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857330
第一节武装冲突法的概念与范围
第二节国际法上的战争与武装冲突
第三节战争的开始、结束及其法律后果
第四节对交战团体的承认及其法律后果
第五节武装冲突与中立
第二章武装冲突法的法理基础、渊源和武装冲突法的嬗变
第一节武装冲突法的法理基础
第二节武装冲突法的渊源
第三节武装冲突法的嬗变过程
第三章武装冲突法产生和发展的政治、历史原因
第一节战争性质问题
第二节促使武装冲突法产生和影响武装冲突法发展的政治、历史原因
第三节个案分析:“核武器案”
第四章武装冲突法的现状及其原则规则
第一节武装冲突法的现状
第二节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战时人道主义保护规则
第五章战争形态变化对武装冲突法的影响
第一节战争形态概述
第二节反恐怖战争对武装冲突法的影响
第三节小型核武器和新生化武器对武装冲突法的影响
第四节环境战对武装冲突法的影响
第五节精确制导武器和非致命武器对武装冲突法的影响
第六节信息战和太空战对武装冲突法的影响
第六章国际干涉与国家主权
第一节传统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面临新挑战
第二节国际干涉的增多及其固有缺陷
第三节国际干涉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第四节国际干涉应进一步法制化
第七章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及其前景
第一节人道主义干涉的界定
第二节传统的人道主义干涉
第三节联合国成立以来的集体人道主义干涉
第四节单方面的人道主义干涉
第五节人道主义干涉的前景
第六节人道主义干涉与“保护的责任”
第八章武装冲突法国际立法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使用武力方面的国际立法
第二节作战手段与方法方面的国际立法
第三节人道救助方面的国际立法
第四节中立法方面的国际立法
第五节惩治战争犯罪方面的国际立法
第九章武装冲突法主要内容的变化与执行机制的发展
第一节武装冲突法主要内容的变化
第二节国际恐怖主义问题对武装冲突法提出挑战
第三节武装冲突法执行机制的新发展
第十章中国对武装冲突法的态度
第一节中国对武装冲突法的基本态度
第二节中国对国际安全体制的态度
第三节中国对战争正义判断机制的态度
第十一章中国对武装冲突法的运用
第一节使用武力规则的运用
第二节作战手段与方法规则的运用
第三节人道救助规则的运用
第四节中立规则的运用
第五节惩治战争犯罪规则的运用
第六节武装冲突法的综合运用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发生了更为深刻复杂的变化,整个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发展之中。受军事技术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化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战争形态正在发生重大改变,由此形成促进武装冲突法发展变化的强大推动力。在这个宏大国际背景之下,全世界范围内的武装冲突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作战手段不断更新,作战方法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调整武装冲突中各方社会关系的武装冲突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法律现象,即除了国家正式武装力量之外,还有私人军事安保公司参加战争或者武装冲突。对私人军事安保公司人员是否适用武装冲突法是个新问题,这种法律现象无疑对武装冲突法进而对一般国际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由联合国牵头制定的《联合国武器贸易条约》是联合国为监管八类常规武器的国际贸易制定的共同国际标准,该条约于2013年4月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并于2013年6月3日开放供各国签署。关于战场自主作战机器人问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于2013年5月27日在瑞士日内瓦开会,讨论议题之一为是否冻结研发“杀人机器人”并成立联合国专门委员会讨论相关政策。
最近十年来,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武装冲突法“立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陆续出台了2003年11月28日《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战争遗留爆炸物议定书》第五议定书)、2005年12月8日《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采用新增标志性徽章的附加议定书》(第三附加议定书)、2008年5月30日《集束弹药公约》、 2008年9月17日《武装冲突期间各国关于私营军事和安保服务公司营业的相关国际法律义务和良好惯例》(又称《蒙特勒文件》)和2013年6月3日《联合国武器贸易条约》等国际法律文书,为武装冲突法的编纂和逐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5年3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表了一项长达5000页的研究成果,列出了161条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这些规则加强了向受战争影响之人所提供的法律保护。出版物分为两卷:第1卷是《规则》,它对适用于国际武装冲突和非国际武装冲突的国际人道法习惯规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其列出的161条规则中,共有159条适用于国际武装冲突,149条适用于非国际武装冲突。 规则附有评注,解释了为什么这些规则是习惯性的。大部分评注还涉及规则的解释、规则中所包含关键词的定义或者规则适用的案例等问题。第2卷是《实践》,针对国际人道法的每一个方面,它收录了对相关条约法以及相关国家实践的一个概要性介绍。国家实践部分包括武装冲突各方的行为报告、军事手册、国内立法、国内判例法、官方声明以及国际组织、国际大会和国际司法及准司法机构的实践等。
在国际干涉和国际人道主义干涉领域里,一些国家提出了“保护的责任”理论并将之付诸实践,甚至极力将其推动发展成为国际法新原则,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和警觉。
国际刑事法院于2002年进入实际运作后,受理的案件或者审理的“情势”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于2010年6月12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通过了《罗马规约》关于“侵略罪”的修正案,规定了“侵略罪”的定义,并在广受关注的“侵略罪”认定权问题上赋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首要责任。但是与会的5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则认为,“侵略罪”的认定应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专属权利。由此不难看出,虽然国际刑法在支持和保障武装冲突法的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国际刑法急剧扩张的势头及其产生的与国际法其他部门之间的冲突也进一步加深了国际法的“碎片化”程度。
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向2011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于日内瓦召开的“第31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列举了为了“加强对武装冲突受难者的法律保护”而亟待研究的4个问题,包括“保护被剥夺自由人员”、“建立国际监督机制以确保遵守国际人道法和对暴力行为受害者进行赔偿”、“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国内流离失所者”等等。
除此之外,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较为关注的与武装冲突或者使用武力有关的热点问题还包括但是不限于网络战、遥控武器系统、自动和自主武器系统、新型生化武器(基因武器)和防空导弹预先内置敌我识别密码问题,等等。
上述这些武装冲突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需要我们作出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回应。这也是我们决定对本书进行修订再次出版的主要原因。作者审视了十年前出版的本书第一版所作的大量预测,结合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文献,修订出版了第二版。
全书各章节的分工如下:
盛红生,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撰写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九章和结束语;
肖凤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撰写第五章、第八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
杨泽伟,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撰写第六章和第七章。
各章节完成后由课题组负责人盛红生对全书进行统一的修改、定稿。
在多年学术积累并取得一系列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的课题获得“200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本书的第一版于2003年6月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作者的观点被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外国学者广泛引用,被列入一些军校的指定教材目录,曾经先后获得过“解放军总参某部2003年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第四届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国内外学者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谨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虽然作者认真细致地对本书全部内容进行了系统修订和完善,但囿于水平所限,书中恐怕仍然存在某些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诚望各位读者指正。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官员郭阳先生、浙江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健教授和法律出版社编辑刘伟俊先生提供了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承蒙国际法学家梁西先生为本书作序,特致谢忱。
作者谨识
2013年10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