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709258
马其顿伙伴骑兵——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核心精锐,波斯帝国的毁灭者。
罗马军团——古典军国主义的典范,打败汉尼拔。
中世纪诺曼骑士——爱好冒险,好战无畏,无物可阻挡拉丁骑士的冲锋。
马穆鲁克骑兵——奴隶的崛起,让横行天下的蒙古骑兵折戟沉沙,从而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
英国长弓兵——用箭雨埋葬法兰西骑士,击溃苏格兰部族武士,甚至一度压制了火器的使用。
瑞士步兵——凭勇猛和纪律掀起了步兵复兴之风,甚至击溃了“大胆”查理的近代化复合型军队。
奥斯曼禁卫军——奥斯曼苏丹的臂膀,纵横欧亚约6个世纪的强军劲旅。
波兰翼骑兵——称霸东欧的枪骑兵,1683年维也纳的拯救者。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精锐、古典军国主义典范、称霸东欧的枪骑兵、中世纪欧洲军队试金石、遮天箭雨埋葬法兰西骑士、凭勇猛和纪律掀起步兵复兴之风……这里有八支欧洲古代的精锐部队,他们是一个王朝或者帝国军力和国力的体现,是光辉战绩、传奇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帝国兴衰起伏的见证者。本书用宏大的世界观、生动的故事和严谨的考证,详细阐述这八支部队的建制体系、武器装备、战术运用,以及他们创造的战役和丰功伟绩!
东征之矛:马其顿伙伴骑兵
帝国坚盾:罗马军团
维京传奇:中世纪诺曼骑士
蒙古克星:马穆鲁克骑兵
遮天箭雨:英格兰长弓兵
山国雄狮:瑞士步兵
苏丹利刃:奥斯曼禁卫步兵
白鹰之翼:波兰翼骑兵
这是八支曾经如星辰般闪耀的古典精锐军队,他们或是无坚不摧、迅猛如风的骑兵,或是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步兵,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曾经主宰着某个时代或数个世纪的战场。
在战场被步行武士统治时,马其顿伙伴骑兵脱颖而出,他们击败了所有的挑战者,为骑兵夺取未来战场上的王冠奠定了基础;罗马军团战士从一支笨拙、 弱小的公民军队起步,历经数个世纪的演化和无数次战争的洗礼,获得所向无敌的威名,从而成为战场上的常胜者;诺曼骑士则是将纪律与组织重新带回了黑暗的中世纪,以少胜多,横行于整个地中海世界;马穆鲁克骑兵是十字军骑士们的噩梦,也是历史上次正面挫败蒙古入侵大军的胜利者,更是由强的人领导的骁勇战士;而英格兰长弓手们装备简单武具,出身低微,在一场场战争中一路走来,树立起百年威名;瑞士步兵从偏僻蛮荒之地迅速崛起,拥有与其人口和版图不相称的军事力量,赢得了一场场胜利,以及周边邻国的敬畏之心;在奥斯曼帝国称雄欧亚大陆的数百年间,彪悍如虎的奥斯曼禁卫军随同苏丹四处征战,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成为奥斯曼人扫荡欧罗巴、小亚细亚和北非的一柄利剑;从波罗的海滨的城镇,到黑海沿岸的大草原,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到维也纳的卡伦贝格山,波兰翼骑兵用手中的长枪将波兰–立陶宛联邦打造成了欧洲第二大国,连俄国射击军、土耳其禁卫军、乌克兰哥萨克骑兵、日耳曼雇佣兵,乃至瑞典人的长枪步兵方阵都曾是其手下败将。
本书揭示了这八支军队的强大源自何处,进行着怎样严苛的训练,拥有怎样的军事素养;他们如何凭借严格的纪律和合理科学的战术战法成为战场上的常胜者,又如何成为敌人的噩梦、国人的依靠、王朝的基石。了解到这些,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他们的过往荣耀,理解那些从古至今的军事智慧。
伙伴骑兵重要的武器,是被称为旭斯通(Xyston)的长枪。这种长度至少达到约3.5米的武器,在疾驰的骑兵手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与之对应的,腓力二世改革之前的地中海世界主流骑兵,包括希腊、色萨利、马其顿和波斯骑兵在内,都习惯使用约1.8米长的标枪。波斯人称这种标枪为帕尔塔(Palta),这种既可用来投射也可用来刺杀的武器,使用方便、用途广泛。但当使用帕尔塔标枪/短矛的骑兵与装备长矛的枪骑兵陷入近战时,后者屡屡凭借一寸长一寸强的优势在骑兵战中占据上风。对于特化冲击用途的伙伴骑兵而言,旭斯通骑枪不可或缺,也由于这种武器的重要地位,马其顿式的重骑兵经常被称为旭斯通枪骑兵(Xystonphoroi)。旭斯通骑枪的枪杆由坚固的山茱萸木制成,在尾端置有配重的蜥蜴锥,略重于枪头,也可在枪头损坏或枪杆折断后当作枪头使用。旭斯通的重心在枪杆中央偏后,这在方便骑手平举骑枪的同时,尽可能地扩大了骑枪的攻击距离。实际运用中,伙伴骑兵的骑枪有更多不同的形制,有些骑兵使用比旭斯通稍长、稍重的康托斯(Kontos)骑枪。在古典历史学家的一些作品中,康托斯和旭斯通则没有明确分别,仅仅被作为同一武器的不同表述使用。此外的一些作品中,将一些轻装的马其顿枪骑兵称为萨里沙枪骑兵(Sarissaphoroi)。考虑到萨里沙是马其顿方阵所使用的超长枪,其长度至少达到了4.6米以上,对骑兵而言实在难以驾驭,这一称呼可能只是对长枪形制的误读;或者是骑手仅使用了半截萨里沙长枪(萨里沙长枪由两截枪杆合成,中间以金属连接器串联),而其大约2~3米的长度则较为符合现实。除了骑枪之外,伙伴骑兵也配备贴身战斗的短兵器,受欢迎的选择是著名的柯匹斯(Kopis)反曲单刃剑。这种刃长一般在60厘米左右的劈砍用武器威力巨大,但就骑兵武器而言有些过短了。此外,双刃的旭福斯剑(Xiphos)也是常见的骑兵护身武器,它比柯匹斯更适合刺击,但同样有着长度不足的缺点。
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伙伴骑兵,以骑兵短靴、白色上衣和深色斗篷作为标准的装束。值得一提的是,伙伴骑兵的甲胄防护尽管比起同一时期的任何其他骑兵都更加倾向于冲击作战,但伙伴骑兵仅仅算得上是中型甚至轻型的骑兵。伙伴骑兵的坐骑大多没有任何铠甲,个别马匹在前胸以亚麻或皮革制的护胸保护,骑手的防护也仅限于头盔和胸甲,手臂、腿部则空空如也。伙伴骑兵常用的骑兵头盔,是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初期非常流行的皮奥夏式头盔,此后色雷斯式、弗里吉亚式头盔也逐渐普遍在伙伴骑兵中使用。伙伴骑兵选择的胸甲则视个人喜好有所不同。希腊式的骑兵肌肉胸甲是他们的种选择,其在不少考古发现中都出现过。这些骑兵专用肌肉胸甲与同类的步兵所用产品有着明显的差异,它仅覆盖到腰部为止,同时在肩部、颈部留有更大的开口,方便骑手在马匹上动作。另一种选择,是更轻便的亚麻或皮革胸甲,并在其中设置金属内衬。伊苏斯马赛克画中的亚历山大,就显然身着这种亚麻甲。这些胸甲的下缘还缝有重叠的亚麻甲条,被称为护腰甲(Pteruges)。还有少数伙伴骑兵,为了更灵活的行动,甚至拒绝着甲。为了方便使用骑枪,这段时期的伙伴骑兵都不使用盾牌。
然而在随后的希腊化时期,伙伴骑兵的装备随着战场需求的变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东方的游牧民族广泛地采用了具装化的超重型骑兵,伙伴骑兵早在与波斯军队的交战中就遭遇了这些部队。但直到希腊化时期,具装化骑兵才给马其顿式骑兵造成真正的威胁。于是,身处东方的继业者王国中,越来越多的骑兵开始受到具装骑兵的影响,甚至效仿具装化;而在希腊半岛,骑兵同样也开始通过佩盾来增强其生存能力。
其中负盛名的,大概是塞硫西铁甲骑兵了。塞硫西帝国的安条克三世,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成功地进行了针对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的远征。在战略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帕提亚(或许还有巴克特里亚)具装骑兵的战场表现,却给安条克三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尽管此前希腊人不乏对阵铁甲骑兵的机会,但安条克三世或许是其中第二位——位是两个世纪前的色诺芬——被铁甲骑兵留下极深印象的指挥官。于是在东征结束后,塞硫西骑兵立即开始具装化的改革。我们仍无法了解改革进行的细节,但可以确定的是,公元前202年开始的第五次叙利亚战争中,塞硫西军队中已有铁甲骑兵的身影。国王直属的两支近卫骑兵较为保守,仅仅在伙伴骑兵的基础上,为骑手增加了环片式的金属护臂,为坐骑附属了铜制的马匹护胸,成为半具装式的重骑兵。其他的“伙伴”式样的骑兵,则改革地相当彻底。其中一部分在公元前200年的帕尼翁会战中已经以铁甲骑兵的面貌出现。到了公元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会战中,塞硫西帝国的马其顿式重骑兵中,除了上述两支近卫单位外,其他已经全部换装成具装化的铁甲骑兵。优质胸甲、环片状的金属护腿、护臂和头盔,以及披甲的战马,使得具装化的伙伴骑兵和他们的一部分帕提亚对手别无二致。安条克三世之后,后续的塞硫西国王对铁甲骑兵的热情有所减退,但安条克四世时期的塞硫西军队中仍保留了大约1500人至2500人的铁甲骑兵,作为拳头力量使用。其他介于具装骑兵和早期伙伴骑兵之间的重骑兵,依旧承担着伙伴骑兵的旧时职责,兼具冲击力、灵活性和耐力。
在马其顿本土,马其顿骑兵逐渐开始运用盾牌,这个变化大致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初期的加拉太入侵之后。圆形的骑兵盾被广泛运用,这种周长超过一米的盾牌,在中央有铜钉或者加强筋,给予了骑手更周全的保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枪的使用,削弱了骑兵的冲击力。这一变化趋势与其东方同行的重型化趋势相呼应,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伙伴骑兵的后辈越来越果断地投入对步兵正面的强行冲击。在腓力五世统治期间有很多类似的记载:“腓力五世和他的近卫骑兵猛烈地冲击对方的步兵。”不过这样的暴虎冯河之勇,鲜有一蹴而就的记录。
在东方的巴克特里亚,希腊移民和伊朗贵族组成的伙伴骑兵部队,或许比塞硫西帝国的骑兵,更早地完成了重型化、具装化的改革。受到更多来自游牧民族的影响,东方的希腊伙伴骑兵,在其重型化的进程中,更多地采用了扎甲。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也出现在巴克特里亚和印度–希腊王国的铸币上,成为伙伴骑兵东方化的一个象征。
(节选自《东征之矛:马其顿伙伴骑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