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4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029737丛书名: 故宫秘境文丛
“故宫秘境文丛”描写了故宫的六处“隐秘角落”:武英殿、慈宁花园、昭仁殿、寿安宫、文渊阁、倦勤斋。 所谓“秘境”,是对大多数人而言的。故宫自1420年竣工,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五个世纪里,对于天下百姓而言,整个紫禁城都是隐秘角落。“文丛”主要以人物命运为核心,从历史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来描写故宫,让读者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一个有生命的故宫。同时,作者常年累月、春夏秋冬地出入故宫博物院,他以不同寻常的视觉角度拍摄了故宫许多耐人寻味的景象,将故宫的四季八时、风雪雨夜、亦真亦幻、深宫秘史展现给广大读者。
《文渊阁:文人的骨头》是“故宫秘境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描写了故宫的“隐秘角落”之一——文渊阁。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清宫藏书楼。书中,作者祝勇化身为“历史侦探”,引领着读者开始一场《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寻踪之旅。通过对《四库全书》跌宕起伏的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中华民族文明命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特点。
自 序 让历史可以被看见
- 紫禁城的盲点
- 文人的骨头
第三章 华丽转身
- “克隆”的藏书楼
- 太平军来了
- 悲风里
- 末日之书
- 回到原处
注 释
在故宫上班,浪漫的事,莫过于守在寿安宫(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里,读《文渊阁四库全书》。我想,乾隆老前辈若在,一定会对这事感到欣慰。此时,那座令他无比熟悉的巨大宫殿,早已物是人非。人潮汹涌的三大殿,也早已不见昔日的静穆与庄严,站在三大殿的台基上茫然东望,新东安市场的玻璃幕墙光芒刺眼,远方的国贸三期,更以不可企及的高度炫耀着自身的权威。乾隆面对过的苍穹,早已被犬牙交错的天际线分割围困,他所站立的地方也早已不再是天下的中心。站在自己的盛世里,他或许会想到人事沉浮、王朝鼎革,想到世间所有的变幻与无常,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这般“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变。然而,在寿安宫——故宫西路一个偏僻的庭院,情况就有所不同。这座当年乾隆皇帝为母亲进茶侍膳、歌舞赏戏的旧日宫院,如今已是故宫博物院的内部图书馆。在这里,所有与宫殿无关的事物都退场了。阳光均匀地涂在宫殿的琉璃屋顶上;青苍的屋脊上,几茎青草拂动;两百多年前的柱子,旧漆斑驳;楠子雕花的梁间,是燕子的王朝,没有人知道它们在那里世袭了多少代。九重宫墙把它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像一件精致、繁复的容器,牢牢锁住曾有的时光。
《文渊阁四库全书》,是那旧日的一部分,被这纷繁扰嚷的尘世隔得远了,但它仍在。在寿安宫,我看到的虽然只是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影印版,但是完全依照《文渊阁四库全书》照相影印的,清代缮写者的硬朗笔锋还在,植物般茂盛的繁体字,埋伏在纸页的清香里,筋脉伸展,摇曳多姿,抵御着工业印刷的污染感或者电子书籍给汉字带来的损伤,让阅读成为天下享受。
或许只有在中国,存在着一种由无数种小书组成的大书,称“部书”、“类书”,也称“丛书”。这样的书,宋代有《》、《》、《》、《》“四大部书”,明代有《永乐大典》,但与《四库全书》相比,都只是九牛一毛。所谓《四库全书》,就是一部基本囊括古代所有图书的大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所以才叫《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总字数约3.7亿字,而《四库全书》则差不多10亿字。《四库全书》犹如一座由无数单体建筑组成的超级建筑群,与紫禁城的繁复结构遥相呼应。林林总总的目录犹如一条条暗道,通向一个个幽秘的宫室。然而,无论一个人对于建筑的某一个局部多么了如指掌,他也几乎不可能站在一个全知的视角上,看清这座超级建筑的整体面貌。
图书馆里,即使是台湾商务印书馆的16开压缩影印本,也有1500巨册,即使不预留阅读空间,密密麻麻排在一起,也足够占满了一整间阅览室,让我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短促。这或许注定是一部没有读者的大书。我的导师刘梦溪先生曾说,20世纪学者中,只有马一浮一人通读过《四库全书》,但也只是据说。有资料说陈垣也通读过,他1913年来北京,用了十年时间,把《四库全书》看了一遍,我认为这不可能,但他后来写出《四库书目考异》、《四库全书纂修始末》、《文津阁书册数页数表》、《四库全书中过万页之书》等一系列论著,倒是确凿无疑的。《四库全书》的珍本,全部线装,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460万页,当年在紫禁城里,甚至需要一整座宫殿来存放它。那座宫殿,就是文渊阁。
文渊阁在故宫的另一侧,也就是故宫东路,原本是未开放区,今年(2013年)4月才刚刚对外开放。从太和殿广场向东,出协和门,透过依稀的树丛,就可以看见文华殿,文渊阁,就坐落在文华殿的后院里。如今的文渊阁,早已书去楼空。1948年内战的炮火中,匆忙撤离大陆的国民政府疏而不漏,没有忘记将《文渊阁四库全书》带走。他们不怕麻烦,因为他们知道它重要。三万六千余册线装古书,穿越颠簸的大海,居然毫发无损地码在台北的临时库房,后来又辗转运进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库房。这座藏书的宫殿,在丢失了它的藏品之后,犹如一位失了宠的皇后,在紫禁城里成了一个无比尴尬的存在。
即使人们了解它的身世,也未必对它感兴趣,更何况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是用来干什么的。相比之下,人们还是对储秀宫、翊坤宫更加关注,因为后宫之后,是帷帐深处的风流与艰险,是权力背后的八卦,绝大多数观览者,此刻目光都会变得异常尖利和敏锐,印证着自己对帝王私生活的丰富想象。
所以,尽管文渊阁的位置还算显赫,它的外表也算得上华丽——深绿廊柱,菱花窗门,歇山式屋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紫、白三色琉璃将屋脊装饰得色彩迷离,屋脊上还有波涛游龙的浮雕,犹如一座梦幻宫殿,但这里依然人迹寥落。在整座紫禁城内,它依然是一个盲点,或者,一段随时可以割去的盲肠。
飞鸟在空气中扇动翅膀的声音,凸显了宫殿的寂静。每当站在空阔的文渊阁里,我都会想象它从前装满书的样子,想象着一室的纸墨清香,如同一座贮满池水与花朵的巨大花园,云抱烟拥,幻魅无穷。在这样一座宫殿里,一个人既容易陶醉自己,也容易丢失自己。如果说紫禁城是一座建筑的迷宫,那么《四库全书》就是一座文字的迷宫。它以它的丰盛、浩大诱惑我们,置身其中,我们反而不知去向。我们不妨做一道算术题:一个人一天读一万字,一年读400万字,50年读两亿字,这个阅读量足够吓人,却也只占《四库全书》总字数的五分之一,更何况面对这部繁体竖排、没有标点的浩瀚古书,一个职业读书家也不可能每年读400万字。一个人至少需要花上五辈子,才能全部领略这座纸上建筑的全貌。对于“卷帙浩繁”这个词,它给予了直观的诠释。它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把我们的光阴毫不留情地吸走;又像一个灿烂的神话,把我们彻底覆盖。
幽暗的文渊阁里,我暗自发问:10亿字的篇幅,究竟为谁而存在?它们为什么存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