各界认识、研究和发展农业农村问题提供参考。全书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经验借鉴篇三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围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新业态和农技推广机制创新等,研究和发展了农业农村相关理论;实践部分针对首都农业科技对口支援、京冀蔬菜均衡供应、科技服务、北京市农业用水、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北京农村地区能源政策绩效评估等方面,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经验借鉴部分从国内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星创天地”建设、国家绿色转型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经验,从中得出有益启示。
目 录
第一篇理论篇(1)报告1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3)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必要性(4)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6)三、研究结论与讨论(13)参考文献(14)报告2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梳理(16)一、一号文件的出台背景(16)二、一号文件的实现目标(21)三、一号文件主攻的两大板块(23)四、一号文件突出的三大政策亮点(25)参考文献(29)报告3北京农业结构调整与“三率”均衡发展(30)一、北京农业结构调整历程(31)二、农业结构调整与“三率”的联动发展(34)三、“三率”均衡视角下北京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37)报告4农业新业态的特征、类型与作用(40)一、农业新业态的概念与特征(41)二、农业新业态的类型(43)三、农业新业态发展产生的作用(47)参考文献(49)报告5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模式创新——基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试验站的实践(51)一、长子营试验站的建设背景(51)二、长子营试验站的建设模式(53)三、推动农科院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试验站建设的几点思考(63)参考文献(65)第二篇实践篇(67)报告6首都农业科技对口支援现状、需求及对策(69)一、首都农业科技对口支援现状(70)二、受援地区农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80)三、完善首都农业科技对口支援政策的建议(81)参考文献(85)
报告7京冀蔬菜均衡供应分析及对策建议(87)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87)二、京冀蔬菜供求均衡分析(89)三、影响供求均衡的主要问题(95)四、保障京冀蔬菜均衡供应的对策建议(97)参考文献(99)报告8“双百对接”科技服务模式探索与思考(101)一、“双百对接”模式的创新做法(101)二、“双百对接”模式的工作机制和成效(104)三、完善“双百对接”模式的几点思考(110)参考文献(112)报告9新形势下北京市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思考(113)一、前言(113)二、北京市农业发展新特点及农业科技服务面临的严峻挑战(114)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双百对接”的实践(117)四、完善“双百对接”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几点思考(122)参考文献(123)报告10北京市农业用水概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25)一、北京市农业用水现状(126)二、北京市节水农业发展成效(131)三、北京市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134)四、制约节水农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解释(136)参考文献(138)报告11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139)一、前言(139)二、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测定(141)三、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145)四、主要结论与启示(150)参考文献(151)报告12北京市农村地区能源政策绩效评估实证研究(155)一、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及其方法体系构建(156)二、能源政策绩效评估及其方法体系构建(158)三、北京市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政策绩效评估研究(159)参考文献(168)第三篇经验借鉴篇(171)报告13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173)一、我国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现状与特征(173)二、我国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76)三、推进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建议(179)参考文献(181)报告14重庆市“星创天地”建设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182)一、重庆市“星创天地”建设基本情况(183)二、重庆市“星创天地”建设的主要模式(189)三、对北京市的启示(192)参考文献(195)报告15发达国家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我国的启示(196)一、德国(197)二、丹麦(203)三、对我国的启示(208)参考文献(210)报告16宁夏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211)一、宁夏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主要措施(212)二、宁夏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机制(214)三、宁夏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典型模式(218)四、对北京的经验与启示(220)参考文献(222)报告17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效、挑战及对策建议(223)一、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典型模式(223)二、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效(228)三、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231)四、完善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几点建议(234)参考文献(235)第一篇理论篇
报告7京冀蔬菜均衡供应分析及对策建议(87)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87)二、京冀蔬菜供求均衡分析(89)三、影响供求均衡的主要问题(95)四、保障京冀蔬菜均衡供应的对策建议(97)参考文献(99)报告8“双百对接”科技服务模式探索与思考(101)一、“双百对接”模式的创新做法(101)二、“双百对接”模式的工作机制和成效(104)三、完善“双百对接”模式的几点思考(110)参考文献(112)报告9新形势下北京市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思考(113)一、前言(113)二、北京市农业发展新特点及农业科技服务面临的严峻挑战(114)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双百对接”的实践(117)四、完善“双百对接”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几点思考(122)参考文献(123)报告10北京市农业用水概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25)一、北京市农业用水现状(126)二、北京市节水农业发展成效(131)三、北京市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134)四、制约节水农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解释(136)参考文献(138)报告11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139)一、前言(139)二、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测定(141)三、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145)四、主要结论与启示(150)参考文献(151)报告12北京市农村地区能源政策绩效评估实证研究(155)一、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及其方法体系构建(156)二、能源政策绩效评估及其方法体系构建(158)三、北京市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政策绩效评估研究(159)参考文献(168)第三篇经验借鉴篇(171)报告13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173)一、我国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现状与特征(173)二、我国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76)三、推进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建议(179)参考文献(181)报告14重庆市“星创天地”建设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182)一、重庆市“星创天地”建设基本情况(183)二、重庆市“星创天地”建设的主要模式(189)三、对北京市的启示(192)参考文献(195)报告15发达国家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我国的启示(196)一、德国(197)二、丹麦(203)三、对我国的启示(208)参考文献(210)报告16宁夏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211)一、宁夏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主要措施(212)二、宁夏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机制(214)三、宁夏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典型模式(218)四、对北京的经验与启示(220)参考文献(222)报告17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效、挑战及对策建议(223)一、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典型模式(223)二、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效(228)三、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231)四、完善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几点建议(234)参考文献(235)第一篇理论篇
前 言
前言2016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随着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定,这是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农业农村充分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北京是我国都市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市提出了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要求,并将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方向。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发展节水农业,“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一面旗帜,引领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2016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将北京都市农业提升到历史新高度,指出“到2020年,北京将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做好新时代北京“三农”工作,必须把握北京自身特点,北京农业仅占全市GDP总量的04%,因此,必须从北京的城乡格局和特点出发,从首都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谋划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出具有首都特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集思广益,开展多方面、宽领域、深层次的研究,以把握发展现状,借鉴成功经验,探索发展路径,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在成立伊始就以服务北京“三农”为己任,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科技人才、服务网络等优势,积极面向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等涉农机构和个人,提供农业科技政策研究、农业需求专题调研、农业科技前沿追踪、农业宏观发展形势分析等多种类型的情报服务。截至目前,共编辑发放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相关的情报服务产品——《农业科技参考》200余期,开展需求调研、政策调研、案例调研等形式的专题调研上千次,完成各类研究分析报告数百篇,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本书延续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版本《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现状分析、经验借鉴与路径探索》的架构,精选2016—2017年度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室成员完成的17篇专题调研报告和科研学术论文,汇编成集,希望在对已有研究和服务成果做简要总结梳理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各界认识、研究和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参考。全书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经验借鉴篇三部分。其中,理论篇部分结合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新业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等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深入总结和归纳观点,立足区域研究,紧跟学术前沿,研究和发展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实践篇部分围绕科技对口支援、农产品均衡供应、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节水农业发展、能源政策绩效评估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把握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借鉴篇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星创天地”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技推广体系等问题,分析国内外经验,从中得出有益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农业部信息中心、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局等部门对本单位科研和服务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本书中的部分研究报告得到了他们的经费支持,部分专题调研得益于他们的沟通联络和组织协调,部分分析报告则直接使用了他们所提供的文件、数据、总结等宝贵资料。在此,对他们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内容只反映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个人观点。由于学识和研究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一些不成熟和不完善之处。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编者2018年5月
编者2018年5月
免费在线读
第一篇理论篇〖MZ)〗〖MZ(1H〗报告1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MZ)〗推进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和服务创新、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的必然途径。国内外学者从产业边界变化、技术扩散渗透、产业竞争关系等不同视角,对产业融合内涵进行了界定,普遍认为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受研究视角及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产业融合基础理论研究借助的案例多体现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更多的是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或者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融合问题,很少涉及农业。由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中国刚刚起步,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及其内涵尚不明确,实践中一直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产业融合等概念混合使用,影响了问题实质的正确判断和相关政策执行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考察、实地调研、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的内涵及区别与联系进行研究,在丰富产业融合研究理论基础上,为相关部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MZ(2H〗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必要性〖MZ)〗产业融合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战略决策,符合“三农”发展需要。这就决定了分析产业融合发展,对于解决微观、中观和宏观上3个层面上的问题都有重要意义。1从微观层面看,产业融合发展将利于引导农户或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获得更多收益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组织发育程度低,这种“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农业深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在不断被抬高,农产品价格却遇到“天花板”的限制,直接限制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空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以农业产业化的标准来看,“公司 农户”的对接模式只是在加工环节实现了“半截子”产业化。而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生产环节,由于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势必难以实现标准化,由此导致在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的隐患。因此,从农户或企业经济行为的微观层面来看,通过产业融合,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引导传统分散的农业生产,走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产业融合发展,将利于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组织模式、经营方式和产权关系,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好处,并通过市场影响力倒逼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动产业生产模式升级。2从中观层面看,产业融合发展将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特色获取超额利润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滞后于二三产业的现代化。据统计,我国种植业年劳动生产率在2万元/人左右,不足同期二产的30%,约为三产的40%;粮食作物年劳动生产率更低,为二产的20%,不足三产的30%。农业产业链短且窄,上游的科技研发能力较弱,下游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诸多环节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上游与下游距离过大,供给与需求之间脱节,生产各环节之间无法发挥协同效应,制约价值链的实现。此外,产城发展也有不协调。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重视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忽视了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整合,人为地割裂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联系,产业培育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出现了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农村劳动力弱质化、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从农业及农业产区经济发展的中观层面看,产业融合发展,将意味着更多资源在市场需求引导下向农业和涉农产业部门流动,资源在农业和涉农产业部门实现高效率配置,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利于推动产城协调发展、区域“整体联动”发展格局,走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3宏观层面,产业融合发展,将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高速增长同时,出现的3次产业之间关系失调、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及产能过剩问题,由此带来经济发展的增速、结构、动力等方面变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将长期处于的“新常态”。但由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中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即“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成为经济发展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关系的不合理转向了功能关系的不合理。此外,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形成过程中,也出现了城乡之间公共品供给失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制度创新失调,农业、农村和农民权益保护和发展机会不平等问题,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宏观经济发展层面看,产业融合发展将有利于突破价值链两端关键环节,实现跨行业间价值链重构,提升产业分工层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和高层次升级;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农民与农村,提升农业生产力、农民发展能力和农村发展活力。〖MZ(2H〗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MZ)〗(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1基本内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立足农村,通过挖掘当地自然生态、历史遗产、地域人文、乡村美食等资源,采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等方式,实现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产业部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以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也是以农村的资源为依托,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产是融合发展基础,为其他要素和产业融合提供了资源、孕育的土壤和发展空间;二产体现了融合的效率,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农业生产领域各项投入要素的有效利用,用提高要素综合生产率来衡量;三产引领了产业融合的高度,农业服务化是采用创意、科技、历史、文化等综合手段,提升了农业的知识化、信息化、机械化、国际化水平(图1-1)。图1-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研究范畴2研究内容对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研究,属于农村经济学范畴。研究内容除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外,还有与农业关联的二产、三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及城乡关系等问题。具体包括3个层面:一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农业产业链构建、提高农业投入要素(土地、技术、劳动力、资金)效率等,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以产业促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城乡发展的失衡、农业、农村相对于工业和城市的不足以及农民相对于市民在权益保护和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问题。主要研究方法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法。3评价方法对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绩效侧重于总量和综合评价,例如,农村经济发展总量、就业水平、可持续性、城乡差距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涉及“三农”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农业产业化、农业多功能拓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等多个层面,建立评价体系和选择指标,采用了数据包络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农业产业化评价包括产业化规模,农业产业化联结机制完善程度及农业产业化效益等指标;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评价,分为对农业单项功能的量化分析和对多项功能综合评估2种;农村可持续和城乡一体化则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选择指标进行评价。4发展路径及各类新业态产业融合行为的发生,必须有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到场,才能称之谓融合。根据实践经验及逻辑分析,农村地区的3次产业融合路径研究至少有一产与二产融合、一产与三产融合、二产与三产融合、一二三产融合以及立足农村资源进行的一产内部融合、二产内部融合和三产内部融合等7个方面。(1)一产与二产融合。利用工业上的工程技术、装备、技术、设施等改造传统农业,采取企业化、机械化、自动化控制与管理方式,发展工厂化、集约化的高效农业。典型业态是生态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等。(2)一产与三产融合。一是服务业向农业渗透。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旅游、体验等服务的休闲农业;发挥互联网的扩散优势,提高农产品销售量的农产品电商服务业;依托农业和农村发展,开展的各种主题论坛、研讨会、各类博览会、交易会、节庆活动等会展农业;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机制改革,盘活农村“三块地”,即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推动土地流转起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如北京市密云“山里寒舍”经营的连锁式乡村精品度假酒店、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建设模式。二是农业产业链相关环节向服务业扩展。专业服务队或公司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机、农技、动植物疫病防治等服务,这种“外包”农业专业化服务形式,对于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典型业态是农村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等生产性服务业。(3)二产与三产融合。一是二产向三产拓展的工业旅游业,是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参观内容,开发的旅游活动项目,提高了农业产品知名度。二是三产的文化创意活动带动加工。通过创意、加工、制作等手段,把文化资源转换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红庙村的红灯笼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4)一二三产融合。农村3次产业联合开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多种功能,使3次产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典型业态有农产品物流、智慧农业、种业、食品加工厂观光、酒庄观光以及以产业集群形式发展的“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和特色村镇等。(5)一产内部融合。一是产业链前延后展。以农业为中心,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链条,尽可能把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纳入农业生产体系内部,提升农业价值链。二是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在经营主体内或主体之间建立起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有机关联,形成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发展状态。典型业态有立体农业、林下经济、循环农业等。(6)二产内部融合。二产内部的各类行业的融合一直存在,例如,石油开采与加工、矿产开采与加工等,内部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工业不发达,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与农业有关的产业。(7)三产内部融合。通过挖掘农村生态、历史遗产、地域人文、乡村美食为资源,将其与自然、文化、社会等要素进行创意性配置组合,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形成了以创意促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如北京市的庙上红色文化村、项栅子正蓝旗满族民俗旅游专业村、慕田峪长城国际文化村、杨宋仙台影视拍摄村、新王峪陶艺村等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村。还有一种是通过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多元化资产经营方式和机制,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如门头沟在全国率先试点农村集体资产信托化经营管理工作,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二)农业产业融合农业产业融合立足农业本身,研究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路径,属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1基本内涵农业产业融合,是农业与二三产业,或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部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业态或生产模式。具体而言,以农业为依托,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源、技术、文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打破产业间割裂,提升3次产业关联度,实现产业链延长和加宽,提升农业竞争力和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从学术研究分类看,农业产业融合研究属于农业经济学范畴。2研究内容农业产业融合研究,重点围绕产业边界变化、产品整合创新、技术扩散渗透、产业融合过程、产业竞争关系等展开,本质上是产业链构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研究如何提升农业可融合的资源和被融合(接受)能力。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综合研究、演绎法和归纳法。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从延伸和拓展两个维度构建产业链。其中,延伸产业链长度是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产业各环节间的关联度、依存度,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产业链宽度是用互联网思维研究市场需求,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包括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图1-2)。图1-2农业产业融合研究范畴3评价方法农业产业融合绩效评价侧重于微观和效率评价,例如,农产品价格、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产业之间关联度、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农民收入、就业水平等。目前,农业产业融合度评价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分别是专利相关系数(或专利引文)法、赫芬达尔指数法、产业关联度(或投入产出)法、灰色关联法等,其中,产出关联度法为目前产业融合度测量的主流方法。尽管如此,这些方法在测度产业融合程上均有局限性。专利相关系数(或专利引文)法和赫芬达尔指数法,由于产业专利数据的获取难度,在农业研究上不得不止步于思路分析层面;产业关联度(或投入产出)法,由于投入产出数据滞后,产业类型少,局限性大,无法反映产业融合复杂系统问题;灰色关联的因素统计分析方法,重在考察产业之间关联次序,在查找问题和差距方面存在不足。4发展路径农业产业融合只是一产与二产、一产与三产、一产内部融合3种。农业产业融合与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径,除数量上有差别外,上述3种融合路径中,凡涉及非农业资源开发进行的产业融合,也不属农业产业融合范畴。总体来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除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外,更应加强统筹规划,有序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强调了产业链、价值链和组织链等建设,但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仍是解决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等“三农”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和突破,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引擎”。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文化制度等方面建设,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三)农村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1创新驱动是产业融合的技术动因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也为农业与其他产业价值链上高度相关部分的断裂、分解、重组提供了支撑。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创新,使服务业与农业边界的技术渗透扩散成为可能。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促使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技术壁垒逐渐消失,并使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推动了新业态的产生。2消费结构变化是推动产业融合的需求动因需求的动力是产业发展的源泉。需求结构的变动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着巨大的影响。农业生产必须服从和服务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结构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数量和结构。从发展趋势上看,市场消费需求向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必然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和高层次升级。3政府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的制度动因政府的角色是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非直接参与。对于生产要素,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资,与企业共同创造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关于竞争,政府需要做的是鼓励自由竞争,严格执行反垄断法。政府对经济的另一大影响措施是政府采购,在这一点上,政府可以扮演挑剔客户的角色,这对国内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尤其重要。随着社会发展,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4经济信息化、服务化发展是产业融合的机遇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资和能源是重要资源,物质流是产业之间联系的主导方式。进入信息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发展为以信息流、服务流为基础产业联结方式。信息的适用性、精确性、时效性、易用性和可获得性等属性得到充分发挥,使用价值大大提高,信息的共享性使各行为主体广泛利用。信息化促进了促进经济、社会等环境的变迁,成为牵引产业融合化发展的重要力量。〖MZ(2H〗三、研究结论与讨论〖MZ)〗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提出,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基于产业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的“三农”实际。产业融合发展将直接推动新业态兴起,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由此也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显示,农村三产融合属于区域经济研究范畴,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和推动产城融合;农业产业融合则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范畴,重点在于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在科技创新、需求变化、制度变革、信息化、服务化发展带来的机遇,成为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上述机制成为农村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劳动、土地、资本、制度、科技五要素重组综合发力,在提升传统需求的同时着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使农村经济充满生机活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逻辑上讲,有农业存在必然有农村和农民,因此,城乡差别将一直存在。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别以及所出现的问题是不合理的。但城乡之间在环境、景观、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将是必然存在的,也是合理的,由此产生的一些融合性的新型产业业态,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有助于利用城乡之间存在的合理差别,消除一些不合理差别及由此产生的问题。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实践不断丰富,理论水平将一步提升。展望未来,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研究,更多着力点可能在产业融合发展机制、融合条件、未来可能出现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MZ(2H〗参考文献〖MZ)〗 陈慈,陈俊红,龚晶,等2018当前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39(01):48-56陈慈,陈俊红,李芸,等2016产业融合发展——转型中的北京农业[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陈俊红,孙明德,余军2016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度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55(09):2 433-2 437陈俊红,王尚德,肖宇波2015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43(04):231-234龚晶,谢莉娇2016北京市农业高端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44(10):559-563龚晶2016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蔬菜(03):1-5贾军战,李五建,马文哲2010 关于推进陕西省一县一业建设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11:80-84姜长云201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02):18-22李豫新,付金存2012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基于新疆兵团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地理(4):656-661李芸,陈俊红,陈慈2017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数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38(02):204-211梁伟军2011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科学·经济·社会(4):12-17卢健康,王飞 2008农村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18):105-106马晓河201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43-44王爱玲,文化,陈慈2015北京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肖小虹2012 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必要性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24:77-78颜鹏飞,孙波2003 中观经济研究: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J]. 经济评论,03:61-65赵慧峰,李彤,赵邦宏2000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1-5植草益2001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24-27Yoffie,D B 1997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M].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Press
(主笔人: 陈俊红)〖MZ(1H〗报告2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梳理〖MZ)〗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
(主笔人: 陈俊红)〖MZ(1H〗报告2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梳理〖MZ)〗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