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0998701
编辑推荐
食物是流动的古迹,
寻寻觅觅,在岁月的转弯处,
许多曾经暖胃窝心的美好滋味一一列队,
汇集成一顿又一顿叫人怀念的:安乐茶饭。
知食份子林金城用情*深、
*知味的饮食“故事”书。
这些味道和故事,
封存在林金城的文字和镜头里,
待你展阅,你会发现人生汲汲营营,
为的不过就是一顿──安乐茶饭。
林金城负责全书撰文和摄影,涉足全马城乡,
为读者寻味,为食物寻根。
沿着精心制作的逛食地图,了解食物的流传
价值和味觉历程。
寻寻觅觅,在岁月的转弯处,
许多曾经暖胃窝心的美好滋味一一列队,
汇集成一顿又一顿叫人怀念的:安乐茶饭。
知食份子林金城用情*深、
*知味的饮食“故事”书。
这些味道和故事,
封存在林金城的文字和镜头里,
待你展阅,你会发现人生汲汲营营,
为的不过就是一顿──安乐茶饭。
林金城负责全书撰文和摄影,涉足全马城乡,
为读者寻味,为食物寻根。
沿着精心制作的逛食地图,了解食物的流传
价值和味觉历程。
内容简介
著名知食份子林金城耗时多年的饮食文章结集,一篇篇食物的故事,一口口回忆里的味道。
食物是流动的古迹,寻寻觅觅,在岁月的转弯处,总有许多暖胃窝心的美好滋味一一列队,汇集成一顿又一顿叫人怀念的:安乐茶饭。
也许你已经忘了,也许你还记得,也许你还会遇见更多的美好滋味。在岁月的转弯处,始终却还有这么一顿,不奢华不张扬,简简单单的安乐茶饭。
食物是流动的古迹,寻寻觅觅,在岁月的转弯处,总有许多暖胃窝心的美好滋味一一列队,汇集成一顿又一顿叫人怀念的:安乐茶饭。
也许你已经忘了,也许你还记得,也许你还会遇见更多的美好滋味。在岁月的转弯处,始终却还有这么一顿,不奢华不张扬,简简单单的安乐茶饭。
目 录
序 好吃好吃
岁月饼屑
落番萨琪玛
02 大小老婆饼
03 炒米饼?糯米团
04 麻蓼?蓼花
05 寸枣?天公豆
06 文冬?糖环
07 糖环?蜜蜂窦
08 宝鸭穿莲
09 中秋公仔饼
10 童年糖沙翁
味道不老
02 老少平安
02 唐山鱼
03 怀念酿蛋角
04 鱼生粥?冈州鱼肉面
05 原乡云吞面
06 云吞多变
07 烧肉情意结
08 客家炸肉?辣汤
09 大姨妈嫁女
10 古老咕噜肉
地缘食志缘
志食
01 新古毛咖椰角
02 新南昌海南鸡扒
03 后街海南鸡饭
04 豆仁水和油炸粿
05 金宝亚参叻沙
06 金宝炒蚶蛋粉
07 大叶婆包炒粿条
08 吉宁万山薄撑婆婆
09 地理学家咖哩面
10 峇株巴辖炸香蕉
流动古迹
01 流动的古迹
02 人间面龟
03 咖啡黑白讲
04 怀旧叮叮糖
05 马来烧包
06 Lemang 竹筒饭
07 手抓蕉叶饭
08 拉茶与甩饼
09 Akok Kelantan
10 Nasi Dagang
● 后记
前 言
人,以食为天。
天有命三:一要能吃,二要吃好,三要吃好的。
能吃而又能吃好,谓之安。
能吃而又能吃上好的,谓之乐。
“安”讲环境,大环境不由自主。
“乐”究心境,小环境丰俭由人。
两境平和相融,方得一顿安乐。
至于好吃之人,首要能吃,二要吃好,三要吃好的,四还要吃好吃的。
因此,好吃总得懂吃,也要懂得找吃。
香的、辣的、浓的、淡的、卤的、腌的、煎的、炸的,凡此种种,都要讲究。
讲究,是一种美学态度。山珍海味固然要挑剔,青菜豆腐亦当尽其味。
讲究者,直向味蕾。上访雅阁名楼,躬聆大师神厨;下探市井食肆,亲近小
老百姓。只图能穷尽滋味,却绝不能穷滋味!
因此,好吃者好吃好吃的,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啖出了究竟。
味蕾因得三千宠爱,遂有老饕、美食家、知食份子,肉身从此受难,得忙!
港人欧阳英霁谈吃的追求,授招有四,首要贪威、二要识食、三要练精、四
要学懒。知食份子又出书,正是呼应其要。
至于本人受嘱为序,皆因紫藤卖茶又卖饭,沾边。
茶人心境本有一:遇茶茶,遇饭饭。
卖茶佬直白一些:有粥吃粥,有饭吃饭,桌上
伴有一壶茶,就是安乐!
林福南
紫籐文化企業集團創辦人兼董事經理
2013 年6 月30 日
序
天有命三:一要能吃,二要吃好,三要吃好的。
能吃而又能吃好,谓之安。
能吃而又能吃上好的,谓之乐。
“安”讲环境,大环境不由自主。
“乐”究心境,小环境丰俭由人。
两境平和相融,方得一顿安乐。
至于好吃之人,首要能吃,二要吃好,三要吃好的,四还要吃好吃的。
因此,好吃总得懂吃,也要懂得找吃。
香的、辣的、浓的、淡的、卤的、腌的、煎的、炸的,凡此种种,都要讲究。
讲究,是一种美学态度。山珍海味固然要挑剔,青菜豆腐亦当尽其味。
讲究者,直向味蕾。上访雅阁名楼,躬聆大师神厨;下探市井食肆,亲近小
老百姓。只图能穷尽滋味,却绝不能穷滋味!
因此,好吃者好吃好吃的,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啖出了究竟。
味蕾因得三千宠爱,遂有老饕、美食家、知食份子,肉身从此受难,得忙!
港人欧阳英霁谈吃的追求,授招有四,首要贪威、二要识食、三要练精、四
要学懒。知食份子又出书,正是呼应其要。
至于本人受嘱为序,皆因紫藤卖茶又卖饭,沾边。
茶人心境本有一:遇茶茶,遇饭饭。
卖茶佬直白一些:有粥吃粥,有饭吃饭,桌上
伴有一壶茶,就是安乐!
林福南
紫籐文化企業集團創辦人兼董事經理
2013 年6 月30 日
序
媒体评论
1. 普门杂志 / 善知食 2009 ~ 2011
2. 中国报 / 知食品味寻宝图 2008 ~
3. 星洲日报 / 安乐茶饭 2007 ~
4. 中国报 / 食本生意 2007 ~ 2008
5. 南洋商报 / 印象写食 2006 ~ 2007
6. 星洲日报 / 知食份子 2005
2. 中国报 / 知食品味寻宝图 2008 ~
3. 星洲日报 / 安乐茶饭 2007 ~
4. 中国报 / 食本生意 2007 ~ 2008
5. 南洋商报 / 印象写食 2006 ~ 2007
6. 星洲日报 / 知食份子 2005
在线试读
拉茶与甩饼
三十多年前,真的难以想象印度食物能像现在这般普及和受落(广东话,受欢迎的意思),其流行程度简直就是当年的“天方夜谭”!
追根究底,全赖这些日子以来“嬷嬷档”替我们推开了一扇味觉之窗。本来只是为了经济实惠及市井便利的考量,却不经意地突破了各族间饮食文化的藩篱,让大家走进比任何喊话式的“融合”更具成效的味觉认同;以致年轻一代不懂得RotiCanai、Thosai、Chapatti和TehTarik的,实在少之又少。
回想我的童年时候,家住华人城镇,跟印度人的接触就是母亲带我到家附近的印度理发店理发。我总是静静地坐在那特地为身高不够的孩童而架在座椅扶把的木板上,通过墙上交叠的镜影,好奇地浏览室内满满的印度风情。印象中,周遭总是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檀香味,冷气总嫌不足,且在传统热情的泰米尔歌曲声中蛇一般不断升温。我常想,替我理发的那位老兄的眼睛大概是从墙上那些神明画像复制出来的,也不晓得是“怒视”还是“有神”,反正就是有股“吓阻”的力量,教小孩不敢乱动。
理发店隔壁开有一家简陋的印度小食店,算是镇上稀有的小众食肆了。每次理发后经过店前,我总喜欢停下脚步往店里张望。常会见到一位印度老兄,魔术般地用双手在半空盘旋着愈变愈大的面团,或一位白发老人双手各执一个塘瓷大杯,以双臂拉宽的距离,反复倾注着一道茶色弧线。
不用多加解释,大家都知道那是RotiCanai和TehTarik。
那时候,大人们都称那印度煎饼为Roti。由于“受不了”印度咖哩沾酱的香料味,印象中家人仅有的几次打包Roti回家,都宁可选择沾白砂糖吃而舍弃咖哩;其实那时候懂得吃RotiCanai的华人还真不多,当然嬷嬷档也少之又少,甚至还没有这个专有名词吧!
RotiCanai源自印度的RotiPratha,新加坡沿用此词,本地却将Pratha改成了Canai。记得十多年前有一次跟一位印度同事在巴生的一间老字号用餐,竟发现餐牌上把RotiCanai写成RotiChennai!后来经过一番实地考究后,才从一些老人家口中获知,其原因就在于一份血浓于水的原乡情怀。
因早年来自南印度的劳工多从旧称琴奈(Chennai)的马德拉斯(Madras)登船出海,为了铭记当年挥别故乡的心情,本地印度族群就选择了一种代表性的庶民食品,通过再创名字来保留这段辛酸的历史轨迹。而“本土化”的结果,就是Chennai变成了Canai,却刚好符合马来文Canai词意上“磨平”“研磨”和“辗流动古迹压面团成薄片”动作的意思。
至于TehTarik(拉茶),当时也只称Teh而已。为何要“拉”呢?因为南印度常年炎炽,据考究是为了降温,以煮好滤净的茶水加入牛奶及糖混合,再以两个大型杯子反复对倒,边倒边将茶往上拉高,美其名曰是让红茶与牛奶充分混合,产生大量泡沫,达到滑幼细致的口感,其实初的目的是为了让茶温降低,容易入口。所以那时代就只听到有人叫Teh,若要“降温”,只需交代店家一声“Sejuk”就行了。因为在老印度人的奶茶观念里,Tarik只是个附加动作,Teh才是饮料本身。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这两种印度食物却变成了代表大马美食的“国食”和“国饮”。常在一些推广本地观光的官方场合里,看见身怀绝技的印度老兄们身穿沙笼,头戴宋谷地,随着马来传统音乐在舞台上一边踩着马来舞步,一边表演拉茶和甩面团。这总让我顿时回到童年时光,彷彿刚从充斥着檀香味和泰米尔歌曲的理发店出来,傻呼呼地站在隔壁食店前,像看魔术般向里张望……母亲说:“走啦,买了你也不爱吃!”
中秋公仔饼
这肯定不是应景之作。
中秋已过,才想到写篇公仔饼。
近日闻“奶”色变,对MadeinChina顾虑再三,惶恐失望之际,却欣欣然见到中国航天员在电视屏幕上作太空漫步。猛然想起我六岁时,“5.13”刚过,社会仍处于恐慌及重新洗牌之时,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则在七月二十日成功登陆月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另个星球的梦想。
据称,当时年近六旬的父亲在获知这则西方创举的消息后,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频频低语:“怎么可能?没有可能!”而那年就在这双重“不可能”下,全国华人度过了一个似乎还来不及领会便宣告神话破灭的中秋;三十九年后,中国人刚完成太空漫步,并计划四年后再登陆月球。在不晓得是值得欣喜还是有所隐喻的时刻,我却想起昔日外婆在拜月时的虔诚模样,以及每次我刻意走到她身旁大声说:“月亮是没有嫦娥的啦!”她总轻抚我的头说“小孩不要乱说话”,而后默念月光娘娘不要怪罪她的小外孙,并从供桌上拿块公仔饼给我……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童年,月饼花样显然没现在的多。不过,每年农历八月开始,中秋气氛却肯定比现在更为热闹。单以茨厂街一带为例,就有整十家的茶楼饼家张灯结彩,门前挂起一块木雕贴金的红木招牌,宣告月饼正式面市;而门口上方更高竖一方巨型广告牌,画上嫦娥玉兔、彩云皓月并装饰七彩灯泡,使尽法宝,为的就是吸引路人停步围观。在那不需特别强调守护传统的年代,传统本来就是年复一年的生活。
根据知食老前辈所云,早年的广州,每逢八月初一上午,“吉时”一到,各家茶楼便响起鞭炮,以示中秋月饼正式上市。同时为了旺市,多数店家都会向小孩派发公仔饼,趁机塞上一张月饼单,旨在宣传。后来传到这里,便成为中秋前夕大人们到茶楼饼家买月饼,店家即附送一些公仔饼作为讨好小孩的赠品;男孩送猪仔饼,女孩赠花篮饼,可吃可玩,因此一般小孩都喜欢这些造型可爱的饼饵多于传统月饼。
所谓猪仔饼,就是造型捏成一只小猪的公仔饼,放在色彩鲜艳的塑胶猪笼里;而花篮饼则是将一个袖珍月饼装入同样艳色并饰有胶花的花篮内。由于以前玩具不多,这两款可吃可玩的公仔饼不晓得讨了多少小孩的欢心。其实,公仔饼并不只这两款。说穿了,它是旧时月饼的副产品,即制作月饼时做饼皮剩下的材料,弃之可惜,制饼师傅们便将它压入木模,取出后涂上蛋液,岁月饼屑
放入烤箱内烘出各式吉祥的“公仔”造型,如金鱼、狮子、鸳鸯,蝴蝶等,尤其嵌入了黑豆作眼睛,更是维妙维肖。
前阵子到芙蓉参加“动地吟”演出,午间去街上喝咖啡,在茶室旁见到一间神料店前摆了一摊公仔饼,式样齐全,于是买了一包带进茶室与诗人朋友们分享。没想到隔了一两个字辈,公仔饼仍然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临走前,大伙围着饼摊购买拍照,友善亲切的店家一再强调他们遵循传统古方制饼,并告诉我们饼身较硬是由于新鲜出炉的缘故,只要放久后漏了风自然会变成市面上一般的软度。正当大伙谈得兴起时,店家两兄弟却说,这是后一年了,年轻一代不愿接手,中秋过后便会连同神料店一同走入历史……
错愕间,我倏然想起多年前一位广州老前辈的慨叹,说广州的年轻一代早已不知公仔饼为何物,甚至将月光饼与公仔饼混为一谈。我问何谓“年轻一代”?老前辈笑着说:“五十岁以降!”
……
三十多年前,真的难以想象印度食物能像现在这般普及和受落(广东话,受欢迎的意思),其流行程度简直就是当年的“天方夜谭”!
追根究底,全赖这些日子以来“嬷嬷档”替我们推开了一扇味觉之窗。本来只是为了经济实惠及市井便利的考量,却不经意地突破了各族间饮食文化的藩篱,让大家走进比任何喊话式的“融合”更具成效的味觉认同;以致年轻一代不懂得RotiCanai、Thosai、Chapatti和TehTarik的,实在少之又少。
回想我的童年时候,家住华人城镇,跟印度人的接触就是母亲带我到家附近的印度理发店理发。我总是静静地坐在那特地为身高不够的孩童而架在座椅扶把的木板上,通过墙上交叠的镜影,好奇地浏览室内满满的印度风情。印象中,周遭总是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檀香味,冷气总嫌不足,且在传统热情的泰米尔歌曲声中蛇一般不断升温。我常想,替我理发的那位老兄的眼睛大概是从墙上那些神明画像复制出来的,也不晓得是“怒视”还是“有神”,反正就是有股“吓阻”的力量,教小孩不敢乱动。
理发店隔壁开有一家简陋的印度小食店,算是镇上稀有的小众食肆了。每次理发后经过店前,我总喜欢停下脚步往店里张望。常会见到一位印度老兄,魔术般地用双手在半空盘旋着愈变愈大的面团,或一位白发老人双手各执一个塘瓷大杯,以双臂拉宽的距离,反复倾注着一道茶色弧线。
不用多加解释,大家都知道那是RotiCanai和TehTarik。
那时候,大人们都称那印度煎饼为Roti。由于“受不了”印度咖哩沾酱的香料味,印象中家人仅有的几次打包Roti回家,都宁可选择沾白砂糖吃而舍弃咖哩;其实那时候懂得吃RotiCanai的华人还真不多,当然嬷嬷档也少之又少,甚至还没有这个专有名词吧!
RotiCanai源自印度的RotiPratha,新加坡沿用此词,本地却将Pratha改成了Canai。记得十多年前有一次跟一位印度同事在巴生的一间老字号用餐,竟发现餐牌上把RotiCanai写成RotiChennai!后来经过一番实地考究后,才从一些老人家口中获知,其原因就在于一份血浓于水的原乡情怀。
因早年来自南印度的劳工多从旧称琴奈(Chennai)的马德拉斯(Madras)登船出海,为了铭记当年挥别故乡的心情,本地印度族群就选择了一种代表性的庶民食品,通过再创名字来保留这段辛酸的历史轨迹。而“本土化”的结果,就是Chennai变成了Canai,却刚好符合马来文Canai词意上“磨平”“研磨”和“辗流动古迹压面团成薄片”动作的意思。
至于TehTarik(拉茶),当时也只称Teh而已。为何要“拉”呢?因为南印度常年炎炽,据考究是为了降温,以煮好滤净的茶水加入牛奶及糖混合,再以两个大型杯子反复对倒,边倒边将茶往上拉高,美其名曰是让红茶与牛奶充分混合,产生大量泡沫,达到滑幼细致的口感,其实初的目的是为了让茶温降低,容易入口。所以那时代就只听到有人叫Teh,若要“降温”,只需交代店家一声“Sejuk”就行了。因为在老印度人的奶茶观念里,Tarik只是个附加动作,Teh才是饮料本身。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这两种印度食物却变成了代表大马美食的“国食”和“国饮”。常在一些推广本地观光的官方场合里,看见身怀绝技的印度老兄们身穿沙笼,头戴宋谷地,随着马来传统音乐在舞台上一边踩着马来舞步,一边表演拉茶和甩面团。这总让我顿时回到童年时光,彷彿刚从充斥着檀香味和泰米尔歌曲的理发店出来,傻呼呼地站在隔壁食店前,像看魔术般向里张望……母亲说:“走啦,买了你也不爱吃!”
中秋公仔饼
这肯定不是应景之作。
中秋已过,才想到写篇公仔饼。
近日闻“奶”色变,对MadeinChina顾虑再三,惶恐失望之际,却欣欣然见到中国航天员在电视屏幕上作太空漫步。猛然想起我六岁时,“5.13”刚过,社会仍处于恐慌及重新洗牌之时,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则在七月二十日成功登陆月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另个星球的梦想。
据称,当时年近六旬的父亲在获知这则西方创举的消息后,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频频低语:“怎么可能?没有可能!”而那年就在这双重“不可能”下,全国华人度过了一个似乎还来不及领会便宣告神话破灭的中秋;三十九年后,中国人刚完成太空漫步,并计划四年后再登陆月球。在不晓得是值得欣喜还是有所隐喻的时刻,我却想起昔日外婆在拜月时的虔诚模样,以及每次我刻意走到她身旁大声说:“月亮是没有嫦娥的啦!”她总轻抚我的头说“小孩不要乱说话”,而后默念月光娘娘不要怪罪她的小外孙,并从供桌上拿块公仔饼给我……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童年,月饼花样显然没现在的多。不过,每年农历八月开始,中秋气氛却肯定比现在更为热闹。单以茨厂街一带为例,就有整十家的茶楼饼家张灯结彩,门前挂起一块木雕贴金的红木招牌,宣告月饼正式面市;而门口上方更高竖一方巨型广告牌,画上嫦娥玉兔、彩云皓月并装饰七彩灯泡,使尽法宝,为的就是吸引路人停步围观。在那不需特别强调守护传统的年代,传统本来就是年复一年的生活。
根据知食老前辈所云,早年的广州,每逢八月初一上午,“吉时”一到,各家茶楼便响起鞭炮,以示中秋月饼正式上市。同时为了旺市,多数店家都会向小孩派发公仔饼,趁机塞上一张月饼单,旨在宣传。后来传到这里,便成为中秋前夕大人们到茶楼饼家买月饼,店家即附送一些公仔饼作为讨好小孩的赠品;男孩送猪仔饼,女孩赠花篮饼,可吃可玩,因此一般小孩都喜欢这些造型可爱的饼饵多于传统月饼。
所谓猪仔饼,就是造型捏成一只小猪的公仔饼,放在色彩鲜艳的塑胶猪笼里;而花篮饼则是将一个袖珍月饼装入同样艳色并饰有胶花的花篮内。由于以前玩具不多,这两款可吃可玩的公仔饼不晓得讨了多少小孩的欢心。其实,公仔饼并不只这两款。说穿了,它是旧时月饼的副产品,即制作月饼时做饼皮剩下的材料,弃之可惜,制饼师傅们便将它压入木模,取出后涂上蛋液,岁月饼屑
放入烤箱内烘出各式吉祥的“公仔”造型,如金鱼、狮子、鸳鸯,蝴蝶等,尤其嵌入了黑豆作眼睛,更是维妙维肖。
前阵子到芙蓉参加“动地吟”演出,午间去街上喝咖啡,在茶室旁见到一间神料店前摆了一摊公仔饼,式样齐全,于是买了一包带进茶室与诗人朋友们分享。没想到隔了一两个字辈,公仔饼仍然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临走前,大伙围着饼摊购买拍照,友善亲切的店家一再强调他们遵循传统古方制饼,并告诉我们饼身较硬是由于新鲜出炉的缘故,只要放久后漏了风自然会变成市面上一般的软度。正当大伙谈得兴起时,店家两兄弟却说,这是后一年了,年轻一代不愿接手,中秋过后便会连同神料店一同走入历史……
错愕间,我倏然想起多年前一位广州老前辈的慨叹,说广州的年轻一代早已不知公仔饼为何物,甚至将月光饼与公仔饼混为一谈。我问何谓“年轻一代”?老前辈笑着说:“五十岁以降!”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