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09428
接下来的时光相当地忙碌,上百万平米的设计成果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为现实。约翰的西方思维架构在中国的背景下需要被不断地重新审视,他遇到大部分的限制和状况都是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关系的不同所导致的:不理解、对抗、误解、接受、认识、形成共识,终达到互惠互利。
前言
一 直觉
青岛
你怎样开始一个设计
大都市图像
1%
中国,中国,中国
香港,深圳,广州、上海和北京
阿姆斯特丹
新家
四个月之内动工!
天空没有界线
二 对话
支柱
新同事
调查问卷
马斯洛
维多利亚
面子!
调整
中国的本质
风水
良心
世界上古老的文明
孔子
新鲜的空气,尘土和蚊子
客户想要什么?!
客户还是用户
会见要人
远见
建筑师就像搜索引擎
时间和空间
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
事关存亡的挑战
三 自由
屈服
“既现代又国际”
更好地观察
聪明的家伙
分化
屈服
西方人的良心
中国的条件
四 协同
“同床异梦”
小公倍数
吃金子的老鼠
合理的风水
绿色建筑
未知领域
我爱中国
五 愿景
从内部
跨过界线
中体西用
重叠
尽管——或者因为……
助长不确定性
规定VS未规定
现代国际标志性建筑
六 反思
被模仿说明你正在成为一名大师
改变
建筑师的能力范围
一步一个脚印
大于100万平米
电影,而不是图片
返回中国之路
理性与非理性
后记
阿姆斯特丹NEXT建筑师事务所,2010年
HY,2009年
NEXT建筑师事务所(北京) 2009年
你不能拔苗助长
鸣谢
——约翰·范德沃特
年轻、有激情、雄心勃勃——这就是荷兰建筑师约翰·范德沃特2004年在快速现代化的中国事业起步时的样子。作为NEXT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他想要把NEXT国际化的理念在中国付诸于实践。
接下来的时光相当地忙碌,上百万平米的设计成果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为现实。约翰的西方思维架构在中国的背景下需要被不断地重新审视,他遇到大部分的限制和状况都是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关系的不同所导致的:不理解、对抗、误解、接受、认识、形成共识,终达到互惠互利。
本书是作者个人的、心平气和的,偶尔还带有幽默感的对真正建筑的热衷的真实记录,也阐释了一个问题:西方的设计如何才能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比如中国,做到
通过荷兰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我们不是以“出口”西方设计为目的,而是从西方概念和背景与中国观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出发,创造适合于中国的设计。我认为这种文化的混合使我们的建筑既不是纯粹的西方化,也不是纯粹的中国化。它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平衡或者交流,而这可能会为中国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约翰·范德沃特
年轻、有激情、雄心勃勃——这就是荷兰建筑师约翰·范德沃特2004年在快速现代化的中国事业起步时的样子。作为NEXT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他想要把NEXT国际化的理念在中国付诸于实践。
接下来的时光相当地忙碌,上百万平米的设计成果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为现实。约翰的西方思维架构在中国的背景下需要被不断地重新审视,他遇到大部分的限制和状况都是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关系的不同所导致的:不理解、对抗、误解、接受、认识、形成共识,终达到互惠互利。
本书是作者个人的、心平气和的,偶尔还带有幽默感的对真正建筑的热衷的真实记录,也阐释了一个问题:西方的设计如何才能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比如中国,做到持久耐用?
我不知道有没有别的荷兰建筑师像约翰·范德沃特一样在荷兰之外设计过如此多样性的建筑,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别的荷兰建筑师在他的年纪就出版了这样一本半传记性的著作。总之,这是一个卓越建筑师的非凡故事。
——彼得·德·温特,荷兰010出版社
约翰·范德沃特在现有的中国文献中添加的内容是一种来自中国内部的观点,而这种观念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出于一个游人的身份记载下来的,而且是作为一次中西方在建筑、文化以及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对话而记载下来的。正如约翰自己总结的那样,这个对话很明显地包含了所有的冒险和轶事,也因此成就了一本激动人心的书籍。
——汉斯·特尔兹(Hans Teerds),著名建筑评论家
我一口气就把这本书阅读完了……NEXT建筑师事务所成功地将中国模式概念与荷兰概念结合起来,产生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建筑架构……为了创建这个建筑架构,约翰服从于中国人的期望和要求,而不是他自己的抱负。
——桑德·沃尔特曼(Sander Woertman),《De Architect》(荷兰*建筑杂志)
一本关于中国方面的很好的书籍……约翰成功地将自己从教条中解放出来,逐渐学会用心思考……我们不得不在欧洲等待他在中国学到经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遗憾。
——特吉斯·范顿鲍曼(Thijs van den Boomen),《欧洲*建筑和规划》杂志
……我喜欢这本书的标题: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它展示了一种在面对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文化时的健康的谦虚态度……
——劳特·范斯莱克(Lot van Schaik),曾任荷兰驻中国使馆外交官
2004年10月早上七点整,这是我来北京的周。此时,电话响起。
“嗨,约翰。你好吗?我是周,你有空吗?”
一小时后,我在一间又小又黑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周先生。这个办公室位于中国一所很有名气的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地下室里。整间办公室大约十二平米,里面摆满了电脑。这里的人肯定连续加班好几天了。空气中夹杂着浓厚的汗味,坐在电脑前的年轻人盯着屏幕,睡眼惺忪。从烟灰缸里蔓延而来的烟雾充斥着办公室的每个角落。食物残渣和空方便面包装袋随处可见。
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国人从那堆电脑中站起来,看向我们。他边走边试图耐心地盯住电脑屏幕。他先用中文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紧接着转身对另外一个人说了些什么,然后又转向我们用中文说了句抱歉。他注视着我们,眼里尽是倦意。
周把我介绍给了他(夏先生),夏先生十分热情,再次用中文和我打了声招呼。夏先生直接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摞名片,身体微躬,双手递给我一张。见此,我也从一个口袋翻出名片,然后像夏先生一样也递给他一张。我们俩互相看了看对方的名片。从他中英结合的名片上我才知道他是一名博士生。通过周的翻译,他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