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59915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增长极效应比较研究》以大城市的增长极效应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代表性城市增长极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并从三个不同维度对影响增长极效应的因素差异展开研究,终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大城市发挥增长极效应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概念、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与本书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区域与城市发展相关理论
三、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相关文献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难点与可能存在的创新
一、本书可能存在的创新
二、本书研究存在的难点
第二章 城市-区域发展关系研究框架
节 框架构建的要求
一、外在形式
二、内在逻辑
第二节 研究框架的理论支撑
一、整体层次的理论
二、个体层次的理论
三、主体间联系渠道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框架的实践支撑
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基本内容
三、增长极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中影响发展关系不同层次的因素
一、整体因素
二、主体因素
三、渠道因素
四、研究框架具体形式
第五节 研究框架存在的前提检验
一、模型与数据
二、估计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增长极城市发展历程、现状及特征
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几个容易混淆的空间概念
二、几个容易混淆的人口口径
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演变
四、本书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 特大城市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10个特大城市人口变化情况
二、10个特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三、10个特大城市职工工资水平
四、10个特大城市建成区的面积
五、10个特大城市对外贸易情况
六、10个特大城市产业结构情况
第三节 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的比较研究
一、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的比较研究
二、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关系特征——首位度的视角
三、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关系特征——市场潜能视角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增长极城市与其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节 研究思路概述
第二节 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的可视化
第三节 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的空间计量检验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简介
二、实证模型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四、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特大城市影响周边区域发展的因素研究之一——特大城市主体层面的因素
节 特大城市辐射能力的比较——基于脉冲响应模拟方法
一、研究辐射的方法选取
二、脉冲响应模型的介绍
三、脉冲冲击的模拟结果
四、模拟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第二节 特大城市的产业吸引指数——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证据
一、产业吸引指数的原理和测算思路
二、中国各产业影响力和感应度测算
三、10个特大城市产业吸引指数比较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特大城市影响周边区域的因素研究之二——主体之间的联系因素
节 交通联系度的考察——基于交通可达性指数
一、交通可达性指数
二、测算结果与比较
第二节 边界效应的考察——基于修正的一价定律
一、检验原理与方法
二、测算结果与比较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特大城市影响周边区域的因素研究之三——周边区域主体层面的因素
节 研究思路的讨论
第二节 初始发展水平比较——基于主因子分析方法
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测算结果与比较
第三节 周边区域的发展能力比较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测算结果与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节 主要结论
一、单个特大城市与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的个体分析
二、不同特大城市与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的比较分析
三、特大城市与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研究的整体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一、10个特大城市应该根据测算比较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二、区域发展政策与地方发展政策应该协调发挥作用
三、特大城市应该重视自身内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四、周边区域应该辩证地看待与特大城市的发展关系
五、交通政策与产业政策在临近区域发展过程中应该共同发挥作用
第九章 基于城市增长极效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节 增长极城市层面
一、“增点
二、“实点
第二节 增长极城市群层面
一、“实点”阶段
二、“连点”阶段
三、“通点”阶段
第三节 联结增长极城市群层面
第十章 结语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