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96614
《纽约时报》畅销书
入选美国邦诺书店年度图书
美国《Bookpage》杂志2017年TOP1图书
美国《Booklist》杂志TOP1 犯罪小说
美国PopSugar网站 2017年TOP1图书
1. 《神秘河》《禁闭岛》《夜色人生》作者丹尼斯·勒翰强势回归,聚焦女性社恐症患者的痛与怕。
2. 希区柯克式的故事,没有人比勒翰更出色,每翻一页,你就会忍不住回一次头。
3. 本书仅完成一半的时候,只靠“口头说书”,就让梦工厂以高价买下电影版权。几乎勒翰的每一部小说都被改拍成电影,而且拿奖到手软……足见作者在领域内的天赋异禀。
瑞秋曾是一位著名的电视记者,努力追寻报道真相。在目睹过太多惨绝人寰的景象后,她的精神状态开始不稳定,终于在某次直播中情绪失控,而她崩溃大哭的画面短短几小时就传遍全球。
瑞秋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过着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生活,同时失去了工作和婚姻。她再也无法面对人群,直到她遇见布莱恩。
在布莱恩的帮助下,瑞秋渐渐走出社交恐惧症的阴影,甚至敢于出门、开车、乘地铁。
两人很快陷入热恋,结为夫妻,然而某个午后,她在大街上看到了本应在伦敦出差的布莱恩,怀疑的种子开始在心中萌芽,社交恐惧症的阴影再次向她袭来。
在这个充满欺骗、背叛、暴力的世界,她必须找回自己的力量,去战胜难以想象的恐惧和难以接受的真相。
前
言 阶梯之后
Ⅰ
瑞秋:镜中 1979-2010
Ⅱ
布莱恩 2011 – 2014
Ⅲ 瑞秋:世间 2014
阶梯之后
五月的一个周二,在瑞秋三十五岁那年,她开枪杀死了她的丈夫。他跌跌撞撞地向后倒去,脸上有种奇怪的神情,仿佛早有所料,仿佛他心底深处自始至终都明白,她会要他的命。
他看上去还吃了一惊。瑞秋觉得自己也吃了一惊。
瑞秋的母亲倒不会惊讶。
瑞秋的母亲终身未嫁,写过某部名著,教人如何维持婚姻。对所有因互相吸引而堕入爱河的情侣,伊丽莎白·蔡尔兹博士将其恋爱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书中各章节正依照这些阶段命名。这本名叫“阶梯”的书曾一度大火,瑞秋的母亲又跟风写了两部续篇(按瑞秋母亲的说法,是“被逼着”写了两部续著)——《重登阶梯》和《阶梯进阶指南》,结果一部卖得比一部差。
私底下,瑞秋的母亲觉得三本书都只能算是“小儿科情感类万金油”,但母亲对《阶梯》好歹有几分偏爱,因为在写那本书的时候,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什么也不懂”。这是瑞秋十岁时,她告诉瑞秋的原话。同年夏天,伊丽莎白·蔡尔兹在某个下午多喝了几杯鸡尾酒,对女儿说道:“男人嘴里把自己说成什么样,那他就是什么样。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在瞎扯,千万别追究得太深。如果你抓到他撒谎,会让你们两个人都下不来台,还是随他胡诌好了。”
瑞秋的母亲说完吻吻女儿的头,拍了拍她的脸颊,告诉女儿,她不会有事。
《阶梯》出版的时候,瑞秋才七岁。她记得当时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旅行一趟接着一趟;记得妈妈又成了烟鬼;记得那种令人绝望而又清晰分明的吸引力席卷了自己。她记得自己有种几乎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功成名就之后,向来不开心的妈妈竟然变得更加像个怨妇。多年以后,瑞秋猜测,其原因恐怕在于,名利害得妈妈再也没有借口怏怏不乐了。说到分析陌生人的种种症结,瑞秋的母亲堪称高手,可惜她从来不知道该如何给自己把脉。于是,伊丽莎白·蔡尔兹穷尽一生寻找着对策,解决自己身上涌现出来、悬而不解、后消失无踪的问题。当然,七岁的瑞秋对这一切没有半点头绪,甚至到了十七岁,她也不甚了了。她只知道,妈妈是个不开心的女子,因此她是个不开心的孩子。
向丈夫开枪的时候,瑞秋正在波士顿港的一艘船上。仅仅过了片刻——七秒钟或十秒钟后?她的丈夫便猛然栽倒,从船尾跌了下去,坠入无尽波涛之中。
但在后几秒钟里,他的眼中涌起了种种情感。
沮丧,自怜,惊骇。一时间,他什么也顾不上了,像是足足减了三十岁,在瑞秋眼前摇身变成了十岁孩童。
当然了,还有愤怒。万丈怒火。
还有突如其来的一份坚定,仿佛即使鲜血已经涌出了他的心脏,流过他捂在胸口的手,他也不会有事。他会安然无恙,会熬过这一劫。毕竟,他是个强大的人,单凭意志力便亲手打造了自己生命中的所有珍宝,他也可以凭着意志力保住性命。
紧接着,他却猛然顿悟:不,他办不到。
他直直地凝望着瑞秋,某种不可思议的情感浮上了他的脸,将其他所有感情通通淹没,犹如海纳百川:
那是爱。
那不可能。
可是……
错不了。狂热,情不自禁,不掺杂质,与他衬衫上的血花一起灿然盛开。
跟他常在屋子拥挤的另一头所做的一样,他用嘴形说道:“我。爱。你。”
随后,他便从船上跌了下去,消失在黑沉沉的汪洋之中。
两天前,假如有人问她,她是否爱她的丈夫,瑞秋会回答:“是的。”
事实上,假如有人在她扣下扳机的那一刻问她同样的问题,她依然会说:“是的。”
瑞秋母亲的书中有一章写到了这种情形——第十三章:“矛盾冲突”。
或者说,还是下一章,也就是那章“老调之死”,更加应景些?
瑞秋拿不准。有些时候,她会把这些章节弄混。
无穷无尽的惊喜……一个曲折的故事。——华尔街日报
勒翰仍然是伟大的、邪恶的惊悚片之王之一,他似乎非常熟悉黑暗,并能让黑暗从书页中渗出。——纽约时报
一个令人愉快的扭曲的性格研究和爱情故事……勒翰掌握着他所做的一切。——华盛顿邮报
心理悬念的引人入胜的练习。——普罗维登斯杂志
勒翰写的是专家级的,引人入胜的惊悚片……他是打破体裁和文学之间想象的界限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之一,证明我们可以同时拥有*好的两者。——塔纳法语
别搞错了,《为你沉沦》是犯罪小说,充斥着骗子、谋杀、贪婪和复仇,但爱情故事是这部小说的核心。——美联社
勒翰的作品总是将低俗的刺激与文学的精巧结合在一起。——娱乐周刊
章
七十三个詹姆斯
瑞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西部的先锋谷。该地区因“五校”著称,也就是安默斯特学院、汉普郡学院、曼荷莲学院、史密斯学院和马萨诸塞大学,整个地区雇了两千名教职员工,教两万五千名学生。瑞秋自小在咖啡馆、住宿加早餐酒店、带环形门廊与麝香味阁楼的隔板房、宽阔的公共草地的世界中长大。每逢秋季,纷飞的落叶把大街小巷堵得水泄不通,堆上了人行道,堵住了栅栏的洞眼。有些冬天,大雪会悄无声息地覆盖山谷,积成厚厚的漫漫雪原。七八月里,邮递员骑着车把上有铃铛的自行车;游客们则来寻古探幽,观赏夏季剧团的演出。
瑞秋的父亲叫做詹姆斯。除此之外,她对他知之甚少。瑞秋记得,他长着卷曲的黑发,脸上会突然绽开忐忑的笑容。至少有那么两次,他曾把瑞秋带去一个有深绿色滑梯的游乐场,那里的天空低悬着伯克希尔的云层,他不得不先擦掉秋千上的露珠,再让瑞秋坐上秋千。还有一次,他带着瑞秋出门,瑞秋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可惜她已经记不清是为了什么。
詹姆斯是某间学院的讲师。瑞秋不知道究竟是哪间,也不知道他是个兼职教授,助理教授,副教授,还是有个终身教职。她甚至不知道他任教的学院是否是“五校”之一;说不定他是在伯克希尔、斯普林菲尔德技术、格林菲尔德社区学院、韦斯特菲尔德州立大学,或者那一带其余十几家学院和专科学校里教书呢。
詹姆斯离开瑞秋母女的时候,瑞秋的母亲正在曼荷莲学院任教。当时瑞秋还不满三岁,因此始终拿不准自己究竟是亲眼见证了父亲迈出家门的一幕,还是为了抚平没有父亲带来的伤痕而凭空想象。那一年,瑞秋家租住的是栋位于韦斯特布鲁克路的小房,透过墙壁,瑞秋听见了母亲的声音。“你听见我说话了吗?你要胆敢走出那扇门,我就把你一笔勾销。”伊丽莎白•蔡尔兹说。不一会儿,沉重的手提箱“咣”地磕在屋后的楼梯上,紧接着是汽车行李箱“当”地关上。小汽车“吱吱嘎嘎”地启动了引擎,车轮“哗哗”地碾过冬季的落叶和冻结的泥土,随后则是……一片死寂。
也许,当时瑞秋的母亲并不相信他真会踏出家门。也许,当他踏出家门以后,瑞秋的母亲向自己保证,他会回家。但当他始终没有回家,伊丽莎白•蔡尔兹的满心失望变成了怨恨,怨恨又变得一天比一天深。
“他走了,”快满五岁时,瑞秋开始一遍遍地打听父亲的下落,于是母亲对她说,“他根本不想跟我们母女扯上什么关系。不过没关系,宝贝,因为我们用不着他来定义我们。”伊丽莎白•蔡尔兹屈膝蹲在女儿的面前,将一缕散落的头发拢到女儿耳后。“不要再提他了。好吗?”
可惜的是,瑞秋当然还是会提起父亲,问起父亲。刚开始的时候,这会惹火她的母亲,让伊丽莎白•蔡尔兹的面孔浮现出惊恐的神情。但到了后来,瑞秋母亲脸上的惊恐变成了诡异的微笑,笑容很淡很淡,简直算不上什么笑容,不过是右嘴角轻轻地一扬,自得、哀怨与胜利之色尽在其中。
过了好些年,瑞秋才认定,正是在伊丽莎白•蔡尔兹脸上浮现出那抹笑容的一刻,母亲决心将瑞秋父亲的身份变成某场战争的主战场;而这场仗,瑞秋打了整整一个青春期。至于伊丽莎白•蔡尔兹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她的女儿将永远也无从知晓。
瑞秋的母亲答应,到了瑞秋十六岁生日,就告诉她詹姆斯姓什么,假如到时候瑞秋够成熟、应付得了这等大事的话。可惜,就在瑞秋快满十六岁的那年夏天,她跟贾罗德.马歇尔在一辆偷来的车里被抓了包,而瑞秋曾经信誓旦旦地答应过妈妈,不再跟贾罗德约会。于是事情又推到了瑞秋高中毕业以后,谁知道当年的半正式舞会闹了场“摇头丸”风波,瑞秋差点就毕不了业。结果她妈妈说,要是瑞秋真去念大学,先念个社区大学把成绩往上拉一拉,然后再去念个“正经”大学,说不定到时会告诉她吧。
母女俩经常为这件事吵嘴。瑞秋又是嚷嚷又是摔东西,她母亲的微笑则会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冷,还会一遍又一遍地问瑞秋,“为什么?”
“你为什么非要知道不可?你为什么非要见一个从未在你生活中扮演过什么角色、也从来没有出钱养过你的人?难道你不该先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内因,看看是什么给你带来了这些烦恼,然后再去外面寻找某个根本无法给你任何答案、无法给你带来内心平静的人吗?”
“因为他是我父亲!”瑞秋不止一次尖声叫嚷。
“他不是你父亲,”她母亲用假惺惺关心她的口吻说道,“我只不过从他那儿取了颗精子。”
那是母女俩吵得很凶的一场架,吵到后,瑞秋的母亲说了这句。瑞秋丧气地倚着客厅的墙壁往下滑,低声说,“你真是折磨死我了。”
“我是在保护你。”她母亲答道。
瑞秋抬起头,惊骇地发觉母亲是真心相信她自己的话。更不堪的是,她的母亲以这份信念定义了自己。
在波士顿念大学三年级时,瑞秋正坐在《1550年以来英国文学研究入门》的课堂上,她的母亲却在北安普敦闯了红灯。伊丽莎白•蔡尔兹的“萨博”汽车被一辆以限速行驶的油罐车拦腰撞上了。刚开始,有人担心油罐在车祸中裂了缝,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从皮茨菲尔德大老远赶来的消防与救援人员总算松了口气:那辆油罐车刚装得很满,事发的十字路口又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区域,包括一家养老院和一家位于地下室层的幼儿园。
油罐车司机的颈部轻度扭伤,右膝韧带撕裂;一度大名鼎鼎的作家伊丽莎白•蔡尔兹,则在撞车事故中丧生。如果说伊丽莎白•蔡尔兹在全国范围内的名声早已经一落千丈,她在本地的名气却还颇为响亮。《伯克希尔鹰报》和《汉普郡日报》都在头版下半版登载了伊丽莎白•蔡尔兹的讣告,一大群人出席了她的葬礼,不过葬礼过后,在家举行的聚会颇有些冷清,后瑞秋干脆把大多数吃的都捐给了当地一家收容所。她跟母亲的几位朋友聊了聊,其中大部分是女人,只有一个男人——贾尔斯.埃利森。此人在安默斯特学院教政治学,瑞秋早就疑心他偶尔也充当母亲的情人。从女人们格外留心贾尔斯.埃利森和贾尔斯基本没怎么说话这两点,瑞秋看得出来,自己并没有猜错。通常来说,贾尔斯是个喜好社交的人,但聚会上他时不时张张嘴,活像想要说几句,却又把话咽下了肚。他在屋里四下打量,好似要将一切尽收眼底,好似这里的一幕幕颇为熟悉,曾一度给他带来安慰;好似伊丽莎白留给他的只剩下了眼前景象,而他正消化着一件事:他将再也见不到这栋宅邸里的各种家什,再也见不到伊丽莎白•蔡尔兹了。那是个下着毛毛雨的四月天,贾尔斯.埃利森的身影镶嵌在客厅俯瞰着老磨坊巷的窗户之中,瑞秋不禁对他感到满腔同情,谁让他正飞快地变老,一步步朝着退休和过气迈去呢。他原本以为,在经历这种人生大事的时候,自己的身旁会有头恶狠狠的母狮,但眼下他只能孤军奋战了。贾尔斯要想找到一个比伊丽莎白•蔡尔兹更才华横溢又怒气满满的伴侣,可能性实在不大。
再说了,伊丽莎白•蔡尔兹通身魅力四射,有种独到的气质,既八婆又刻薄的气质。她才不会迈步走进哪间屋,她会神气十足地从天而降;她才不会跟朋友和同事打成一片,她会一呼百应。伊丽莎白•蔡尔兹从不打盹,似乎难得犯困,而且没有人记得她什么时候生过病。当伊丽莎白•蔡尔兹离开某个房间,你会有所察觉,即使你是在她走后才抵达那里;当伊丽莎白•蔡尔兹离开人世,情况也差不了多远。
瑞秋惊讶地发觉,她对母亲过世丝毫没有心理准备。瑞秋的母亲具有很多特质,其中大多数在她女儿眼中算不上什么优点,但无论怎样,她倒始终陪在瑞秋的身旁。但现在,她却猛然间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惜的是,老问题依旧悬而未决,答案却随着瑞秋的母亲一起离开了人世。伊丽莎白或许始终不愿意把答案告诉瑞秋,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她的手中握着答案。至于现在,也许世上已经再没有人知道答案了。
贾尔斯也好,伊丽莎白的朋友、经纪人、出版商和编辑也好,不管他们多么了解伊丽莎白•蔡尔兹(他们倒似乎也都了解伊丽莎白•蔡尔兹的某一面,版本跟瑞秋所知的那个女人略有些不同,但那点不同偏偏又至关重要),他们认识伊丽莎白的时间总不会比已经认识她整整一辈子的瑞秋更长。
“真希望我知道任何关于詹姆斯的消息。”等到跟伊丽莎白在本地的老友安•玛丽•麦卡伦走够了过场,瑞秋总算提起了关于父亲的话题,结果对方说道,“不过,我次跟你妈妈出去是在他们俩分手几个月以后,我记得他在康涅狄格教书。”
“康涅狄格?”瑞秋和安•玛丽•麦卡伦坐在屋后的门廊上,康涅狄格边界正北仅仅22英里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瑞秋竟然从来没有想过,父亲或许并不在“五校”之一教书,也不在伯克希尔丘陵位于马萨诸塞州这一侧的其余十五家学院里教书,而是在从本地往南仅仅半小时车程的康涅狄格州教书。
“是哈特福德大学吗?”瑞秋问安•玛丽。
安•玛丽的脸皱成了一团。“我不知道。可能是吧。”安•玛丽伸手揽住瑞秋。“真希望能帮到你。不过,我也希望你能放手。”
“为什么啊?”瑞秋问(回头一想,她还真是次次都问“为什么”啊)。“他人品很差吗?”
“我从来没听说过他人品很差。”安•玛丽口齿不清地说,脸上浮现出哀伤的神色。她的目光越过纱窗,落在灰色山丘石青色的薄雾上,用斩钉截铁的口吻说道,“亲爱的,我只听说,他已经向前看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