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1.励志大师也是一位超级演说家:刘墉的演讲成绩硕果累累。小学参加演讲比赛,次次拿*。大学教授演讲课程,指导了大批学生获得演讲冠军。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成了著名主持人。至今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地举行近百场巡回演讲,几乎场场爆满,反响非常热烈。
2. 刘墉构思时间zui长的一套书。《教你幽默到心田》《偷偷说到心深处》,刘墉构思了20多年,总结50多年沟通经验制作而成,是其沟通智慧集大成之作。
3.亲身经历为素材,多点睛之笔,鲜活有趣。
《教你幽默到心田》书中有很多点睛之笔,一针见血提出问题所在,如“懂得幽默的人,绝不是只耍耍嘴皮子、编编笑话或损损人,而是知道认清对象、把握机会、制造气氛,再“不轻不重、不多不少”带动情绪,甚至化解尴尬场面的人。”。还撷取了大量自身亲历的真实鲜活的事例,将严肃的观点融于幽默轻松家常的故事中。让人读来有趣,有味,有料!
《偷偷说到心深处》书中有很多点睛之笔,一针见血提出问题所在,如“说话*重要的,不是美丽的音色、标准的发音,而是呼吸、气势……以及对环境和时机的把握。”。还撷取了大量自身亲历的真实鲜活的事例,将严肃的观点融于幽默轻松家常的故事中。让人读来有趣,有味,有料!
4.全新修订版,装帧精良。开本小巧,方便随身携带。
1、《教你幽默到心田》29.80元
如果你没有开放的喜感、宽阔的胸襟和“调侃自己”的雅量,就不可能表现幽默。幽默是要由认识自己、融入群众和营造气氛开始的。
这本《教你幽默到心田》就在分析这些幽默的条件,可以得到个概念——
幽默先要认清环境、认清对象;幽默需要一步一步把别人的情绪引带起来;幽默常常是逆向思考,出其不意地把“笑点”引爆。幽默也是回避尴尬的*好方法,你可以在话中“埋下伏笔”,也可以不正面作答。幽默可以利用同音异义字和“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组合成新的趣味。幽默更是逻辑的发挥,而且要能点到为止,不致伤情。
2、《偷偷说到心深处》29.80元
决定成败,说话也一样。希望读者在看完后,能看场合调整音量,表现优雅的谈吐和教养。看情况,来决定坐的位置,为自己制造zui有利的说话环境。在开会时,看旁边的人作报告,身体语言是怎样造成别人不好的感觉的,等等。
书中还有刘墉亲自手绘图,图文并茂。要坚信“不信自己不能出头”,在细微处下工夫,给对方说不出的感动,让人暖心,窝心。
《教你幽默到心田》
第一章
恰如其分的幽默
懂得幽默的人,绝不是只耍耍嘴皮子、编编笑话或损损人,而是知道认清对象、把握机会、
制造气氛,再“不轻不重、不多不少”带动情绪,甚至化解尴尬场面的人。
第二章
营造气氛的幽默
好比爆米花,你引爆太早,米没热透,爆得不够多;你太晚打开炉子,又可能烤得太久,把米全烤焦了。“阶升法”是逐渐加温,热得恰到好处的时候,再把那引爆的笑话说出来,造成最佳的“笑果”。
第三章
娓娓道来的幽默
同样的笑话,有些人说来就是不好笑。他们可能说得太简单、说得太快,或说得不够清楚。他们以为自己懂的别人当然会懂,结果他自己可能笑得前仰后合,别人却莫名其妙。
第四章
两段反转的幽默
二段式的笑话通常比较短,它不多花时间营造气氛,只用两个部分——一起、一落,就完成了。但是在这一起一落之间却有非常多的变化。那些变化的目的差不多,就是先不让你知道笑话的发展,再给你一个诧异的结 局。
第五章
逆向思考的幽默
碰到任何一个句子,都试着用逆转式的思考。凡事都有两面,你会发现当你从另一个角度
思考时,常能有不一样的领悟,产生惊人的智 慧。更妙的是,逆转思考,使你可以把负面的事看成正面。
第六章
山不转路转的幽默
张冠李戴,是这种笑话的特色。它们最高明的地方,是“山不转,路转”,好比打太极拳,借力使力,一句“我们双方都错了”“怎么只有签名?”“就由我来让吧!”就四两拨千斤
地做了强力的反击。
第七章
不正面作答的幽默
有人听说你找到新工作,冷不防地问你一句:“一个月多少钱哪?”在西方社会,这是很不礼貌的。只是他问了,你不好不答,也不好骂他,于是你可以回说:“不如彼得 詹宁斯(美国著名新闻主播)多。”
第八章
设下埋伏的幽默
这种笑话的“冲突”一定要由“伏笔”来引发,妙就妙在怎么安排那个“伏笔”。编笑话的人得先设定“结果”,再往前插入“伏 笔”。
第九章
冷面笑匠的幽默
他说笑话的时候,不给你预期;他面无表情,好像平常说话一样“冷冷道来”,却冷不防地
抓住你的“笑点”;即使到这时候,他还是不笑,给人一副“奇怪了!你们为什么要笑”的
表情,这表情就愈令人不得不笑了。
第十章
同音误会的幽默
误会式的幽默种类很多,有些是由于发音,使别人“听拧”了。其实“听拧”的,多半因为“同音异义”,使对方想歪了。
第十一章
鸡同鸭讲的幽默
“鸡同鸭讲”的笑话,可能因为“上文”和“下文”相接,造成错误的联想;可能因为时
间没有同步,造成“对不上”;可能因为相似的发音,造成误解。而在说话的技巧中,最好
的方法,就是利用这种“似乎是无心之误”又是“有心之误”来逗笑。
第十二章
讽而不刺的幽默
当有人笑你掉头发,已经“聪明透顶”的时候,你可以用自虐的方法回他:“何止‘聪明
透顶’,已经快要‘聪明绝顶’了。”这时你用自虐式的幽默,化解了尴 尬。更高明的是由“自虐”到“损人”??
第十三章
点到为止的幽默
会意式的幽默常常极简单,要由你去体会“言外之意”。也正因为它们比较“隐”,所以常不易了解;而当你了解之后,则特别耐人寻 味。
第十四章
逻辑推理的幽默
在幽默的语言当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人际关系,在这关系中推理,或是通过逻辑,把人带向那些好笑的结局。这类幽默都可以称为逻辑式的幽默。
后记
幽默就像太极拳
《偷偷说到心深处》
第一章
从喂谈起
由于你一辈子不知说几十万次喂,天天都要说“喂”,这“喂”的好与坏,就可能影响你的一生。当一个人接电话把那“喂”拉得比较长的时候,自然会觉得比较柔,最起码,感觉比较从容。“喂”得奇短,每次都给我个感觉,猜他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第二章
废话少说
要改掉那些废话,其实很简单!你可以放慢说话的速度,使自己的思想能跟得上。你也可以到那个“原来要说废话”的地方,就停一下。为了不太显明,你还可以清清喉咙、掠掠头发,或歪歪头、笑一笑。很可能不但因此改掉废话,而且给人从容优雅的感觉。
第三章
看人说话
希望说话动人,先得看看听众是谁?他的教育水平如何?甚至他的政治立场怎样。你不能对知识程度差的听众讲谠书宏论,也不宜对高知识分子举太庸俗的例子。你在不确定对方听得懂的情况下,甚至不能使用太少见的成语和形容词。
第四章
小心失控
讲话如果没有快慢变化,非但句子不清楚,还容易有催眠的效果,给人喋喋不休的感觉。相反的,当你有疾有徐,而且“疾”得“流利”“徐”得“有力”,在不重要的地方轻松带过,在重要的地方又能特别强调,则能给人顿挫分明、理路清晰的权威感。
第五章
一鼓作气
你的才艺是一回事,你的“气”是一回事。只有才艺、胆识加上气度,才能成为群众魅力,也才能创造超级的领导者、表演者和演说家。
第六章
收放自如
如果觉得过去讲话无论什么场合,都太大声了。或一紧张、疲惫,就显出焦躁,愈说愈快愈大声,就立刻改。先改变速度,再试着对近处的人小声说、对远处的人大声说,让自己的音量有变化。
第七章
说到“坐”到
椅背太高,会造成头部不能突出;桌子太高,会造成肩膀上升、脖子变短,给人“缩脖端肩”的感觉。加上身子被桌子遮挡,更显得“人缩下去”了。椅背低一点,能“崭露头角”;桌子低一点,使上身能“冒出来”;而且因为两只手肘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肩膀不致高耸,感觉也比较自然从容。
第八章
光鲜亮丽
当你要找人谈判或训话的时候,除了选择前面所说的“最尊位”,还得挑比较不正对着光的位子。相对的,如果你不希望表现强势,你可以特别坐在比较亮的地方。因为你在亮光中,给人的感觉会比较没有遮掩。同样一句话,你正襟危坐在光亮中说,与在黑暗中说,前者感觉更诚恳、更真实。
后记
最后一根稻草的力量
这本书透过*生动的故事和分析,教你如何——
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轻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废话少说、把话说到心窝里。
名字就比较吸引人,又是刘墉的书,之前看过他写的《我不是叫你诈》,于是就随便翻了翻,竟迫不及待得看得差不多了-。
还是不错的,尤其前半部分,处事篇,大家都能学一学里面对说话处事技巧,我们的社会应该会更和谐,吼吼。
上了这么多年学,其实,倒学校里*应该教的应是这些*基本的东西了。
——豆瓣网友 我们都该学的
怎么能说好话,重点在于,别想着自己,想想别人的立场。
说话前,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情绪,有情绪就不说话,待冷静再说。
把关怀代替质问,把建议代替责难,把委婉代替直言,就能说到人的心窝里,我试过,却有效。
值得推荐,值得一读。当你发现能掌控自己的言语,你就会收获非常幸福的人生,在任何场合都是事半功倍。
《教你幽默到心田》
第一章
恰如其分的幽默
幽默就像抓痒——
抓轻了,不痒,
抓重了,是痛!
——刘墉
相爱不偷?
笑引子
不知道你有没有碰过这样的情况——
你的女朋友(或老婆)怕痒怕得要命,平常你只要轻轻抠她一下,她就会笑个不停。
但是,这一天,她跟你不高兴,你试着过去挠她痒,又挠她最怕痒的地方,奇怪了,她居然一点也没反应,搞不好还穷凶极恶地吼过来。
又过一阵,你试着讨好她,看她好像气消得差不多了,再过去挠她痒,她先不吭气,嘟着嘴,突然间扑哧笑了,笑着对你又追又打。
你们“雨过天晴”了。
◎幽默要不轻不重
幽默就像抓痒。
抓轻了,不痒,没有效果。
抓重了,不是痒,是痛,得到反效果。
抓得不是时候,对方不但不痒,还可能冒火。
所以懂得幽默的人,绝不是只耍耍嘴皮子、编编笑话或损损人,而是知道认清对象、把握机会、制造气氛,再“不轻不重、不多不少”带动情绪,甚至化解尴尬场面的。
◎幽默要认清对象
谈到“认清对象”,让我先讲几个真实故事:
笑例子
一、相爱不渝管啥用?
有一天,我参加个喜筵,证婚人是位德高望重、年登耄耋的将军。
显然已经早有人为将军写好稿子,还为了省将军的力,由司仪在旁为将军捧着稿子念。
虽然已经八十多岁,老将军依然中气十足、字字铿锵:
“你俩真是郎才女貌、百年好合,而今结成连理, 真是珠联璧合, 祝你们白头偕老, 相爱不偷……”
大概因为稿子没写清楚,还是将军眼力不佳,把相爱“不渝”念成了“不偷”。
这时候幸亏司仪机警,赶快小声在将军耳朵旁边说:“不是不偷,是不渝!”
就见将军眉毛一扬,稿子也不看了,没好气地说:“不渝管什么?不偷就成了。”
这有多幽默啊!
可是,下头上千的宾客,看将军拉着一张脸:竟没有一个敢笑。
二、当长官说错话的时候
也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以主席的身份在一个国际大会上致辞,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
“我们有来自中南美洲国家的代表,像是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危地马拉、乌圭拉……”
糟了!老先生把“乌拉圭”,念成了“乌圭拉”。站在旁边的人赶快偷偷捅了老先生一下:
“不是乌圭拉……”
“噢!”不待那人说完,老先生已经改口了,
大声喊,“拉乌圭!”
这也是多么好笑的事啊!但也和前面婚礼上的情况一样,没有人敢笑。
三、我们是“人端”
小时候,我每个星期天都跟母亲去做礼拜,那教堂的牧师国台语都能说,只是有时候发音有点奇怪。
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他证道,讲到“八十岁的人瑞”,居然说成“八十岁的人端”。这时就见台下的教友交头接耳:“是人瑞啊!他怎么说人端呢?”
问题是,大家都小声议论,始终没人去纠正。
所以隔了许多年,我又去那教堂,还听见牧师大声
说“人端”。
好笑的是,连我母亲也学会了“人端”,还把这错的发音教给小孙女:
“奶奶是‘人端’,你也是‘人端’,奶奶九十岁,在这端;你九岁,在那端!”
笑点子
◎认清对象再笑
我说这几个故事,就是证明:同样的话语,当你没有认清对象的时候,常常不好笑。
为什么?因为大家不敢笑,或是不敢往好笑的地方去想。
所以,如果你是个平常很严肃的人,今天居然想说个笑话,你最好干脆先声明。
“让我说个笑话给大家听。”
使那些平常怕你三分的人,能解除武装,好好进入你的笑话。
话说回来,如果你当天的身份不对,就算你有“天大的笑话”憋在肚子里,也最好别吭气。
◎说笑话要一气呵成
除了身份,控制场面和制造气氛,也是你在表现幽默时要注意的事。
举个很普通的例子,一桌人聚餐,经常酒过三巡之后,最是打开话匣子的时候,也最有说笑话的机会。
可是,你是否常见到,一桌人分成两三组,各自扯着喉咙说话,这时你对自己那一组人说笑话,才说一半,另一组人发觉你正说“好听的”,于是打岔:“你是不是说笑话啊!我也要听,再说一次。”
于是你不得不从头再讲一次,结果听过的人因为已经听了半个,新鲜感已经没了,你又因为再讲一次,热劲已经不足,结果原本十分好笑的笑话,只剩下了七分“笑力”。
问题是,这种情况常见,你要怎么避免?还有,在乱哄哄上百人的聚会上,你要怎样用幽默的方法把场面控制下来呢?
请看下一章。
《偷偷说到心深处》
第二章
废话少说
【废话少说——之一】
了解人们说废话的原因
里根总统虽然是演说家,
但常常在答问的时候,先说“Well!”
有些已经在社会上混得不错的人,
说话动不动就加个“他妈的!”
或“我靠!”
至于军阀大帅,最够劲的口头语是:
“他奶奶的!”
你为什么说废话?
医学界统计,我们的脑力有十分之九没被使?用。
管理学家统计,我们的时间有五分之三毫无效?率。
那么我要说,据我统计,一个人说的话,最少有一半是废话。
不信,你摆个录音机,把大家的对话录下来试试,里面除去嗯嗯啊啊,犹豫的、迟疑的、没意义的口头语和啰唆的、唠叨的,剩下真正言之有物、有点意思的话,绝对不到一半,搞不好能听的不过五分之一。
◎说废话的原因
人为什么说废话?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废话表面上虽然空洞,说废话却有特别的好处。
举个例子,很多老人喜欢重复,是因为健忘,他才说过就忘记自己说了,于是再说一次。还有时候,同一个句子,他要说两遍。甚至别人说的,他也要复述一遍,甚至两遍。
譬如你对他说:“人老了就要放慢一点。”
他听了,一边点头,一边复述你的话:“人老了就要放慢一点。” 一遍不够,再重复后半句:“放慢一点……”说到这儿,他突然抬头,眼睛一瞪,吼过来:“胡说!我就不要慢!”
你说!他这重复是为什么?
是因为他反应慢了,你简简单单一句话,他却一下子无法会意,所以那重复是为了想,一边重复一边想。终于想通了、听懂了,于是“翻脸”。
◎说废话的“毛病”
问题是,有些不过三四十岁的人,说话时也会重复自己的句子。
这是因为他们的反应不够快,他不能很快地往下说。再不然则因为他长期睡眠不足、吃太多抗焦虑的药或有精神不能集中的毛病。只是当一个人说话喜欢重复的时候,无论他真实年岁是不是年轻,自然就会显得老。
现在想想,你是不是有重复说话的毛病?进一步想想,如果你不再重复,会不会接不上话?会不会反而变得结结巴巴?
如果会,你得立刻改,而且好好检讨,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犯这毛病的。是不是受到别人的影响,或受到老人家的影响?抑或有一阵子精神不济,开始重复,结果成了难改的习惯?
◎废话变成坏话
另一种废话就更普遍了,连反应应该最好的记者都常犯这毛病。
我最近看电视新闻,有个记者报:
“某人就到一个火车站,去做了一个买票的动?作。”
天哪!“某人到火车站买票。”不过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事,那位记者居然多花了一倍多的时间,足足用了十九个字去说。电视新闻的时间多宝贵啊!他怎能讲废话呢?
更严重的是,说废话的毛病一养成,就难改?了。
于是当“动作”成为废话的时候——
“两人去了汽车旅馆”要说成“两人做了一个到汽车旅馆的动作”。
如果再加上“一个”成为废话的时候——
明明“他父亲和母亲都被检调单位约谈”这么简单一句话,可以被说成:“他的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都被一个检调单位做了一个约谈的动作。”
天哪!“他”有几个爹?几个娘啊?这么说不是侮辱“他”吗?
◎Well,他奶奶的!
说话有这种毛病的人真是太多了。有些人动不动就在句子前面加:“换言之”或“事实上”。
有些人总要在句子结尾加:“的样子”或“的?话”。
有些人只要开口,先说“那么……”或“就是?说”。
里根总统虽然是演说家,但常常在答问的时候,先说“well!”
有些已经在社会上混得不错的,说话动不动就加个“他妈的!”或“我靠!”
至于军阀大帅,最够劲的口头语是:
“他奶奶的!”
请不要觉得好笑,或猜想我在影射谁。要知道如我前面所说,那些废话是有道理的。许多人不得不说,说才顺,不说就不顺。所以如果你突然叫他把那废话拿掉,不再说“他奶奶的”“我靠”“他妈的”“事实上”“的话”“的样子”和“Well”“换言之”,只怕他就一下子不会说话了。为什么?请看下一节。
【废话少说——之二】
改掉说废话的毛病
当你说“好!”跟你说“好啦!”
“好嘛!”或“好吧!”
相比,哪一个更诚恳、更确定、更好?
当然是只说一个“好!”
他妈的效果
法国人有两句很幽默的谚语:
“演讲时没话说了吗?不妨咳嗽两声;
谈情时没话说了吗?不妨拥抱接吻。 ”
但是,不可能一咳不止、一吻不止了吧?咳完、吻完,还得说话啊!
所以那“咳”与“吻”真正的目的,是填补空白、减少尴尬和最重要的——利用那时间构想下面要说的话。
◎请让我骂一句、想一想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说废话,常因为突然不知下面怎么说了。只要多半秒钟就能想起来,于是加上“一个”“动作”“的样子”“的话”,这类的废话,拖延那么一点点时间,来想下面要说的东?西。
所以,当有人问里根问题,里根总统在答话一开始,先说“Well!”的时候,那“好!”当中有个意思,就是:“好!让我这么答复你。”
当一个人在句子结尾说“的话”,那“的话”的意思,很可能是“照这样的情况,让我想想该怎么讲”。
当某人说话时动不动就加个“我靠”“他妈的”的时候,那都可能带有借时间想下面句子的效果。只是如果你分析给他听,他八成不承认。搞不好还回你一句:
“我靠!你他妈的胡说!”
◎掠掠头发笑一笑
而当记者硬是在没有必要的地方加上“一个”“做……
动作”这些没有必要的词语的时候,一方面可能受别人影响,成为习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必须利用这几个字延长时间,想下面的句子。也可以说这显示了他的思想速度不够快、口才不够好。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要改掉那些废话,其实很简单!
你可以放慢说话的速度,使自己的思想能跟得上。你也可以到那个“原来要说废话”的地方,就停一下。为了不太显明,你还可以清清喉咙、掠掠头发,或歪歪头、笑一笑。很可能不但因此改掉废话,而且给人从容优雅的感觉。
◎让废话有点变化
还有一个方法是:你并不把废话删除,但让那些废话有变化。譬如你原来说:“照今天开会结果的样子,我们应该立刻进入战备的样子,但是我看大家都没动作的样子,只好由我带头的样子。”
如果你不能把重复“样子”的毛病改掉,成为:“照今天开会结果,我们应该立刻进入战备,但是我看大家都没动作,只好由我带头。”
最起码你可以变一变,成为:
“照今天开会结果的样子,我们应该立刻进入战备的状况,但是我看大家都没动作的样子,只好由我带头的状?况。”
虽然还是一堆废话,但说两个重复的,总比说四次同样的句子有变化,感觉也好些。而且,当你开始注意换个词的时候,自然能渐渐改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
◎吗!呢!哇!哪!我不耐烦啦!
谈到废话,还有一种很没有必要,却被许多人使用的废话,就是在一句的结尾加上的感叹词。
你注意听,小孩讲话总在结尾加上啦、啊、呢、吧!
为什么?
因为小孩还不太会说话,他们的句子很简单,上一句和下一句的连接不是很好。当他加个语尾词,就表示一句话完了。如同小孩说“牛牛”“猫猫”“狗狗”“猪猪”,都是因为他们语言不成熟,还在学。
问题是许多人一直到大还改不了,在每个句子后面,非加个“吗!啦!哪!呢!哇!”之类的字不可。加得少,还可以,甚至有加强语气的效果,但是如果加得多就不妥当了。
现在,请想一想,你说话有没有这样的毛病?
如果有,尽量改!因为许多这样的语助词,会给人不诚恳、不耐烦和不信任的感觉。
想想:当你说“好!”跟你说“好啦!”“好嘛!”或“好吧!”相比,哪一个更诚恳、更确定、更好?
当然是只说一个“好!”
以上谈的都是要改掉的废话,但也有例外,请看下一节。
【废话少说——之三】
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许多人是不是都爱讲“事实上”?
他难道常说谎吗?还是大家都爱说谎?
否则他为什么左一句“事实上”,
右一句“事实上”?
干!你听我说啊!
◎请注意:此处有个荤笑话,属于“辅导级”
最近看到张菲的节目里费玉清说笑话。笑话是娓娓道来的,先说幼稚园里教小朋友读英文字母。老师指着黑板叫小朋友跟着念:A
B C。
有个小朋友就是不念。
“你为什么不念?”老师问他。
“我妈妈说B是不好的字。”小朋友回答。
老师一笑,对小朋友说:“你妈的B跟老师的B是不一样的。”
费玉清说到这儿,主持人张菲和来宾都笑弯了?腰。
费玉清看着大家笑,笑完了,才继续说:
“下面还有呢!老师又对小朋友说‘你妈的B是骂人的,老师的B是外国人用的’。”
整场都笑翻了!
◎下面还有呢!
费玉清以说笑话闻名,他说这个笑话,一方面成功在内容是很正常的对话,但是往歪处去想,就成了荤笑话。
另一个成功,则是他很能抓住时间与节奏,在该说的时候说,该停的时候停。
想想!如果他说完第一段笑话,在大家都笑弯腰的时候,不等人笑完,就接着说第二段,是不是可能因为四周的笑声,盖过他第二段更精彩的内?容?
所以他等,等场子上的“条件成熟”了,才继续说,而且怕大家不知道,特别先强调:“下面还有呢!”
这“下面还有呢!”是一种“发语词”,也可以说是为下面继续说,要大家注意的“发语句”或“提示句”。 (在这儿我简称“发语词”。)
◎制造说话的时机
“发语词”在讲话时非常有必要。
为什么?
因为除非你一个人演讲,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闲聊的时候,如果你贸然地开始说话,一下子不容易引起众人的注意。
于是你前面几句话可能被大家忽略,说话的效果也因此打折扣。
怎样让大家集中注意力听你说呢?
就是用发语词!
甚至连一个人演讲,都可能要用发语词,那可以是很强烈的,对全场喊:“请各位安静!”可以是像洋人派对里的用茶匙敲酒杯,要全场注意。也可以用比较含蓄的方式,咳嗽一声、清一下喉咙,或敲一敲、吹一吹麦克风。
还有人会站在台上板着脸,不动也不说话,等到大家意识到,彼此做个嘘的手势,安静下来,才开口。
无论用什么方式开头,目的都是制造自己说话的时机。
◎记者为什么总说“那么”
“废话”式的发语词就这样产生了。
你注意,记者访问,常常在每一句的开头都说“那么”。譬如记者先问:
“那天你到哪里去了?”
对方答:“我早上起来,先浇了浇花,再骑脚踏车去附近找朋友聊天,中午在外面吃饭……”才说到这儿,记者就打断他的话说:“那么为什么有目击者说早上在加油站看到你加油呢?”
对方答:“我不可能加油,因为我才加的……”记者又打断他的话,问:“那么您是不是能证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加的油,有收据吗?”
记者为什么在每个句子的开头都说“那么”。那是他的口头禅?还是改不掉的坏习惯?抑或是如我前面一篇说的“记者的反应差,口才不够好,需要靠这几个字来想”?
答案应该是:那属于必要的废话,“那么”算是发语词,用来打断对方的话,也用来作为自己要发言的“提示”。
◎你听我说啊!
同样的道理,你注意!许多人是不是都爱讲“事实?上”?
他难道常说谎吗?还是大家都爱说谎?否则他为什么左一句“事实上”,右一句“事实上”?
那“事实上”如果用在一群人交谈,或上谈话节目的时候,最重要的效果,就是作为“发语词”。意思是:“请听我说!”
当然有些人更干脆,他直接用“你听我说!”“你知道吗?”来作发语词。比较凶悍的甚至加上挥手,甚至拍打别人:“喂!喂!喂!你听我说!”“屁屁屁!你知道吗?”
◎好了!到此为止
上一节提到的里根总统常爱用的“Well!”也可以是发语词。尤其是地位高的人,譬如你是董事长、总经理,开会时你最大,经过一番讨论,大家还在争呢!你突然大声说:“Well!(好了!)”
是不是大家全静下来听你说了。于是你可以讲:“今天到此为止,我已经有了决定……”
相反的,如果你不加这么一个“好了!”或“Well!”很可能造成你开头的几个字被大家忽略,影响你的权威感。
碰到“那么”“事实上”“你听我说”“你知道吗?”“Well!”或有些很粗鲁的人,简简单单一个字:“干!”
我们都可以说那是为了“提示众人”而用的“发语词”。那些重复的字,不能算废话。
但是也如我前面谈过的,为了避免给人你左一句“事实上”、右一句“事实上”,好像口才不顺的印象,你可以把那些发语词交换着用。譬如你每次都先说“那么”,你可以中间加几个“但是”“好!”“您认为……”“我以为……”之类的词句,或像费玉清说:“下面还有呢!”
你照样达到了“提示”的效果,感觉却顺畅多?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