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08274丛书名: “十三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编辑推荐
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工作岗位对其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本书重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基本理论的阐述,力求概念、原理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书注重吸收新知识,采用新准则,强化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针对高等院校新闻类相关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能力需要、学生认知规律等进行编写的,主要讲述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案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新闻记者、新闻采访对象、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采访的访问阶段、新闻采访的方法、新闻写作的原则及方法、新闻报道的结构、新闻背景、消息写作、通讯写作、深度报道写作。
本书可以用作高等院校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企业新闻工作从业人员、公关关系从业人员等在职人士的自学用书。
本书可以用作高等院校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企业新闻工作从业人员、公关关系从业人员等在职人士的自学用书。
目 录
第1章新闻记者1
1.1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3
1.2记者的职责与使命5
1.2.1记者的职责5
1.2.2记者的使命6
1.3记者的修养10
1.3.1记者的基础修养10
1.3.2记者的专业素养13
1.4记者的采访意识15
简答题19
第2章新闻采访对象20
2.1采访与采访对象21
2.1.1采访概述21
2.1.2采访对象的类型23
2.1.3采访对象的特点26
2.2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28
2.2.1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矛盾28
2.2.2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统一性33
简答题43
第3章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44
3.1新闻报道策划45
3.1.1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和类型45
3.1.2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48
3.1.3新闻报道策划的方法50
3.2采访前的准备55
3.2.1采访前的一般准备55
3.2.2分类新闻的采访前准备59
简答题67
第4章采访的访问阶段68
4.1提问704.1.1提问的基本原则70
4.1.2提问的基本方法71
4.1.3提问的技巧及注意事项74
4.2现场观察79
4.3采访记录81
简答题87
第5章新闻采访的方法88
5.1直面采访90
5.2上下结合采访93
5.3点面结合采访95
5.4易地采访98
5.5精确采访101
简答题111
第6章新闻写作的原则及方法112
6.1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113
6.1.1真实113
6.1.2客观、全面、公正118
6.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122
6.2.1时效性122
6.2.2易读性126
6.3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134
6.3.1“用事实说话”概述134
6.3.2为何要用事实说话135
6.3.3怎样用事实说话136
简答题141
第7章新闻报道的结构142
7.1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142
7.2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结构形式145
简答题153
第8章新闻背景154
8.1新闻背景概述155
8.2新闻背景的类型和作用166
8.3如何运用新闻背景材料170
8.4背景新闻172
简答题176
第9章消息写作177
9.1事件性新闻消息写作179
9.1.1一事一报式报道的写作179
9.1.2一事多报式报道的写作185
9.2非事件性新闻消息写作190
9.2.1多事一报式报道的写作190
9.2.2多事多报式报道的写作199
简答题222
第10章通讯写作223
10.1通讯概述225
10.2人物报道232
10.2.1类型人物报道233
10.2.2典型人物报道235
10.3事件报道241
10.3.1故事型事件报道241
10.3.2纪实型事件报道246
10.4风貌报道250
10.4.1概貌式报道250
10.4.2速写式报道253
简答题258
第11章深度报道写作259
11.1深度报道概述262
11.2解释性报道264
11.2.1背景式解释报道264
11.2.2述评式解释报道271
11.3分析性报道275
11.3.1预测结果式报道275
11.3.2分析走向式报道281
11.4调查性报道285
11.4.1事件型调查报道285
11.4.2问题型调查报道288
简答题296
参考文献297
1.1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3
1.2记者的职责与使命5
1.2.1记者的职责5
1.2.2记者的使命6
1.3记者的修养10
1.3.1记者的基础修养10
1.3.2记者的专业素养13
1.4记者的采访意识15
简答题19
第2章新闻采访对象20
2.1采访与采访对象21
2.1.1采访概述21
2.1.2采访对象的类型23
2.1.3采访对象的特点26
2.2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28
2.2.1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矛盾28
2.2.2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统一性33
简答题43
第3章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44
3.1新闻报道策划45
3.1.1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和类型45
3.1.2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48
3.1.3新闻报道策划的方法50
3.2采访前的准备55
3.2.1采访前的一般准备55
3.2.2分类新闻的采访前准备59
简答题67
第4章采访的访问阶段68
4.1提问704.1.1提问的基本原则70
4.1.2提问的基本方法71
4.1.3提问的技巧及注意事项74
4.2现场观察79
4.3采访记录81
简答题87
第5章新闻采访的方法88
5.1直面采访90
5.2上下结合采访93
5.3点面结合采访95
5.4易地采访98
5.5精确采访101
简答题111
第6章新闻写作的原则及方法112
6.1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113
6.1.1真实113
6.1.2客观、全面、公正118
6.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122
6.2.1时效性122
6.2.2易读性126
6.3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134
6.3.1“用事实说话”概述134
6.3.2为何要用事实说话135
6.3.3怎样用事实说话136
简答题141
第7章新闻报道的结构142
7.1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142
7.2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结构形式145
简答题153
第8章新闻背景154
8.1新闻背景概述155
8.2新闻背景的类型和作用166
8.3如何运用新闻背景材料170
8.4背景新闻172
简答题176
第9章消息写作177
9.1事件性新闻消息写作179
9.1.1一事一报式报道的写作179
9.1.2一事多报式报道的写作185
9.2非事件性新闻消息写作190
9.2.1多事一报式报道的写作190
9.2.2多事多报式报道的写作199
简答题222
第10章通讯写作223
10.1通讯概述225
10.2人物报道232
10.2.1类型人物报道233
10.2.2典型人物报道235
10.3事件报道241
10.3.1故事型事件报道241
10.3.2纪实型事件报道246
10.4风貌报道250
10.4.1概貌式报道250
10.4.2速写式报道253
简答题258
第11章深度报道写作259
11.1深度报道概述262
11.2解释性报道264
11.2.1背景式解释报道264
11.2.2述评式解释报道271
11.3分析性报道275
11.3.1预测结果式报道275
11.3.2分析走向式报道281
11.4调查性报道285
11.4.1事件型调查报道285
11.4.2问题型调查报道288
简答题296
参考文献297
前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具备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闻人才。因此,要求新闻采访与写作教育实现由“理论灌输”到“实践操作”的转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上手快、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的专业人才。本书围绕培养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编写而成。在总结长期教学经验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建立完善的教学计划和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之外,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适用教材。本书就是切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注重以下两点。
1. 理论具有针对性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工作岗位对其素质和技能的要求,重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基本理论的阐述,力求概念、原理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书注重吸收新知识,采用新准则,强化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 每章都配有相关阅读和案例分析
案例与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实际密切相关。案例分析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由马晶编著,张永涛、李浚猷、张帆、冯倩、陈远良、刘静、张琦、陈珊珊、丁明玉、顾姝月、申小平、孔德胜、孙亭亭、庄惠凤、张炜、林婕、冯书亭、陈嫱、徐文杰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专著、报刊文献、网络资料,以及新闻采访与写作相关图书的内容,借鉴了部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对所涉及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本书各编著者通力合作,但因编写理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我们诚挚地希望读者对本书的错漏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建立完善的教学计划和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之外,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适用教材。本书就是切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注重以下两点。
1. 理论具有针对性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工作岗位对其素质和技能的要求,重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基本理论的阐述,力求概念、原理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书注重吸收新知识,采用新准则,强化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 每章都配有相关阅读和案例分析
案例与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实际密切相关。案例分析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由马晶编著,张永涛、李浚猷、张帆、冯倩、陈远良、刘静、张琦、陈珊珊、丁明玉、顾姝月、申小平、孔德胜、孙亭亭、庄惠凤、张炜、林婕、冯书亭、陈嫱、徐文杰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专著、报刊文献、网络资料,以及新闻采访与写作相关图书的内容,借鉴了部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对所涉及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本书各编著者通力合作,但因编写理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我们诚挚地希望读者对本书的错漏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1月
免费在线读
第1章新 闻 记 者
【本章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职责和使命。
2. 理解记者的基础修养和专业素养。
3. 增强记者的采访意识。【导入案例】
记者的由来 在我国,“记者”是一个外来词。我国近代报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把外出采访的新闻从业人员称为“访员”“探员”或“访事人”。直到1905年,《申报》向外国报纸学习,把日文报纸上刊载的“记者”“新闻记者”搬到我国的报纸上,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才有了专门的称号——“记者”或“新闻记者”。
人有传播的本能,传播也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但真正出现以传播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却是伴随着人类第三次分工产生新闻事业后出现的。换句话说,没有新闻事业,也就没有今天以传播新闻信息为职业的新闻记者。
在人类原始传播时期,也就是口头传播时期,人们虽然掌握了结绳记事、刻画记号、灯火传递等信息传播技术,但这种传播是无偿的,因而不可能产生职业传播人。
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时期。同时,文字的诞生也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周朝时,每到“孟春三月”,周天子就会派人到各地搜集民歌民谣,了解民风民俗。如《诗经》中的《国风》大多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汉书·艺文志》中说: “古有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正也。”采诗官虽然也算是职业传播者,但传播对象十分狭窄,是专为“王者”服务的,不是大众传播工作者。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传播者。
唐代时,我国最早的报纸——唐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我国古代的报纸主要是官报,人们把它统称为“邸报”。我国自汉代开始设置“邸”。“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设在京城的办事处,其任务就是为地方政府“中转”信息,下情上报、上情下达,沟通地方政府与朝廷的信息联系。所谓“邸报”,就是驻京城办事处的官员将皇帝的命令、朝廷的文告、官员的任免等具体的政务抄录下来传送至各地官员的手写报纸。唐代出现的“邸报”,有“报”“状”“状报”“报状”“杂报”“朝报”“条报”“阁抄”等名称不一的手抄小报。唐代的《开元杂报》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邸报”。唐人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为研究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一份“进奏院状”,是英国人斯坦因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并掠往英国的“敦煌邸报”。这份“进奏院状”记载了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敦煌附近的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人前往京城的情况。“敦煌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之一。
到宋代,出现了一种冲破官办限制的非法传播物——“小报”。《宋会要辑稿》记载了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发布的一条查禁小报的谕旨: “诏如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三司开封府在京诸司亦有探报,妄传除改,至感中外。自今听人告捉勘罪告停,告者量与酬赏。”在这里非法传播物为“单状”,信息提供者为“在京诸司”的“探报”,编辑者为“诸路进奏官”,读者多为官吏和士大夫。由此可见,宋代的“小报”是进奏官利用进奏院系统非法经营的传播媒体,它有自己的采编和发行人员。小报的出现,使报纸开始成为商品。
明朝在我国新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由于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政治的需要,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就是明朝的《京报》。《京报》报房收集新闻、编辑新闻,同时也传播新闻,具有近代报社的某些特征。从规模上看,《京报》的报房备有印刷设备,雇有抄刻工人,主要以抄刻印卖报纸为主,也兼营其他业务。
如果说,至19世纪初,中国还没有出现以采写信息为职业的传播人员,那么,西方在16世纪就诞生了一批以打听商品行情、采集各地物价、告知来往船只以及政事、战争信息为业的传播人员,他们搜集各种信息,然后抄写出售。这就是“手抄小报”。据记载,1536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就有了专门采集信息的机构和贩卖手抄小报的职业报人。1563年,意大利同土耳其发生战争,威尼斯政府也曾发行手抄小报。1566年,威尼斯出现定名小报,叫作《手抄新闻》,史称这一事件为“威尼斯手抄新闻”。
14世纪初,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德国成为欧洲第一个使用活字印刷技术的国家。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推广和使用,16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出现了一些定期的新闻书,并且有了固定的名称。最早的定期报刊是1588年奥地利人迈克尔·冯·艾青出版的新闻书《博览会编年表》,每年两册,每册系统地介绍过去6个月内欧洲和近东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1660年,德国莱比锡创办的周刊《莱比锡新闻》,于1663年改为每日出版。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份日报。
我国职业新闻记者的出现,是在1815年8月5日。在英国人马礼逊、米怜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刻工的梁发,被公认为我国近代最早的新闻记者。
19世纪后期是我国报刊发展较快的时期。1875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就“招延访事”,公开招聘新闻记者。时过3年,《申报》分别在北京、南京、汉口、宁波等26个省会和重要城市招聘“外事”采写人员。此后,许多报刊有了专门从事外出采访的“访员”“访事”“探员”“探事”。
这个时期的新闻传播开始重视新闻采访,并对从事新闻采访的人员有着比较明确的条件要求: 熟悉“各种社会情形”“耳目灵通”“能说出原委”。不但使用了今天意义上的“采访”一词,而且对采访人员有明确的职责,新闻的采、编开始分离。
辛亥革命后,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被人称为“无冕之王”。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很强活动能力的新闻记者脱颖而出,其中包括被称为“民初三大名记者”的黄远生、徐彬彬和刘少少,以及稍后的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等人。黄远生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新闻记者”和“报界奇才”。
19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其新闻记者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阶级性和战斗性横空出世。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起创办、主编过4种报刊,协助创办、参与主编过5种报刊,指导编辑方针的报刊达十余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列宁一生都没有脱离新闻工作。从1900年至1917年,他先后主持或参加编辑、撰稿的报刊多达四十余种。其中,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火星报》《无产者报》《真理报》等。1921年,列宁在填写莫斯科市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成员履历表时,填写自己的职业是“新闻工作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 报刊应当坚持真理、宣传真理,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毫不动摇,决不屈服,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品格;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核心;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事业的灵魂。马克思说: “如果禁止报刊报道它目睹的事情,如果报刊在每一个有分量的问题上都要等待法庭的判决,如果报刊不管事实是否真实,首先得问一问每个官员……出版自由就完结了。”列宁对新闻真实做出了更为严格的界定,他说: “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事实经过再三核对;材料来源可靠,引语和数据准确无误。”列宁针对报刊上的一些吹嘘,严厉批评说: “决不要撒谎!”“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在我国,从“五四”运动前后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到建党初期的《向导》《前锋》;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张日报《红军日报》《红色中华》,以及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到宝塔山下的《解放日报》、新华广播电台……一代代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为着民族的解放和觉醒,以笔作枪,唤起民众,追求真理,匡扶正义。他们当中不仅有横眉冷对敌人屠刀的我党的创始人李大钊、瞿秋白;也有不畏反动派胁迫利诱、惨遭杀害的新闻记者邵飘萍、羊枣(杨潮);还有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著名报刊活动家邓拓……为我们树立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职业典范。
资料来源: 姚海涛,李培乐. “新闻”与“历史”融通的一种解读——以现代记者与古代史官为例[J]. 青年记者,2017,(12): 5051. 【思考提示】19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新闻记者的工作显现出哪些变化?
【本章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职责和使命。
2. 理解记者的基础修养和专业素养。
3. 增强记者的采访意识。【导入案例】
记者的由来 在我国,“记者”是一个外来词。我国近代报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把外出采访的新闻从业人员称为“访员”“探员”或“访事人”。直到1905年,《申报》向外国报纸学习,把日文报纸上刊载的“记者”“新闻记者”搬到我国的报纸上,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才有了专门的称号——“记者”或“新闻记者”。
人有传播的本能,传播也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但真正出现以传播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却是伴随着人类第三次分工产生新闻事业后出现的。换句话说,没有新闻事业,也就没有今天以传播新闻信息为职业的新闻记者。
在人类原始传播时期,也就是口头传播时期,人们虽然掌握了结绳记事、刻画记号、灯火传递等信息传播技术,但这种传播是无偿的,因而不可能产生职业传播人。
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时期。同时,文字的诞生也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周朝时,每到“孟春三月”,周天子就会派人到各地搜集民歌民谣,了解民风民俗。如《诗经》中的《国风》大多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汉书·艺文志》中说: “古有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正也。”采诗官虽然也算是职业传播者,但传播对象十分狭窄,是专为“王者”服务的,不是大众传播工作者。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传播者。
唐代时,我国最早的报纸——唐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我国古代的报纸主要是官报,人们把它统称为“邸报”。我国自汉代开始设置“邸”。“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设在京城的办事处,其任务就是为地方政府“中转”信息,下情上报、上情下达,沟通地方政府与朝廷的信息联系。所谓“邸报”,就是驻京城办事处的官员将皇帝的命令、朝廷的文告、官员的任免等具体的政务抄录下来传送至各地官员的手写报纸。唐代出现的“邸报”,有“报”“状”“状报”“报状”“杂报”“朝报”“条报”“阁抄”等名称不一的手抄小报。唐代的《开元杂报》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邸报”。唐人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为研究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一份“进奏院状”,是英国人斯坦因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并掠往英国的“敦煌邸报”。这份“进奏院状”记载了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敦煌附近的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人前往京城的情况。“敦煌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之一。
到宋代,出现了一种冲破官办限制的非法传播物——“小报”。《宋会要辑稿》记载了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发布的一条查禁小报的谕旨: “诏如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三司开封府在京诸司亦有探报,妄传除改,至感中外。自今听人告捉勘罪告停,告者量与酬赏。”在这里非法传播物为“单状”,信息提供者为“在京诸司”的“探报”,编辑者为“诸路进奏官”,读者多为官吏和士大夫。由此可见,宋代的“小报”是进奏官利用进奏院系统非法经营的传播媒体,它有自己的采编和发行人员。小报的出现,使报纸开始成为商品。
明朝在我国新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由于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政治的需要,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就是明朝的《京报》。《京报》报房收集新闻、编辑新闻,同时也传播新闻,具有近代报社的某些特征。从规模上看,《京报》的报房备有印刷设备,雇有抄刻工人,主要以抄刻印卖报纸为主,也兼营其他业务。
如果说,至19世纪初,中国还没有出现以采写信息为职业的传播人员,那么,西方在16世纪就诞生了一批以打听商品行情、采集各地物价、告知来往船只以及政事、战争信息为业的传播人员,他们搜集各种信息,然后抄写出售。这就是“手抄小报”。据记载,1536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就有了专门采集信息的机构和贩卖手抄小报的职业报人。1563年,意大利同土耳其发生战争,威尼斯政府也曾发行手抄小报。1566年,威尼斯出现定名小报,叫作《手抄新闻》,史称这一事件为“威尼斯手抄新闻”。
14世纪初,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德国成为欧洲第一个使用活字印刷技术的国家。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推广和使用,16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出现了一些定期的新闻书,并且有了固定的名称。最早的定期报刊是1588年奥地利人迈克尔·冯·艾青出版的新闻书《博览会编年表》,每年两册,每册系统地介绍过去6个月内欧洲和近东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1660年,德国莱比锡创办的周刊《莱比锡新闻》,于1663年改为每日出版。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份日报。
我国职业新闻记者的出现,是在1815年8月5日。在英国人马礼逊、米怜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刻工的梁发,被公认为我国近代最早的新闻记者。
19世纪后期是我国报刊发展较快的时期。1875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就“招延访事”,公开招聘新闻记者。时过3年,《申报》分别在北京、南京、汉口、宁波等26个省会和重要城市招聘“外事”采写人员。此后,许多报刊有了专门从事外出采访的“访员”“访事”“探员”“探事”。
这个时期的新闻传播开始重视新闻采访,并对从事新闻采访的人员有着比较明确的条件要求: 熟悉“各种社会情形”“耳目灵通”“能说出原委”。不但使用了今天意义上的“采访”一词,而且对采访人员有明确的职责,新闻的采、编开始分离。
辛亥革命后,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被人称为“无冕之王”。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很强活动能力的新闻记者脱颖而出,其中包括被称为“民初三大名记者”的黄远生、徐彬彬和刘少少,以及稍后的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等人。黄远生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新闻记者”和“报界奇才”。
19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其新闻记者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阶级性和战斗性横空出世。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起创办、主编过4种报刊,协助创办、参与主编过5种报刊,指导编辑方针的报刊达十余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列宁一生都没有脱离新闻工作。从1900年至1917年,他先后主持或参加编辑、撰稿的报刊多达四十余种。其中,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火星报》《无产者报》《真理报》等。1921年,列宁在填写莫斯科市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成员履历表时,填写自己的职业是“新闻工作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 报刊应当坚持真理、宣传真理,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毫不动摇,决不屈服,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品格;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核心;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事业的灵魂。马克思说: “如果禁止报刊报道它目睹的事情,如果报刊在每一个有分量的问题上都要等待法庭的判决,如果报刊不管事实是否真实,首先得问一问每个官员……出版自由就完结了。”列宁对新闻真实做出了更为严格的界定,他说: “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事实经过再三核对;材料来源可靠,引语和数据准确无误。”列宁针对报刊上的一些吹嘘,严厉批评说: “决不要撒谎!”“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在我国,从“五四”运动前后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到建党初期的《向导》《前锋》;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张日报《红军日报》《红色中华》,以及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到宝塔山下的《解放日报》、新华广播电台……一代代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为着民族的解放和觉醒,以笔作枪,唤起民众,追求真理,匡扶正义。他们当中不仅有横眉冷对敌人屠刀的我党的创始人李大钊、瞿秋白;也有不畏反动派胁迫利诱、惨遭杀害的新闻记者邵飘萍、羊枣(杨潮);还有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著名报刊活动家邓拓……为我们树立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职业典范。
资料来源: 姚海涛,李培乐. “新闻”与“历史”融通的一种解读——以现代记者与古代史官为例[J]. 青年记者,2017,(12): 5051. 【思考提示】19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新闻记者的工作显现出哪些变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