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088289
内容简介:
本书的宗旨是为家长在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答疑解惑,纠正其错误的教育方法。作者提倡用科学、智慧的思想作为教育的核心。在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逐渐变成了家庭的主要问题,家长的一些不符合孩子成长特点的思想或者错误想法很可能会改变家庭的安定和谐。另外,家长和孩子身上表现出的一些潜在问题也成为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窘境。作者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消除家庭的不和谐因素,达到家长和孩子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进步的*终目的。
“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他去玩,我保证30年后他们将找不到工作!”
——马云
一、把脏水泼给“玩”
一说到“玩”,很多家长都非常抵触。他们认为孩子之所以不爱学习就是贪玩的缘故。在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太多,他们更多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时间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毫无用处”地玩耍。
“你就知道玩!”
“你要是把玩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就好了”
……
看来,“爱玩”似乎已经成了孩子在家长眼中的恶习。其实,家长们把太多的脏水泼到“玩”的身上了。
“妈妈今天让我学钢琴,明天安排我学英语,后天又带我去画画,反正一会儿也不能让我闲着。我其实什么都不想学,我想出去玩!”
这样的表达和反抗不仅来自一个六岁的孩子,更是全中国更多同龄甚至是儿童的心声。这种对“玩儿”的摒弃态度更严重的甚至延伸到了一切与“分数”、与“升学”无关的活动之中。举个例子,一位图书编辑讲述了自己的这样一个经历:
七岁的小侄女背起小书包,入了小学。终日看她在写字桌前忙碌,书桌上堆满了《小学生每日单词》《数学丛书》。这么一个稚嫩的小孩子,每天埋头在一张大大的书桌前吭哧吭哧地学习,这景象着实有些滑稽和让人心疼。我凑上前去,发现书桌上无一例外的是教辅书,我便问她:“我给你买的《经典儿童文学》去哪里了?”
她奋笔疾书,头也不抬,甩给我一句话:“老师说那种书没用,要抓紧时间学点有用的。”
我的手一抖,不太敢相信这话出自一个七岁孩子的口中。我的七岁,还在《绿野仙踪》《格林童话》的课外书中畅游,而未曾体验过世界是什么样的小女孩,如何能够老练地判断什么知识对她有用还是无用?
星期一,我顺路送她到小学门口,各种英语班、奥数班、作文班在那里安营扎寨,地推员忙不迭地往我手里塞传单,说得天花乱坠“学了就有用,上了就涨分!”我仿佛陷身于一场急功近利的教育狂欢,望着小侄女背着沉重的书包走进学校,竟然无言以对。
的确,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背唐诗是有用的,看小人书是没用的;上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所有考不了级、不能拿证、没有加分、不算特长、无助于考重点的,家长都振振有词:学这个,有用吗?
那么,真的是这样——“玩”,甚至是一切与“分数”“升学”无关的活动,都是无用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要知道,在玩的过程中孩子的聪明才智会被充分开发出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幼儿时期玩得较多的孩子,到了5岁之后的智力要高出同龄不常玩耍的孩子不少。而许多研究也证明,有较多机会自由玩耍的孩子,比没有机会自由玩耍的孩子,在体能表现上更灵活、更健康,在解决问题能力上也更优秀。
二、“玩”是天性,是刚需
不管是中国儿童还是外国儿童,甚至是大人,没有人不喜欢玩耍。“玩”,可以让人感到开心、满足、喜悦。
不仅如此,对于孩子来说,玩耍更是他们感受世界、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玩,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爱玩的孩子都比较聪明,想象力很丰富,创造力也强。
因此,“玩”不仅没有害处,对孩子来说还是有益的。心理学家、情商教育专家,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心理学博士张怡筠认为,不让孩子玩,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
(一)童年不让玩,后果很严重
很多父母都会“谈玩色变”。他们担心孩子玩起来掌握不好“度”,所以虽然口头上让孩子玩儿,但又用各种条件限制,不让孩子敞开玩。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很多受到禁锢和限制的孩子都会选择偷偷摸摸地玩,父母发现以后,又禁止。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父母越不让玩,孩子就越玩!
被评为“牛愤青教授”的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曾经说过,中国学生上大学后沉溺网络,盲目恋爱,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机会玩。这番言论自然引起无数争论,那么真实情况呢?举个例子:
2008年3月初,北京某重点大学大一学生周超在寒假结束返回校园时,的感受就是“翻身得解放!”他不光加入了足球队、篮球队,对魔兽、征途、CS等网络游戏也样样着迷。每天平均有四五个小时在打游戏,有时候整天在宿舍里玩游戏或聊天,饿了吃片面包或者叫个外卖。
“反正天高皇帝远,父母老师都看不见。再说我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考上了重点大学,也该好好犒劳自己一下了。”周超有些报复似地说。
不仅仅是周超一个人的例子,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与腾讯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在1155位参调人员中,有45.8%的人感觉高中以前偶尔能玩得比较开心,多数情况下提心吊胆玩不好;19.9%的人感觉没时间玩;52.2%的人由于小时候不能玩,上大学或者长大后出现了“反弹”,开始大玩特玩。
(二)在玩中可以学会交往的技能
强迫孩子不看电视,禁止孩子玩电脑游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重要的应该是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走出去,真正地去“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游戏则能帮他们去掉这种中心化。
玩能增强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因为很多“玩”是通过协作来完成的,如踢球、拔河等。在合作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掌握与他人交流、沟通等社交技能,了解轮流、分享、交换、互助等社会交往的规则。通过玩儿,还可以增进感情,很多友谊都是“玩”出来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建立相互信任、亲密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三)在玩中可以学会解决各种问题
玩耍还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玩耍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玩耍中的孩子会主动思考如何解决它们。当孩子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他们也会制订游戏规则,讲究团队合作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如此,在长时间和反复的玩耍中,聪明的孩子还会不断地探索新的游戏形式,让这个游戏更加有趣,玩法更加多样。这些在玩耍中总结出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孩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