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34467
《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针对山东省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条件,优选出了适宜山东省的农牧、农沼、农菌主导循环模式,摸清了休闲观光与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现状及效果,提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主导模式,探讨了“互联网 农业”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脉络,调研了高效作物节水、节肥发展模式的基本态势,并对相关模式进行了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测算与评价及环境风险评估,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施的途径及配套支持政策。
《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可供农、林、牧、渔行业相关院校师生、科研与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参阅,也可为相关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第二章 农牧结合发展模式
第一节 农牧结合发展模式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背景
第二节 农牧结合发展模式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测算与评价
第三节 农牧结合发展模式对区域资源与环境影响
第四节 农牧结合发展模式科技支撑评价
第五节 农牧结合发展模式优选
第六节 农牧结合发展模式实施途径及配套支持政策
第三章 农沼结合发展模式
第一节 农沼结合发展模式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背景
第二节 典型案例基本情况
第三节 农沼结合发展模式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测算与评价
第四节 农沼结合发展模式对区域资源与环境影响
第五节 农沼结合发展模式科技支撑评价
第六节 农沼结合发展模式优选
第七节 农沼结合发展模式实施途径及配套支持政策
第四章 农菌结合发展模式
第一节 农菌结合发展模式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背景
第二节 农菌结合发展模式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测算与评价
第三节 农菌结合发展模式对区域资源与环境影响
第四节 农菌结合发展模式科技支撑评价
第五节 农菌结合发展模式的优选研究
第六节 农菌结合发展模式实施途径及配套支持政策
第五章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第一节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背景
第二节 典型案例基本情况
第三节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测算与评价
第四节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对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的科技支撑需求
第六节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优选方案
第七节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实施途径及配套支持政策建议
第六章 都市农业(蔬菜)发展模式
第一节 都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都市蔬菜模式发展现状
第三节 都市蔬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推进都市蔬菜产业发展、保障城市蔬菜供应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
第一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背景
第二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测算与评价
第三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研究
第四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科技支撑评价
第五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优选
第六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实施途径及配套支持政策
第八章 “互联网 农业”发展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 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背景
第二节 “互联网 农业”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互联网 农业”发展现状调研与典型案例分析
第四节 “互联网 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建议
第五节 “互联网 农业”发展模式的实施路径及政策措施
第九章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
第一节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背景及山东实践
第二节 山东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典型模式
第三节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科技园区评价
第四节 山东农业科技园区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十章 高效作物节水发展模式
第一节 高效作物节水发展模式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背景
第二节 高效作物节水发展模式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测算与评价
第三节 高效作物节水发展模式对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高效作物节水发展模式科技支撑评价
第五节 高效作物节水发展模式实施途径及配套支持政策
第十一章 高产高效粮田节肥发展模式
第一节 高产高效粮田节肥发展模式发展背景
第二节 调研案例优点和弊端
第三节 小麦施肥模型建立
第四节 玉米施肥模型建立与经济分析
第五节 农户对粮食作物高效施肥的认识及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定量研究方法
第一节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测算与评价方法综述
第二节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测算与评价方法筛选
第三节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定量研究方法典型案例应用
第十三章 现代农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第一节 现代农业环境风险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第二节 案例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就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在区域(国家、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历史传统、经济社会条件综合作用并受到国内外政治背景、政策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其综合体的标准样式。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类似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人少地多”型,日本、荷兰、以色列等“人多地少”型,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类似法国、德国、英国等工业化国家发展模式。随着农业生态技术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逐渐形成了生态技术与设施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加工产业化、观光休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创新、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培训力度、政府推动农村经营机制改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机制,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十分活跃,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其意义在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按照现代农业建设主体,先后实践与发展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和集农工贸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现代农业运行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产生了设施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和绿色农业模式。
近年来,循环农业的发展持续加温,力图实现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提出并实施了以发展循环农业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强调高效生态循环第一。德国也通过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支持传统型农场向循环型农场转变,使饲料和肥料都来自农场本身,实现了农场内部完整的良性循环。日本更是在20世纪70年代就采取舆论宣传、立法、政策引导等综合配套措施,支持发展循环型农业,实现了资源的最佳利用与保护。当前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正由传统循环农业向转型循环农业和现代循环农业转变。从区域尺度上,紧紧围绕农牧产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有五陵山区型、水网平原型、海岛型、草原型等。从技术层面看,主要有农田复合生物循环模式、农肥(或饲)牧高效循环模式、农菌牧高效循环模式、农沼牧循环工程模式、农企(园区)循环模式等。
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山东省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条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应用生态学原理,重点调研山东省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科技园、“互联网 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循环农业、节水节肥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典型案例调研,剖析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结构、功能、效益及短板。评估分析测算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条件适宜度、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环境风险及高新技术科技含量,甄别不同发展模式,优选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本书内容包括综述(田慎重、董亮、郭洪海)、农牧结合发展模式(董亮、张玉凤)、农沼结合发展模式(姚利、王艳芹)、农菌结合发展模式(姚强、郭兵)、休闲观光发展模式(张昌爱、单洪涛)、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刘涛、姚慧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杨萍、李首涵)、“互联网 农业”发展模式(封文杰、阮怀军、赵佳)、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袁奎明、王勇)、高效作物节水发展模式(孙泽强、刘盛林)、高产高效粮田节肥发展模式(王学君、田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定量研究方法(田慎重、高燕、边文范、高景)、现代农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姚利)共13章,全书由郭洪海、董亮、田慎重等策划、组织和统稿。
本书介绍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与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模型模拟”(2016STS001)课题的资助。在课题实施期间及本书编著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邓祥征研究员及张倩副研究员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特此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误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2017年11月于济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