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843729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冰岛*复盛名的当代杰出女作家经典之作,获1990年DV报刊文学奖、1990年冰岛文学奖及1992年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不同寻常、独树一帜的叙事手法,彰显作品关乎时间与记忆、关乎现实与虚构、关乎过去之于现代的意义。
从冰岛语直接翻译,让读者体味原汁原味的冰岛文学。
不同寻常、独树一帜的叙事手法,彰显作品关乎时间与记忆、关乎现实与虚构、关乎过去之于现代的意义。
从冰岛语直接翻译,让读者体味原汁原味的冰岛文学。
内容简介
《夜逝之时》(Meðan nóttin líður,英译名Night Watch《守夜》)出版于1990年,甫一出版便获得了同年的冰岛文学奖,1992年又获得了北欧理事会文学奖,是第二部荣获该奖的冰岛文学作品。小说以主人公尼娜(Nína)的视角,以不同寻常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段家族故事。母亲临终前的三个夜晚里,尼娜守在她的床前。在夜晚逝去之时,无事可做的她只得回顾自身、回顾自己的家族,小说的外部结构就是这三个夜晚。尼娜来自异常偏远的冰岛西北部乡村,却是典型的现代女性。她不相信爱情,经济与思想都十分独立,目前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她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放弃了自己的作家梦——如今在母亲的病床前,她记录下这些故事,作家尼娜诞生了。尼娜回顾了自己家族中坚强而热爱生活的四代人,这种回顾对她来说是痛苦的,却又十分必要,旧与新、过去与现在、陈旧与现代在交织、在搏斗。尼娜需要正视自己家族的过去,这种回顾打开了她曾经试图封闭的生活,唤醒了她的疑问、痛苦,甚至爱情。什么是现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究竟是什么?小说的结尾充满了不确定性,尼娜自问:“那么现在,我该如何呢?”
前 言
苏艾娃 — 索尔维格 — 卡特琳 — 马利亚 / 索尔蒂斯 — 马大 / 尼娜 — 萨拉。《夜逝之时》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女性历史,而她们也都是历史中的女性。夜,尼娜坐于床畔,回忆 / 写作出辈(苏艾娃、斯蒂凡、雅各布)、第二辈(索尔维格)与第三辈(卡特琳、奥德尼、埃琳)的故事。粗略算来,辈的故事约发生于 19 世纪初,第二辈、第三辈的故事则发生于 19 世纪中后期。如前所述,豪斯川迪尔人依凭悬崖与海洋为生,春日,人们会下悬崖捕鸟蛋。春日生机盎然,这一段叙事也诗意飞扬:“那是鸟的时节。悬崖的时节。北极之隅的宁静海湾中,忙碌与历险的时节。”如果将这段话分为数行,我们便得到一首隽永的小诗。而自然的诗意中藏匿着危险,“那只苍灰的爪,在此等着捕捉每一个胆敢挑战悬崖的人”。悬崖飞石随时都有可能夺去人们的性命。据冰岛民间传说记载,主教古德蒙德·阿拉松(Guðmundur Arason)为冰岛北部德朗盖岛(Drangey)上的悬崖祝圣,以期减少伤亡。主教悬在绳上,降下悬崖,为其洒上圣水,而一只苍灰的毛爪猛然持刀出现,欲剪断主教身上的绳子,同时道:“恶灵总要有块栖身之地”;主教重又回到崖边,一部分悬崖遂未被祝圣 。“苍灰之爪”这一意象在《夜逝之时》中反复出现,代表着巍巍自然的原始危险。原始自然之间亦有情欲流动。尼娜记录下苏艾娃、斯蒂凡、雅各布、弗丽德梅等人的罗曼故事。在冰岛,苏艾娃(Sunneva)是个罕见的名字,她的身世亦颇神秘;苏艾娃意为“太阳的馈赠”,她也为这座农场带来了光明与快乐 —— 又抑或灾难与痛苦?农场主人斯蒂凡是苏艾娃的丈夫,侄子雅各布却也对她生出爱慕 。一位黑眼黑发的海员到达这偏僻的海湾,为苏艾娃留下一条披巾—— 或许还有更多:雅各布葬身悬崖时,一条崭新的生命却降临到苏艾娃体内。而这只是尼娜从姨姨马利亚那里听来的一段故事,在母亲索尔蒂斯看来,这是一段荒谬的丹麦罗曼——情节夸张空洞的虚构故事。尼娜笔下,索尔维格与卡特琳的故事亦复如是。索尔维格是苏艾娃的女儿,生下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后,便于悬崖下自杀。卡特琳嫁给了索尔维格的儿子奥德尼;面对丈夫的不忠,她选择原谅,并将丈夫的前情妇埃琳接到农场一起生活。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尼娜充满不解、充满愤怒。她直接进入自己创造的文本世界:“我摇摇头,不要咖啡,正在奔跑,同弗丽德梅一起,我已卷入了一个故事之中”;成为故事中的人物,质问卡特琳:“还想把她接到家里!你疯了吧!被一封叽叽歪歪的信骗得团团转,谈什么原谅,谈什么赦罪。”作为现代女性的她不愿理解、也不愿原谅祖辈女性做出的各种“卑微”选择。进入第二夜,尼娜开始写作母亲索尔蒂斯与姨姨马利亚的故事。索尔蒂斯(Þórdís)意为“索尔的女神”,索尔是北欧神话中力量的化身,与大地、与农耕紧密相关,索尔蒂斯亦是如此。马利亚则是《圣经》中的名字,可这里指涉的是哪个马利亚呢?是圣母马利亚么?抑或是抹大拉的马利亚? 20 世纪上半期的一年冬天,索尔蒂斯与马利亚曾一同在雷克雅未克生活。姐姐马利亚不希望索尔蒂斯重回那片偏僻海湾,鼓励她与自己一同在领事公馆内侍候宴会,再与自己一同出国探寻更广阔的天地。此时冰岛的现代化与城镇化已缓慢开始,女性的生存空间更加广阔。索尔蒂斯却选择重返水湾,尼娜责备道:“却在阡陌交汇处背过身去——通往其他方向的阡陌。拒斥其他选择与可能,重返家乡那片海湾。不相信选择。”二战期间,随着英美驻军的先后到来,冰岛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全面现代化,一整代冰岛人被生生“抛入现代”。尼娜出生于现代化完成之后,而索尔蒂斯属于上一代,母女之间的个体冲突也因此附着上历史性与社会性。姐姐马大与妹妹尼娜之间的冲突却似乎带有某些意识形态色彩:尼娜是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化身,而马大笃信革命、笃信社会主义与“自由、平等、友爱”。马大之名同样取自《圣经》,有“家庭主妇”之意。姊妹间的意识形态之争却也与情欲、爱欲两相纠缠,她们激烈地“争夺”母亲与男人的关注与爱——后一夜,在母亲床边,这场斗争或许终将落下帷幕。尼娜的自我叙述散落于各处。城市之子、时代骄女尼娜,曾与哥哥海尔吉、恋人阿德纳尔重返故乡那片海湾,于农场废墟旁、没腰高草间蜷卧酒醉,西峡湾的恐怖自然令她不知所措,令她一再想到死亡。尼娜与许多冰岛人一样,也曾梦想成为作家,期待亲身体验冰岛的自然与历史。她的初恋男友阿德纳尔是一位画家,二人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如果不能写作,我会死掉的。”尼娜说。“你怎么会不能写作呢?我画画,你写作,一切都恰到好处啊。”阿德纳尔说。而乌托邦式的艺术幻想在生活的重压下破灭,尼娜与阿德纳尔分手,带着一部无人问津的小说手稿回到家中,而后同律师古德永结了婚,成了家庭主妇。与古德永离婚后,尼娜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广告工作室,转向“那恒久的诗艺——广告的诗艺、现代的诗艺”。 抛却虚构,抛却文学,尼娜自诩为真正的时代之子,她所使用的词语与句式属于这个崭新的时代:“属于那炸弹的世界,尼娜,那由巨人主宰的世界,那里无处安放一件过时的破烂,一件过去的遗物。”她常将主语省略,句子多以动词开头,句式简短破碎,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并置手法(parataxis)不无贯通之处。这是速度的文字,是效率的文字,也是迷惘与痛苦的文字。尼娜在讲述祖辈故事之时(尤其是辈苏艾娃、斯蒂凡与雅各布等人的故事),也曾试用过连贯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但她明白,自己的讲述皆为虚构:“突然间我明白了,我永远也无法理解他们的生活,永远也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种种。”有论者指出,回忆得愈多,尼娜愈能感知过去与现代的贯通,她的叙事也愈渐完整 a,而在我看来,随着所述事件距尼娜愈来愈近,她的叙事却愈趋破碎,其对过去与现在的感知双双瓦解,文本的裂隙不断扩大,这种不确定性在全书结尾达到顶点:“现在,我将怎样呢?”
媒体评论
获奖评语:
这是一部大胆、创新而富于诗意之美的小说。作品回望过去,追寻其中对我们当下仍有意义的生命价值。故事发生于冰岛西峡湾的壮丽风光中,自然描写亦构成了文本魔力的一部分。作品并未营造我们能够完全理解祖辈现实的幻觉。它唤起重重疑问,却也在寻觅答案。弗丽达·奥·西古尔达多蒂尔以其诗意之笔,勾勒着我们对于历史与叙事的需要,也昭示了求索生命与艺术的单一真理是何等艰难。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获奖评语
在线试读
床头桌上摆着些小苍兰。是我本打算扔掉的。它们的芳香在房间中弥漫,浓郁而陌生。它们同这里格格不入。“小苍兰,”埃里克说。“你母亲喜欢的花。”又微一鞠躬,合拢脚跟。“要是你能把花带给她,我会很欣慰的。”我正要出门之时,他像一团树间阴影般乍然出现,将我叫住,上了年纪的潘神,穿着一件衬芯翻领的棕色短袍,华丽的丝巾精心系在脖颈上,裤子十分熨帖——一位晚间在自己的王国里漫步的君王,潘。只有这些花坏了景致。我母亲喜欢的花。我之前从没听说过。从不知道她有什么喜欢的花。我从不知道他们彼此认识。“我偶尔会去拜访你的母亲。”埃里克说道,仿佛他已感知到了我的想法与疑惑,眼角荧光闪烁,一丝笑容。我试着想象他们二人在客厅里的画面:埃里克,楼上的贵爵,王室与诗人们的友伴,坐在那张深绿色的旧沙发上;旁边是我的母亲,一位清洁女工,西部来的农村妇女,牢牢扎根于生活的龃龉之中。说不通。说不通。“索尔蒂斯,很不一般的女人,也很聪明,非常聪明。”他继续说道,好似在自言自语。这更让我吃惊了,因为埃里克不是那种会轻易称赞别人的人,恰恰相反——尤其是对待他一贯颇为厌恶的平民百姓。粗鄙——照他的叫法——一直都是这位老外交官的眼中刺。“文化,”他说,“从来不会在平民阶级的身上滋长繁盛。唯有野蛮。”兴之所至,他偶尔会邀我去喝杯雪利酒,聊聊天。通常我也都接受邀请,因为我觉得他很有趣;我很享受他的刻毒与口才,再说他很博学,受过良好教育,游历也颇广。我们一起坐在小厅里,周围是淡色的提花锦缎家具,还有他收集的中国瓷器。我觉得自己似乎穿越了时间,离开现代,回到那早已消散了的、我只在电影与书籍中见识过的年月——那些年月里,时光流逝得缓慢,一切都井井有条,依循着文明的守则,连腐败与战争亦是如此。说话的时候,他让自己的朋友劳鲁斯侍候左右,遣他去拿靠垫、雪茄、巧克力,叫他去开关窗子,取来点心与香烟。劳鲁斯行动起来,就如他过去十五二十年来一样,脚步轻快而敏捷,始终那般整洁,一位面容和善的老人,背负着友谊、贫穷——或许还有爱情带来的仆从性格。至少传言如此。也有可能是真的。至少有此迹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