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85458
目 录
核心话题:微信公众号
1/公众号时代的电影批评∕唐宏峰
21/品位教育、读者与资本
——作为“文化中间人”的时尚类微信公众号∕董倩
28/你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也有“病”吗? ∕朱奕霖
43/文艺批评的新玩法∕牛寒婷
时尚文化及其源流
51/足球媒体转型与知识人分化∕陈镭
60/当代中国流行文化中的“古典情结”∕康春华 程瑶 张怡莹
80/韩国综艺节目“中国热”探源
——以RunningMan为例∕贾佳 陈天鸽
88/超慢新闻实验:一种文化学的解读方式∕陈弢
影像批评
101/“亚洲电影”:想象的抵抗及其矛盾∕郝延斌
111/“芈月”:活在战国时期的现代女性∕毕琳
116/月光宝盒里的“归来”∕罗小茗
124/《老炮儿》:历史位置与意义生产∕肖琼
新媒介学理探析
135/我们和屏的爱与纠缠
——屏媒介试论∕米金升
152/“媒介归因”逻辑中的国产动漫
——对国产动漫整改事件的传播学观察∕张勇锋
162/媒介后果:“文学发烧友”与“网语速食化”∕陈定家
172/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生产中的权力结构演化∕王敏芝
日常生活研究
184/文化走秀、红包狂欢与仪式生活的重构∕鲍海波 薛龙
195/广场舞与都市公共空间∕刘天宇
208/从李毅吧到“帝吧”
——种网络社群文化的形成与嬗变∕林品
图像与视觉文化
222/技术与科学视觉主义的建构
——浅析唐•伊德的视觉媒介技术观∕王颖吉 楼程莉
232/翻拍的武侠景观:技术的“神话”∕郑二利
239/埃尔•格列柯的手势语言∕维特科夫尔著 梅娜芳译
252/亚洲时间∕张晴
281/编后记
微信的出现才短短五六年工夫,在我的印象中仿佛已过去了半个世纪,想想也是,现在每天收到的或搜到的信息,比三十年前一个月的量还多,难怪现在一些年轻人说出的话也会有饱经沧桑之感。这期的主题是“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无疑已成为今天吸引人的媒介景观。作为头题,唐宏峰的《公众号时代的电影批评》写得结实有力,该文对电影公众号的类型、微信影评人及其公众号文风作了梳理和评述,是了解当今电影和电影公众号的指南,文章对于公众号文风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等有生动的描述和精准的概括。董倩讨论的是时尚类公众号品位教育,但重点落在“文化中间人”上,所谓的“文化中间人”在此文语境中,更多地是指介绍西方时尚文化的职业媒体人,或许我们会觉得布尔迪厄的中间人说法有点过时,其实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化中间人”,他们时刻用微信或个人行为,影响着其他人。以往,在阶层分化相对清晰的年代,所谓品位是自上而下流动的,而在今天,情形显然要复杂得多,因为成功的商业运作和社会心理相结合,会生产新的时尚,那些留得下的时尚或许就成为品位?朱奕霖《你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也有“病”吗?》指出了微信传播过程中的几类问题,如文体僵化,内容同质化,标题党,谣言温床等等,传统媒体有职业把关人,而微信的把关人就是每一个微信用户,这里说到底是社会整体素养如何提高的问题。这期“影像批评”栏中,推出了郝延斌的《“亚洲电影”:想象的抵抗及其矛盾》,所谓“亚洲电影”,是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抵抗话语而被提出,但是文章通过例证表明,“亚洲电影”不仅没有找到抵抗的路径与品格,事实上它还变成了跨国资本主义的共谋,这一话语借用区域和地方的名义,诱导并促成了另一种同质化的电影文化而已。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将此文内容与本刊中张晴的文章《亚洲时间》相对照,或许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话题。在“新媒介学理探析”栏中,米金升的《我们和屏的爱与纠缠》似开辟了媒介研究新的空间。该文重提了作者在2004年就首创的“屏媒介”概念,作者关注的是屏媒介在“图像转向”中的作用,而我对其中揭示的“技术控”现象更感兴趣,拥抱新技术和恐惧新技术是两种相反的人生态度,就像是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互相制衡,但现在的感觉是踩油门的频率远大于踩刹车的频率。技术是一种路径,也是一条捷径,但是这路径会引导我们到什么地方?这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步伐却停不下来。从这期开始,我们新设了“图像与视觉文化”专栏,屏媒介也好,图像转向也罢,总之人类的符号和图像创造能力空前强大,读解能力也必须跟上,王颖吉等所介绍的唐伊德的视觉媒介技术观和关于埃尔•格列柯手势语言的文章应该有助于我们在这个领域做深一步的探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