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670056丛书名: 蒙台梭利教育经典作品
风靡全球的蒙氏教育的经典著作,被译为37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近百年。在众多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介绍中,只有阅读蒙氏原著,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蒙台梭利教育法,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灵活应用。
本书由著名家教畅销书作家成墨初、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芮青蓝联手打造,目前国内*权威、*经典、*展现原著精华,*中国本土化、**可读性的**蒙台梭利作品译本。
蒙氏教育——**超越国家、种族、宗教差异并在全球普及推广的教育理念和系统教育方法。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了整个20世纪,蒙氏教育法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秀的教育方法,对中国父母的传统教育观念而言尤其具有颠覆性和启发性,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蒙台梭利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幼儿之谜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实用价值。
在众多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介绍中,只有阅读蒙氏原著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蒙台梭利教育法,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灵活运用。本套丛书是家教畅销书作家,《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作者成墨初和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芮青蓝两大专家联手策划和执笔的权威译本,准确传递原著精髓。也是目前国内*权威、*经典、*展现原著精华、*中国本土化、**可读性的蒙台梭利作品译本。
《蒙台梭利教育经典作品系列》丛书包括《发现孩子》《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有吸收力的心灵》五本书。由成墨初和芮青蓝编译。这几部著作内容各有侧重,并形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组成了蒙台梭利完整的教育体系。蒙台梭利的原著深奥难懂,为了更好地传播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本套丛书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方便读者对蒙氏教育法的理解,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梳理和删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展现蒙台梭利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做到既尊重原著内容,又通俗易懂,且更具操作性、可读性及更本土化、实用化。
作为丛书之一《蒙台梭利教育经典作品系列——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既是对“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也是向父母、教育工作者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指导原则,传授了如何“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让孩子能培养自己的秩序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书在原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儿童教育的现状,提供了更加适合中国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更为易懂和实用。
Part 1 关于儿童之家和蒙台梭利教育法
第1章 重塑教育和教学法
教育的前提——了解儿童
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
解除对孩子的束缚
第2章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源起
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我们的教育体系的起源
机遇:儿童之家的创建
第3章 孩子们的理想家园
恶劣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给孩子真正的“家”
儿童之家的教育环境
我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验研究
Part 2 我们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第4章 纪律与自由
真正的纪律
不要奴化孩子
取消外在奖励和惩罚
尊重孩子的生命本身
第5章 如何给孩子授课
教师要参与实践
上课要简单、明了和客观
教育者要激发孩子的生命
第6章 生活实践练习
儿童之家的时间表
生活实践练习
第7章 儿童的膳食
第8章 体格训练
适合儿童的体操
教育体操
呼吸体操
第9章 自然教育
野孩的教育给我的启示
把自然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
第10章 手工劳动训练
第11章 感觉训练
儿童感觉训练的重要价值
使用教具进行感觉训练
科学地选择教具
感觉训练和语言学习相结合
各种感觉训练及教学材料
第12章 智力教育
概念教育及概念推广
摸瞎游戏
感觉练习中的智力教育
第13章 阅读和书写教学
从简单的方式开始学习书写
与书写有关的练习
书写爆发现象
阅读教学
第14章 儿童期口头语言
儿童的口头语言发展
因教育不当引起的语言缺陷
第15章 算术入门
计数练习
用符号呈现的数字
加减乘除法运算
Part 3 我们的教育法的目标
第16章 让孩子在工作中形成纪律
儿童之家孩子的纪律表现
通过工作让孩子实现自律
第17章 实现孩子的自我完善
后 记
蒙台梭利:影响全球孩子成长的教育大师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医生,以革命性的教育哲学与儿童教育方法闻名于世。
蒙台梭利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毕业后,她成为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开始对弱智儿童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不久,她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然后开始创办儿童之家,转向正常儿童的教育研究。
因蒙台梭利在世界教育中的卓越贡献,她被美国公众称为“非凡的教育工作者”,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称其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
蒙台梭利在从事弱智和正常儿童研究的过程中,系统学习了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和卢梭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认真研究了教育家伊塔德和爱德华?塞昆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在弱智儿童学校和儿童之家的实验,通过给孩子自由和观察的方法,蒙台梭利洞悉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形成了对世界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儿童观念和早期教育法。
1907年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后,蒙台梭利就开始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正常儿童身上进行实验。她关注那些让生命自发成长、个性自然舒展下的现象和事实,而这正引导她发现了儿童发展的真正秘密。
最早的儿童之家——这些3~6岁的孩子改变了蒙台梭利的一生。这些孩子是一群流浪儿童,他们来自罗马最贫困的地区,出生于那些当时被剥夺了公民最普通权利的底层家庭,他们显得肮脏、贪婪,具有暴力倾向和毁坏力。
蒙台梭利为这些孩子创造了适合他们生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想做的事情,不受任何其他干扰,只有会对他们造成伤害或伤害别人的事才是不允许的。
几个月后,这些孩子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们身上那些不文明、具有伤害性的行为都不见了。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验取得的令人称奇的效果,很快在意大利产生了极大反响。1913年,她访问美国,受到热烈欢迎,自此,蒙氏教育法在美国及欧洲、亚洲盛传开来。
如今,蒙台梭利教育法风靡全球,仅美国就有5000多所公立和私立学校推行其教育理念和方法,许多国家都设有蒙台梭利协会和相关培训机构,完全的、不完全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1929年,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成立。
在自己的教育实验获得成功后,蒙台梭利不断发表演讲,并整理其教育思想,编撰成书,陆续出版,仅《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第一版,在四天内就售出了5000册。迄今为止,她的著作已被译成40多种文字,成为经久不衰的教育经典。
蒙台梭利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氏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高度评价。英国教育家赞誉她是“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认为,“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则说:“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这般举目众知的教育家并不多见。在短期内能超越国界、世界观、宗教的差异而在世界上普及的教育理论,除了蒙台梭利教育之外,别无他选。”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概括来说,她的教育观点主要有以下这些: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尽的力量。教育者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发挥,使其按照自身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蒙台梭利主张,要把儿童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他当作成人可以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随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涂画的纸张,也不是成人随意摆弄的玩物。
儿童发展有“心理(精神)胚胎期”
人有生理和心理两个胚胎期,其中心理胚胎是人类所特有的,0~3岁的孩子正处于这个胚胎期,它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成人要设置能满足儿童精神胚胎发展的环境,排除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使儿童的精神胚胎健全发育。
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在儿童早期,孩子会经历不同的敏感期,如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等。在敏感期,儿童对某些事物或现象最为敏感,能力培养最容易,教育也最有效。在这一时期,儿童能轻松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活力和激情。
教育者需以此作为对儿童教育、引导和帮助的参考,抓住孩子敏感期的敏感表现,给予其正确及时的帮助,以免延误教育时机,给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障碍。
儿童在“工作”中成长
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普遍使用玩具的活动称为“游戏”。
“工作”意味着儿童“正在进行着的生活”,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他们通过反复操作教具来进行工作,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创造,以完成自我人格的建构。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0~3岁的儿童有一颗能吸收知识的心灵,他们通过无意识地吸收环境中的事物来学习,这是儿童天生就具有的能力。这种吸收知识的心智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语言学习,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适应周围环境,培养信仰及民族情感,形成个性等。
吸收性心智主要在精神胚胎期发生作用,我们知道,儿童到3岁时已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很多东西,这正是通过吸收性心智获得的。
给孩子自由
为了让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在法则和规律成长,教育者必须在给孩子准备好环境之后,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教育者要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帮助,但不能成为孩子及其实践活动间的障碍,不能干扰他们的工作,要尊重孩子进行独立的尝试性探索,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错误,自己去承担风险,“我们给这个生命提供必要的成长手段,做完这些,我们必须谦恭地等待他的成长”。
不“教”的教育原则
教育者的作用不是“教”孩子,而是创设合适的环境、引导孩子与环境互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
儿童是自我创造的主体,他们不是成人塑造的、不是成人教育好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孩子;孩子不是从教师的“教”中获得成长的营养,而是从环境和教具中、通过自我活动获得精神成长的营养。
当然,蒙台梭利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教育观点,如观察方法的运用,感知教育的重要地位,关于纪律的观念,儿童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她的这些教育观点可见于她的以下著作。
蒙台梭利的经典著作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这几部著作内容各有侧重,并形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蒙台梭利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是她对自己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本书侧重于蒙氏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原则,揭示了蒙氏教育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这是一本操作性手册,介绍了蒙氏教育法的技术操作。该手册向人们传授了儿童之家所运用的教具及其技术,以及如何为孩子提供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如何对孩子施教等。
《童年的秘密》,本书揭示了儿童成长的秘密,是一名最富爱心的教育家对儿童发育与成长特点的最生动刻画。本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控制,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
《发现孩子》,本书介绍了了解和爱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在本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等。
《有吸收力的心灵》,本书说明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介绍儿童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学习文化的。蒙台梭利指出,教育并非“教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孩子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教”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而得来的。
蒙台梭利洞穿了孩子成长的秘密,从一开始,她的行为就像是在这个人类社会中成为保护孩子的一场战斗,保护孩子们免受伤害。她所做的是唤醒全社会的良知,唤醒成人对儿童已形成千年的无意识的偏见、错误观念和灵魂深处的麻木。
随着社会的变迁,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会越来越体现出它不可估量的价值。虽然她的教育思想看上似乎太理想化,但这只是因为我们千百年来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且潜藏着太多我们自己无法意识到的错误。她的教育法以实验为依据,科学地揭示了孩子生命成长和精神发展的规律,她在向我们指明方向,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必将对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传播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我们策划出版了这套丛书。蒙台梭利的原著深奥难懂,为适应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方便读者对蒙氏教育法的理解,丛书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梳理和删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展现蒙台梭利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做到既尊重原著内容,又通俗易懂,且更具操作性、可读性及更本土化、实用化。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是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动力。任何一个有追求的国家或民族,无不将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寄托于教育,中国也不例外。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平,借鉴国外的成功教育经验不失为一种捷径。在诸多的外国教育理论中,蒙氏教育法无疑是最出色的一种。
这套《蒙台梭利教育经典作品系列》丛书是家教畅销书作家成墨初和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芮青蓝两大教育专家联手执笔的权威译本,不但准确传递原著精髓,更是两位教育人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凝结。我个人认为,本套蒙氏作品应该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经典的蒙台梭利作品译本,本套丛书的出版对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
——彭城书院院长 汉风
蒙台梭利是享誉世界的幼教大师,对于其早教思想的研究探讨在我国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全面、系统地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法,探寻蒙台梭利早教精髓,就需要全面理解蒙氏教育的方方面面。这套丛书不但特色鲜明独到,而且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将会是近年来家教图书市场上关于蒙氏教育的难得一见的编译精品,因此,很愿意,也很高兴向千千万万的中国家长以及从事早教工作的老师和研究人员推荐这套丛书。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蒙谨
第1章 重塑教育和教学法
教育的前提——了解儿童
至今,我在弱智儿童学校和儿童之家已进行了多年的教育实验,在实验中,我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新发现。这迫使我将这些新发现记录下来,这就有了我眼前的这本书。
我写这本书最简单的目的,是根据我在教育实验中的记录,给出一种实验结论。这种实验结论为新型科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指明了道路,它正在逐渐推动着教育的改革。
到目前为止,科学教育学还没有建立,不过,在教育学领域也出现了许多良好的发展趋势。而我们当前所说的科学教育学,只不过是一种科学方面的建议,还不是一种系统而完善的科学。
科学推动着社会进步,科学帮助人们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同样,人类要培养和发展自己,也要借助于科学教育学。
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在意大利创办了一所“科学教育学校”,他的目的是培养新型教师,以建立科学教育学。
这所学校在二三年的短暂时间里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一开始创办就发展很顺利,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们希望通过这所学校的工作,建立起一门“培养人的科学”。
这所学校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杰出的人类学家乔塞普·塞吉。30多年来,塞吉一直在教师中倡导一种以教育为基础的新文明理论,他给了这所学校热情的支持。
塞吉说:“我们必须重建教育方法,这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我一直在为实现这一伟大事业而奋斗,为了人类的再生而奋斗。”
他指出,人类若要获得新生,就必须以教育人类学和实验心理学为指导,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
“为了建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必须对个体进行大量的、精确的、合理的观察。重点观察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可以奠定人一生的基础。”
塞吉还说:“测量人的头围、身高等,并不意味着在建立一种教育学体系,但它指出了通往这一体系要走的路。因为,要教育一个人,我们就必须对他有明确而直接的了解。”
塞吉有很高的声望,所以很多人相信他的观点:如果具备人类个体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获得教育人的技术和方法。
但很多人对塞吉的观点产生了一些误解,有些人只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有些人则夸大了他的论断。
这些人的主要问题是,他们不了解,对儿童进行实验性研究和对儿童进行教育,这两者是不同的。
他们认为,所谓科学教育学,就是使得教师掌握人体测量方法,借助触觉测量仪器来收集学生的心理学数据。
但我们理想中的科学教师,不仅要熟悉并知道如何去操作某些教学仪器,还要掌握一定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学会如何去进行这些实验。
即使做到了以上这些,他们还不是真正的科学教师。因为,科学教师重要的不是掌握外部技术,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精神。
我认为,培养新型教师时,要把他们引领到真正的科学领域,培养他们的科学家精神。也就是说,使他们不仅能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还要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用心地观察和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儿童。
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教师的科学家精神呢?
那些能在物理实验室里操作所有实验仪器的人,那些在化学实验室里能处理各种化学反应的人,那些在生物实验室里能制作并观察生物标本的人,或许都会被称为科学家。
但实际上,科学家的助手可能比科学家本人的实验技巧更熟练,但他们的助手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家。
真正的科学家会在自己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喜欢探索大自然神奇奥秘的感觉,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他自己都无法控制。
他们并非只能熟练地操作实验仪器,他们崇拜自然,就像宗教教徒虔诚地笃信宗教那样,从外部特征就能看出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狂热。
对于真正的科学家,大自然会自由地向他们展示自己的神奇奥秘,而他们也常常能发现大自然真正的奥秘。
科学家的“精神”远比“机械技巧”更重要,当他们的精神战胜了机械技巧,他们就很容易获得巨大的成就。
我们要培养教师这种为了教育科学而勇于献身的科学家精神,而不是只教他们简单的机械操作技巧。
我们希望教师从内心深处唤起对各种教育现象的兴趣,能真正热爱大自然、热爱儿童,他们会急切地希望在教育实验中能揭示某个问题的真正秘密。
实验仪器就像大自然的字母表,如果要了解大自然,就必须了解如何操作和使用它们。
但是,正如一部书,字母表中的各种字母只是组成书的外部符号,没有人仅学会了机械地拼写单词,就能读懂莎士比亚剧本中那些单词的真正含义,理解他的伟大思想。
一个只会单纯做实验的人,就像只能拼写出单词却不能读懂莎士比亚剧本的人一样,他不能发现大自然的真正奥秘。
我们必须培养教师崇拜大自然并能解释大自然的奥秘的素质,他们必须像那个已学会单词拼写并能理解莎士比亚、歌德、但丁作品中隐藏在字符后面的伟大思想的人一样。
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前者要达到后者的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让我们做一个假定。假定有一位科学家,由于长途跋涉,他困倦不堪,但他仍对自己要观察的昆虫充满了警觉,他不顾身上的泥浆或灰尘,不顾露水打湿衣服或骄阳炙烤着他。
他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只是尽可能隐藏起自己,以免打扰他要观察的昆虫。他持续地对昆虫进行观察,他希望能观察到昆虫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情形。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教师也已对观察自然现象具备了这样的兴趣,具备了像这位科学家一样的精神,在工作时达到了忘我、痴狂的境界。
这当然很好,但这还不够。因为,教师的特殊使命不是观察昆虫,他要观察的对象是人。
我们希望教师对人类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要知道:观察者和被观察的个体之间具有较亲密的关系,而研究动植物的科学家与他们所研究的事物间则不存在这种亲密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爱很亲切,很淳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拥有爱,爱并不是受过教育的知识阶层才具有的特权。
耶稣的门徒曾问他:“主啊,请您告诉我,谁是天国里最伟大的人?”
耶稣听了门徒的问话,就去抚摸一个孩子的头,这个孩子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敬和好奇,他正瞪大眼睛望着耶稣。然后,耶稣对门徒说:“谁能变得像这个孩子一样,谁就会成为天国里最伟大的人。”
门徒记住了耶稣的话,他怀着崇敬、爱戴、神圣的好奇心以及实现这种灵性伟大的期盼,开始观察孩子,以期望自己成为天国里伟大的人。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教师具有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具有耶稣门徒那种对孩子的崇敬而虔诚的爱,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培养出了教师的科学家精神。
孩子能教会教师如何完善自己,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完美的教师。
解除对孩子的束缚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有人给一位研究昆虫的科学家看了一个盖着玻璃盖的盒子。盒子里是一些美丽的蝴蝶标本,它们的翅膀张开着,被一些大头针固定着,一动也不能动。
这位科学家看了后会说,这不过是一种小孩子的玩意,不能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如果科学家用它们来进行实验研究,他将无法从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实验结果。
如果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训了教师,却把他安置到一所公立学校里,那他就会遇到类似上面所讲的这位科学家所遇到的情况。
因为,在公立学校里,孩子都受到了严格的约束,不能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公立学校里,孩子就像盒子里那些被大头针固定的蝴蝶标本,他们被束缚在课桌旁。他们虽然拥有了知识,似乎拥有了飞翔的翅膀,但实际上,这种翅膀已失去了振翅高飞的能力。
教师准备好科学家精神还不够,我们还必须为教师准备好环境——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学校,以让教师能进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学校——家庭同样如此——必须给孩子自由,允许他们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给孩子自由,这是根本性的教育变革。
有的教育者也从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受到了启发,他们都呼吁还给孩子自由。
但很多教育工作者并不真正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他们常常把鼓励人们争取反抗奴隶制度的那种自由与真正的自由等同起来。
但我们所提到的自由概念要宽泛得多。如果有人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实现了自由,那真是笑话,这就好像是说,盒子里那些做成标本的蝴蝶还活着,它还能飞翔。
当前,学校里仍然弥漫着奴隶制思想,我们只需举一个例子——学校固定学生的桌椅这一事实,就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起初,学校里只有一些宽窄不同的板凳,而孩子们被迫挤坐在这些板凳上。后来,科学的进步改进了这样的板凳。
人们在设计学生座位时,考虑了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的高矮,并精确计算了座位和课桌间的距离,使学生听课时能保持坐直的姿势,以防止脊柱弯曲变形。
后来,学生的座位被彼此隔开,但座位之间也只有很小的空间,每个座位上只能勉强坐一个人,学生根本不能自由地舒展身体。
把学生座位隔开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坐着不动,并且保证教师能看见所有学生。隔开的另一个目的,就是防止出现不道德行为,防止不道德行为玷污了孩子的纯真心灵。
科学改进了板凳和课桌,却是以限制孩子的自由为代价。
毫无疑问,制作这些桌椅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这些桌椅在学校中的应用只是在机械地照搬科学。
这样的科学板凳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它意味着孩子仍然在受到束缚。
当发现学生的脊柱因某种原因会发生变形时,我们就设计了一种科学的板凳,以防止和纠正他们的脊柱变形。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
不久前,一位女士得意地向我展示她自己发明的一种叫保护架或支架的装置,她认为这种装置可以保护学生的健康。
以上这些课桌形状的整形仪器很受宠爱,有人建议使用支架支护孩子的脊柱——这是一种进一步的脊柱整形措施。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把科学机械地应用到颓废的学校中。
事实上,真正能防止学生脊柱弯曲变形的合理的方法,就是不要强迫他们长时间地保持有害的身体姿势。学校要给孩子自由,而不是改进板凳结构。
由于孩子的桌椅被固定住不动,所以在打扫卫生时很难彻底把教室扫干净,这样就使得教室变得很不卫生。
现在,我们家庭中的家具变得更加轻便、简单,人们可以轻易地挪动它们,并打扫它们周围的灰尘,甚至还可以清洗它们。
但学校却仍然故步自封,固守着它们那些错误的做法。
这迫使我进一步去思考,这些身体被束缚以致骨骼发生变形的孩子,他们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我很清楚当前学校中教师的辛苦。上课的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向儿童头脑中灌输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
对这样单调乏味的教学,学生很反感,自然,他们无法安静、专注地去听讲。为此,教师就会设法约束学生,强迫他们保持一定的姿势,强迫他们注意听自己的讲课。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会对学生使用奖赏和惩罚措施,他认为这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在我看来,奖赏和惩罚简直就是孩子的“灵魂板凳”,是压迫人的精神的工具,它们虽然没有减轻孩子身体的畸变,但却造成了孩子心灵的畸变。
如果用奖赏和惩罚的措施激励孩子努力学习,那孩子的努力就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这自然会束缚孩子的灵魂。
职业赛马师在比赛前,会给他的马一块糖果吃,马车夫会鞭打他的马以让它跑得更快。但这两种情况下,马都不会更自由地飞奔,它们没有田野里的骏马跑得那么雄伟、壮观。
我们的社会在进步,那些套在自然人身上的枷锁正在一点点放松,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逐步得到解放的历史。
我们要扪心自问,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要依赖奖赏和惩罚措施吗?如果我们还应用这样一种教育形式,就会退回到一个较低的文明水平上去,不会把孩子引领向真正的进步。
一个被降级的孩子,他作为人的尊严会被贬低,贬低到只有靠获得勋章或靠别人的鞭笞才会努力学习。奖赏和惩罚都只是人工的刺激,并不会成为孩子进步的持久的动力。
真正发展完善的人,不会通过“奖赏”来激励自己工作,也不会因“惩罚”而刺激他去努力工作。
我们要知道,胜利和进步,都源于人的内在精神动力。
一个人若因为兴趣和对医学的热爱而努力学习,并把医生职业当作自己真正的天职,他就更可能会成为一名伟大的医生。
但如果他当医生只是因为希望得到遗产或是满意的婚姻,或是他受到物质利益的驱使而去工作,那他永远也不会成为伟大的医生。
一个只受利益驱使才努力工作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名大师。
对人类的外部奖赏也的确是存在的,比如听众对优秀演讲者的赞赏。当演讲者慷慨激昂地演讲时,听众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对演讲者表达赞赏,或积极地回应演讲者。
此时,演讲者就会觉得非常快乐,非常有成就,这让他知道,听众非常认可他、喜爱他。
能够感动并征服别人的灵魂,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能带给我们真正补偿的奖励。
心灵没有被束缚的人会觉得心情舒畅,他会让自己更趋于完美,而惩罚常常是一种束缚,甚至扭曲人的心灵的做法。
惩罚可能会使某些人的性格变得更糟,比如那些在恶劣环境中长大且有人格缺陷的人。但这比较少见,不会阻止社会的进步。
如果不遵守法律法规,我们就会受到法律严厉的惩罚。
但我们不是因为害怕法律而变得规矩,我们没有去抢劫、没有去杀人,那是因为我们热爱和平,因为生命的自然倾向引导我们去远离那些邪恶的行为。
对于正常发展的人,内心力量才是精神生活的源泉,对他来说,真正的惩罚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力量的伟大,没有体验到内心力量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
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他们被课桌、奖励和惩罚等束缚着,这只会给他们套上身体和灵魂的枷锁,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样做,无法把他们引向正确的发展目标。
普通学校中,教师只是按照官方教育部门制订的教育计划,向孩子的头脑中硬性地灌输一些知识内容,这不能使得孩子获得真正有益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的内心正在滋生愚钝、消极且痛苦的情绪。作为教育者,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感到耻辱。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必须要解除这些束缚孩子的身体和灵魂的“板凳”,解放孩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