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033233
内容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是教育部所属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前身是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创始人为中国改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现研究院名誉院长为张晋藩先生,朱勇教授任院长,张中秋教授任常务副院长。研究院现设有法制史、比较法史、法文化史三个研究室和资料室、网络室、办公室、信息交流部。
1985年以来,在张晋藩先生的带领下,研究院(所)承担并完成数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如《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其中获奖成果20余项。目前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主持的各类在研项目20余项,获得课题经费300余万元,其中*重大项目有“清史•法律志”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已出版学术著作100余部、教材30余部、工具书10余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在国外/境外发表论著30余篇(部)。
二十余年来,研究院的法律史学研究已形成鲜明特色,同时承担了博士后、博士(包括留学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研究院始终以学术为己任,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每年至少主办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国内会议。研究院现有学术年刊、博士文丛和学术文库三个出版系列,并与国内外多家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将团结学界同仁,群策群力,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法律史学研究基地。
1985年以来,在张晋藩先生的带领下,研究院(所)承担并完成数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如《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其中获奖成果20余项。目前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主持的各类在研项目20余项,获得课题经费300余万元,其中*重大项目有“清史•法律志”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已出版学术著作100余部、教材30余部、工具书10余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在国外/境外发表论著30余篇(部)。
二十余年来,研究院的法律史学研究已形成鲜明特色,同时承担了博士后、博士(包括留学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研究院始终以学术为己任,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每年至少主办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国内会议。研究院现有学术年刊、博士文丛和学术文库三个出版系列,并与国内外多家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将团结学界同仁,群策群力,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法律史学研究基地。
目 录
《博士文丛》序
序
引言
第一章 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准备
第一节 危机中的变革
第二节 变器与变道之间
第三节 君宪救国的热潮
第四节 帝国栋梁的眼光
小结
第二章 从律例馆到修订法律馆
第一节 律例馆的兴衰
第二节 修订法律馆的开办
第三节 存留之间:官制改革前后的修订法律馆
第四节 挫折与新生
小结
第三章 修订法律馆的组织设计与运行模式
第一节 修订法律馆的组织设计
第二节 修订法律馆的运作办法
第三节 修订法律的方式——微观视角
小结
第四章 修订法律馆的组织群体
第一节 世间已无薛和赵
第二节 修订法律馆教父:沈家本
第三节 政法精英的加盟
第四节 修订法律馆中的外籍专家
小结
第五章 冲突与妥协:修订法律馆与外界的互动
第一节 部院权力之争及法律事务往来
第二节 修律机构中的同质与异质
第三节 来自王公疆臣的压力
第四节 白票党与蓝票党:礼法之争
小结
第六章 成就与遗憾:修订法律馆的功业得失
第一节 旧律的改造和新法的诞生
第二节 法学知识的传播和法律人才的养成地:京师法律学堂
第三节 习惯调查的渊薮
第四节 未竟的遗憾
小结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序
引言
第一章 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准备
第一节 危机中的变革
第二节 变器与变道之间
第三节 君宪救国的热潮
第四节 帝国栋梁的眼光
小结
第二章 从律例馆到修订法律馆
第一节 律例馆的兴衰
第二节 修订法律馆的开办
第三节 存留之间:官制改革前后的修订法律馆
第四节 挫折与新生
小结
第三章 修订法律馆的组织设计与运行模式
第一节 修订法律馆的组织设计
第二节 修订法律馆的运作办法
第三节 修订法律的方式——微观视角
小结
第四章 修订法律馆的组织群体
第一节 世间已无薛和赵
第二节 修订法律馆教父:沈家本
第三节 政法精英的加盟
第四节 修订法律馆中的外籍专家
小结
第五章 冲突与妥协:修订法律馆与外界的互动
第一节 部院权力之争及法律事务往来
第二节 修律机构中的同质与异质
第三节 来自王公疆臣的压力
第四节 白票党与蓝票党:礼法之争
小结
第六章 成就与遗憾:修订法律馆的功业得失
第一节 旧律的改造和新法的诞生
第二节 法学知识的传播和法律人才的养成地:京师法律学堂
第三节 习惯调查的渊薮
第四节 未竟的遗憾
小结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 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准备
第一节 危机中的变革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凌晨时分,紫禁城东门东华门外枪炮声声,联军士兵正在攻城。突然,以往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开启,一行人拥数辆马车一路往北冲出德胜门,又北行八达岭官道。其中一辆车内坐着一老妇,布衣素装,神情肃穆,她就是西太后慈禧。她刚刚经历过一个疯狂的仲夏。先是义和团起于山东,继而浸淫入畿辅,很快京师遍地都是拳民,秩序开始失控,德公使日书记官遭戕。八国抗议,调兵入津,旋即攻破大沽炮台。慈禧闻报,联想此前洋人保护康梁逆党、干预废立皇储、庇护境内教民等种种情事,不禁出离愤怒,遂于五月二十五日下诏向八国开战。两月不到,联军兵临城下。太后回天无力,只得于此际仓惶出逃。
一路西行,满目凄凉,三日后抵河北怀来,县令吴永迎之,慈禧太后放声大哭:“予与皇帝连日历行数百里,竞不见一百姓,官吏更绝迹无睹。今至尔怀来县,尔尚衣冠来此迎驾,可称我之忠臣。我不料大局坏到如此。我今见尔,犹不失地方官礼数,难道本朝江山尚获安全无恙耶?”随后细述沿途苦况,吴永建议慈禧下罪己之诏,以挽回人心,收拾残局。太后从之,七月二十六日,太后颁诏,内云:“今见国家占危至若此,其将何以为心乎!知人不明,皆朕一人之罪,小民何辜,遭此涂炭!”
笔者认为,正是此次出逃,使慈禧生平第一次真切地了解到民间疾苦。此前她居深宫,虽然览各地奏报,也略知外地情形一二,但无感性认识,并未意识到国家已到非变不可之地步。故到西安行在后,太后犹对诸臣工平日不对其汇报实情耿耿于怀:“老佛爷厉声诘责,谓外间种种情形,尔等平时何无一语奏闻,直是蒙蔽我母子耳目!”十月初十日,两宫在西安行在发布上谕,已经有许诺更新政治之意。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两宫在西安又一次发布上谕,颁布改弦更张诏,决议改革。内云:
……
第一节 危机中的变革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凌晨时分,紫禁城东门东华门外枪炮声声,联军士兵正在攻城。突然,以往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开启,一行人拥数辆马车一路往北冲出德胜门,又北行八达岭官道。其中一辆车内坐着一老妇,布衣素装,神情肃穆,她就是西太后慈禧。她刚刚经历过一个疯狂的仲夏。先是义和团起于山东,继而浸淫入畿辅,很快京师遍地都是拳民,秩序开始失控,德公使日书记官遭戕。八国抗议,调兵入津,旋即攻破大沽炮台。慈禧闻报,联想此前洋人保护康梁逆党、干预废立皇储、庇护境内教民等种种情事,不禁出离愤怒,遂于五月二十五日下诏向八国开战。两月不到,联军兵临城下。太后回天无力,只得于此际仓惶出逃。
一路西行,满目凄凉,三日后抵河北怀来,县令吴永迎之,慈禧太后放声大哭:“予与皇帝连日历行数百里,竞不见一百姓,官吏更绝迹无睹。今至尔怀来县,尔尚衣冠来此迎驾,可称我之忠臣。我不料大局坏到如此。我今见尔,犹不失地方官礼数,难道本朝江山尚获安全无恙耶?”随后细述沿途苦况,吴永建议慈禧下罪己之诏,以挽回人心,收拾残局。太后从之,七月二十六日,太后颁诏,内云:“今见国家占危至若此,其将何以为心乎!知人不明,皆朕一人之罪,小民何辜,遭此涂炭!”
笔者认为,正是此次出逃,使慈禧生平第一次真切地了解到民间疾苦。此前她居深宫,虽然览各地奏报,也略知外地情形一二,但无感性认识,并未意识到国家已到非变不可之地步。故到西安行在后,太后犹对诸臣工平日不对其汇报实情耿耿于怀:“老佛爷厉声诘责,谓外间种种情形,尔等平时何无一语奏闻,直是蒙蔽我母子耳目!”十月初十日,两宫在西安行在发布上谕,已经有许诺更新政治之意。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两宫在西安又一次发布上谕,颁布改弦更张诏,决议改革。内云: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