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0205363
卷一 午桥之死
上 篇 午桥出山
章 坐“西伯利亚”号远行
第二章 两声部
第三章 青铜时代
下 篇 午桥之死
第四章 大波
第五章 末路
第六章 花落
附 录 北洋政府收购端方所藏文物有关文件
卷二 驶往1919年的船
章 驶往1919年的船
许景澄之死
传教士的儿子
失窃的箱子
宗师西行
“爱我者必将鄙我”
第二章 巴黎春天
暗箭
神话的破灭
签字日
过时的勇士
后的救赎
第三章 南方和北方
两府大秘
脆弱的内阁
梅的故事
“双龙会”
预谋杀人
外交部三等秘书
“我的1919”
第四章 外交官的女人
“王”的女儿
巴黎爱情故事
没有不散的筵席
“爱的花”
尾声
卷三 酒旗风暖少年狂
章 暗杀时代
密谋
狙击
第二章 江湖故事
设局
报仇
第三章 暴力救国
炸弹与毒药
狭义的革命
生机断绝
头发的故事
第四章 冰炭两重天
三郎
情僧
才如江海命如丝
第五章 革命夫妻
经学家的火药味
二叔交恶
阴谋与友情
革命家被污名
告密者
悔与耻
家有艳妻
第六章 无量春愁
百助眉史
湖上狂郎
第七章 青春底色
“爱国适以误国”
青年礼赞
学问家与革命家
第八章 北大之父
柏林归来
专使北上
新灵魂,新启示
独秀出山
休休有容
“正义的火气”
一个天才小说家的诞生
第九章 启蒙终结
新派、旧派
诡异之夜
研究室与监狱
分道扬镳
附录:参考征引书目
后记
卷一
午桥之死
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上 篇 午桥出山
章 坐“西伯利亚”号远行
1.
临死前一刻,端午桥看见了一艘船,从天边外向他驶来。
这是一艘1905年冬天由上海始发,经由横滨驶往旧金山的邮船“西伯利亚”号。此刻——1911年11月27日清晨——它庄观的四层船身,透过中国内陆省份四川省东部资州城灰蒙蒙的天空,突然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端午桥垂死的眼中。海天相接,四际无岸,间有海鸥数点,与船尾锅炉房喷出的黑烟相逐。突然大雨倾盆,白浪如山,高及船面,船身簸动,好像即刻就要在恶浪中倾翻。雨点化作白亮的刀刃,带着一股逼人的寒气欺上前来,端午桥下意识地闭起了眼睛。
在死神后带走他之前,他想起了在船上度过的两个元旦。“西伯利亚”号以日行三百七十里的速度驶出了笼罩着一大片雨云的海域,是日,是西历1906年的元旦,风日晴好,船上一大早就洋溢着一片喜气,各国男女相见贺喜。他也派随员持了名刺,按西式礼节去给船长贺年。到了晚上,一船人聚在餐厅吃新年大饼,那是一种菩提果馅的麦饼,外面裹着亮晶晶的白糖粒,上面还插着一面面美国小国旗。船上没备烟火,餐毕,一群人就跑到甲板上放纸炮,钦差、戈什、差官、翻译和留学生们全都没有了森严的等级,一片欢声喧闹中,他们掣动手中折叠的纸炮,发出噼噼啪啪的击空声,还有人把大幅的彩纸折叠成形状夸张的帽子戴在头上博人一乐。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儿童般纯真。第二日,还是元旦,继续上演着前一日的狂欢。因船向东环地一周,日子就平白地多出一天来,这让首次作环球旅行的考察团成员们深感世界之奇妙。
此刻,在身着土黄色制服荷枪实弹的士兵们的环伺中,他多么希望,这艘船载着他一直向东走,不要停下来。一直向东,日子就会往回走,带他回到从前。
他回头看了一眼六弟端锦。这个正三品衔的前铁路学校高材生,因双手被革命士兵们反剪着,脸憋得青紫。六弟大声詈骂着,想冲过来拿自己的身子护着他。他突然生出了深深的懊悔,不该带这个弟弟一同入川。
这一条天路,什么时候竟成了他们兄弟俩的末路呢?
2.
新政的口号,朝野上下已经嚷嚷多年,坊间谈论宪法之治,约束皇权,也不再是什么了不得的政治禁区,但朝廷嘴上说要变法,就是迟迟不见行动。眼见得革命党人到处拉大旗,作演说,办报刊,搞武装暴动,人心都生了变,勋戚大臣们都坐不住了。
一场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日俄之战,一向嚣张的俄国佬在日本这个东方小国面前节节败退,辽阳、沙河、奉天几次战役打下来,陆战败局已定,对马海峡一战,装备精良的太平洋第二舰队也被日本人给灭了。北极熊和东洋鬣狗在中国地界上开打,主人帮哪个都不行,只得可笑地宣布局外中立,但这场战争也让聪明的改良派嗅出了别样的气息:是俄国人的军队不如日本强大吗?还是他们的武器不够先进?都不是!俄国之败,败在制度,小日本对大俄国的完胜,乃是君主立宪对君主专制的胜利。
革命还是立宪?革命是要人头落地的,而通过温和的改良,过渡到君主立宪,实行责任内阁,实行民权,限制君权,则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就是好榜样。一时间,在立宪与革命的赛跑中,立宪派把革命派甩过了好几条街。在知识界和稍明世事的开明官僚看来,立宪已成未来中国政治之大趋势,但前提是,当局要心甘情愿地让渡出君主专制下的极大一部分权力。
战争还在进行中,一些有识之士已在担心,日本人赶走俄国佬之后很可能赖在东三省不走,天上不可能掉下馅饼来,即使战后日本人迫于列强不得不交还,这场交易里中国也将付出极大代价。一些幕僚阶级向他们的雇主建议迅速上奏朝廷,随着战事的推进,应及时废止局外中立的不得已外交政策,趁着美国政府宣布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难得机会,以考察新政为名,派遣亲贵大臣,游历欧美诸国,联络感情,宣示在东三省问题上的立场,以方便在战后的议和中获得列强支持。
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使,请求朝廷尽早变法,以救危局,“仿英、德、日本之制,定为立宪政体之国,先行宣布中外,于以固结民心,保存邦本”,若不如此,“外侮日迫,民心惊惧相顾,自铤而走险,危机一发,恐非宗社之福”。他认为中国自庚子以来,维新改革的政策三令五申,却收效甚微,百官惰政玩世依然,天下精神萎靡不振,要之在于没有找到好药方,中国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与世界同步,将君主专制尽快转变为各国通行的君主立宪政体,明定宪法,改革体制,参照各国成例,变政务处为议院上院,都察院为议院下院,各省府县设公议堂,从上到下完成立宪政体的制度建构。孙宝琦的上书没有被政务处转奏上去,却发表在了当时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东方杂志》,一时朝野震动,各省督抚如云贵总督丁振铎、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相继以立宪入奏,大意谓,日俄战争后,中国必有极大危险,欲加预防,只有实行立宪。直隶总督袁世凯见机得更早,不声不响派出了一个考察团,前往日本进行了三个月的宪政考察。
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也在这些上书的督抚名单中,他是旗人,有专折奏事之权,密折中说得明白:“今日欲杜绝乱源,唯有解散乱党,欲解散乱党,则唯有以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中枢也传出了好消息,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利用自己的近臣身份,向慈禧秘密建言,奏派大员出洋考察宪政,他甚至还表示愿意亲率前往。据说太后读了瞿尚书送的《日本宪法义解》后口吐金言,日本有宪法,于国家甚好云云。中国的政治变革,似乎在高层开启了一丝曙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十四日,清廷简派五大臣出洋的上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出的:
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数年以来,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达原委。似此因循敷衍,何由起衰弱而救颠危?兹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嗣后再行选派,分班前往。其各随事诹询,悉心体察,用备甄采,毋负委任。所有各员经费如何拔给,著外务部、户部议奏。钦此。
已调任湖南巡抚的端方忝列这份出洋五大臣名单。他是满洲正白旗人,午桥是他的字,喜好金石收藏的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号叫陶斋。作为满洲贵族中一个新近崛起的政坛新星,这几年他奋发有为,内政外交都办得有模有样,此次简派出洋,自是高层垂青。端方进入官场颇晚,二十八岁才以道员身份主持农工商局,稍知他履历的人都知道,他能够在大清官场一路亨通,皆可归结到庚子年太后西狩时接驾有功,那时他任陕西布政使,对一路狼狈西来的太后和皇帝照应有加,太后还京的第二年,他就升任湖北巡抚。
外派出洋的五大臣中,镇国公载泽,近支王公,留心时事,素称开通;徐世昌点过翰林,办过新建陆军,更重要的是曾在庚子年陪驾西狩,一路劬劳。来自广东南海的戴鸿慈虽是汉籍侍郎,但也在中央部院任职已久,颇讲新政。他们都不是激进躁切之士,也不是顽固颟顸的人,虽与朝廷亲疏有别,但都可谓忠诚不贰。两宫——太后和皇帝——派出这样一个份量颇重的考察班子,可见于立宪政治,一开始也没掺杂个人情感好恶,只希他们于西土取得真经来,以使大清国运永酢。
按原计划,载泽、戴鸿慈和绍英率一路,考察俄、美、意等国,端方、徐世昌另率一路,考察英、法、德、比等国。七、八月间,两个庞大的考察团很快筹建了起来,路费也在南北洋大臣和各省督抚赞襄下得到了解决,就连遥远的新疆,也为此次宪政考察筹集了一万两库银。两宫“择善而从”的旨意一下,一时引得国人政治热情空前,可见立宪确系民意所向,《时报》有文章喜气洋洋地说:“人人意中皆若有大希望之在前,以为年月之间,必将有大改革以随其后,人心思奋,则气象一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