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02492丛书名: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
鲁成文编写的这本《荷兰文化》生动地叙述了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艺术,包括弗美尔、伦勃朗和蒙德里安的曲折经历和艺术成就,突出地论述了在荷兰这个蕞尔小国产生和活动的大思想家,包括赫伊津哈、格劳休斯、斯宾诺莎和伊斯拉谟等。
《荷兰文化》是《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西方各民族中,如果说法兰西文化的重要贡献是文学,德意志文化是哲学和音乐,意大利文化是建筑,英格兰文化是戏剧,那么荷兰文化的突出成就便是绘画艺术。荷兰人勇于探索,在短短的百年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的黄金时代被认为是荷兰文化的*时期,而黄金时代荷兰文化的璀璨明珠便是广受人们赞扬和喜爱的绘画艺术。
《荷兰文化》共分13章,生动地叙述了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艺术,包括弗美尔、伦勃朗和蒙德里安的曲折经历和艺术成就,突出地论述了在荷兰这个蕞尔小国产生和活动的大学者、大思想家,包括赫伊津哈、笛卡尔、格劳休斯、斯宾诺莎和伊斯拉谟,还通过荷兰历史的兴衰起伏探讨了荷兰人的宽容精神和现实主义品格,尤其是荷兰人对多元文化的追求,展现了荷兰文化经久不衰的创造活力。而作者贯穿于全书的,则是在泛览荷兰历史的兴衰起伏,流观荷兰社会的多元文化中,怎样去感受、理解和欣赏奇肆的荷兰文化。
前言
章 在音乐中“换乘”
第二章 西方画史缩影之一:弗美尔、伦勃朗
第三章 西方画史缩影之二:梵高
第四章 西方画史缩影之三:蒙德里安
第五章 小国里的大思者之一:赫伊津哈
第六章 小国里的大思者之二:笛卡尔
第七章 小国里的大思者之三:格劳秀斯
第八章 小国里的大思者之四:斯宾诺莎
第九章 小国里的大思者之五:伊拉斯谟
第十章 宽容为荣
第十一章 历史的心血来潮
第十二章 现实主义品格
第十三章 世界之花
不可思议的是,几十年之后,在德国风行的爱国歌曲《防守莱茵》,与《谁的血脉中流着荷兰血》在形式构成和音乐语言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防守莱茵》的副歌还出现了一段与《谁的血脉中流着荷兰血》完全相同的旋律。
《防守莱茵》谱写于1854年,当时德国莱茵河左岸国土面临法国人的觊觎,德国人群起抗争,青年商人施内肯伯格的诗作《防守莱茵》特别鼓舞人心,不少人为之谱曲,而合唱指挥卡尔·威廉(1815—1873)的版本为成功,被迅速传唱。到19世纪70年代初的普法战争时期,《防守莱茵》起到的巨大作用使它俨然居于某种国歌的地位。
为了表彰作曲家的功绩,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1871年特别赐予卡尔·威廉一笔3
000马克的年金,皇后将艺术与科学金质奖章颁给了卡尔·威廉。在卡尔·威廉1873年去世之后,他的故乡、莱茵河畔的日克雷菲尔德为他竖立了纪念碑,雕刻家还创作了以《防守莱茵》为主题的民族纪念碑。
出现在《防守莱茵》与《谁的血脉中流着荷兰血》上面的某种形似现象,是由于偶然的巧合,还是作者别有用意呢?有人认为,莱茵河是从德国流经荷兰进入北海的,德国守卫莱茵河的军人完全有可能听到从荷兰一侧传来的《谁的血脉中流着荷兰血》的歌声,所以卡尔·威廉在《防守莱茵》中引进《谁的血脉中流着荷兰血》的曲调,是很自然的。我觉得这种可能属于模仿、借用,当代人将之视为一种抄袭行为的可能性应该缺乏合理的依据,由于约翰·威廉·戴尔姆斯和卡尔·威廉的血脉中都流着德国之血,他们的乐思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都是从某种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在个体上的留存出发,并且在无意识状态下共同取用了某种德意志民歌资源。
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很快就感受到荷兰人与德国人、荷兰民族与德意志民族在地理、历史与文化诸多方面的联系,这些联系何其紧密,何其深刻。
岂止荷兰国歌《谁的血脉中流着荷兰血》的曲作者戴尔姆斯在其血脉中流着德国血,就是荷兰国歌《威廉·凡·拿骚》中被敬仰与赞颂的荷兰国父威廉一世即威廉·凡·拿骚(1533—1584),他的血脉中也流着德国血。他的妻子也是德国人,是萨克森国的公主。
荷兰古城布雷达早在1252年就获得了城市权,1403年开始属于德国中部莱茵河流域的拿骚家族。1544年,年轻的布达雷侯爵在战争中阵亡,又无后裔,该侯爵国转给他年幼的堂弟、拿骚侯爵国公子威廉。于是12岁的小威廉到了荷兰,并且受到国王的精心栽培,不仅继承了布雷达侯爵国,而且在他26岁的时候受国王委托,担任了荷兰、泽兰和乌得勒支三省总督,前提是他必须退出新教,而且要在布鲁塞尔接收罗马天主教教育。由于威廉一世在德国有拿骚领地,同时在法国有奥兰治领地,因此他所在的家族的正式名称是奥兰治一拿骚家族。但是,正是这个被西班牙殖民者寄予厚望的人和家族,却成为西班牙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掘墓人。
历史上的拿骚所在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德国黑森州南部部分地区,即法兰克福及其以北地区。拿骚一名,在德国历史书上也容易见到,著名者当为《拿骚备忘录》。它的作者亨利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一楚·施泰因1757年出生于拿骚,后来历任过许多国家要职,从而对普鲁士国家许多领域的弊端有切身的体会,也就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改革胸有成竹。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败之后,国家屈居在拿破仑的铁蹄之下,作为外交大臣,他拒绝支付法国宫廷在柏林的费用而被解除了职务。他愤而回到家乡:继而写出著名的《拿骚备忘录》,提出了关于国家行政机构改革、城市改革和农奴改革等方面的建议。普鲁士后来任命施泰因为政府首席大臣,并以他的设想为主要依据,开始了国家的全面改革,终赢得了德意志解放战争的胜利。
荷兰国歌《威廉·凡·拿骚》是16世纪尼德兰革命时期的一首著名的“乞丐歌曲”,也就是起义者的歌曲。这里的“乞丐”一词的来源,是1566年尼德兰贵族同盟向帕尔马摄政马加雷特女公爵请愿时,女公爵手下的西班牙大臣破口大骂贵族们是乞丐,但是,贵族们不以为耻,反而将“乞丐”作为自己的雅号,并以乞食袋和讨饭碗的图案作为同盟的标识。
《威廉·凡·拿骚》的歌词出现于1568年前后,原文用法语写作,作者不详。4年后,威廉的朋友和忠实的信徒圣阿尔德贡德将之译成荷兰文,因而也有人认为圣阿尔德贡德就是歌词的原作者。
P5-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