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24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124809丛书名: 民俗艺术学研究丛书
本书致力于以通俗平实的语言,辅以大量的考查图片资料,从历史、工艺、民俗、艺术、传承等方面对常州梳篦进行考查和梳理,理清其历史,把握其现状,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的开展。
导言
一 梳篦世家延陵地
1.“延陵”与“常州梳篦”
2.“宫梳名篦”的兴衰
3.“木梳街”与“篦箕巷”
4.旧时的梳篦生产
二 常州梳篦的选材与制作工艺
1.材料选择
2.工艺流程
3.特色装饰工艺
三 常州梳篦的民俗内容
1.梳篦传说
2.梳篦歌谣
3.行业祭祖
4.梳篦与婚丧
四 常州梳篦的艺术特色
1.多变的梳篦形态
2.丰富的梳篦装饰
3.梳篦艺术的审美
五 常州梳篦的生存态势
1.梳篦产业的处境
2.梳篦技艺的传承
3.梳篦发展的方向
六 梳篦老店探幽秘
1.真老卜恒顺梳篦店
2.王大昌梳篦店
3.旧时梳篦老店散记
附录
附表1:常州梳篦所获奖项概览
附表2:常州梳篦历史沿革概览
访谈录1:民间文化视野下的常州梳篦——韦中权先生访谈录
访谈录2:常州梳篦产业的现状与未来——金松群先生访谈录
图片出处
参考文献
(2)爱情传说
《梳郎与黄杨》是关于黄杨木梳的一个爱情传说,它的大意是说:从前有一个做木梳的工匠叫梳郎,他善良勤恳,又有一手做木梳的好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但还是光棍一个。有一天,梳郎搭救了一个叫黄杨的姑娘,黄杨姑娘无处安身,便作了梳郎的妻子。后来此事被太守府的恶霸公子胡雷知道了,便把黄杨姑娘抓到太守府要和她成亲,黄杨不从,还咬掉了胡雷的一个耳朵。胡雷恼怒至极,便把黄杨活活打死了。黄杨姑娘死后便化作了一棵黄杨树,并托梦给梳郎,让他把黄杨树砍倒制成黄杨木梳。梳郎遂按黄杨所说,制成了黄杨木梳。梳郎的黄杨木梳具有治疗头痛病的功效,而此时胡雷正好患头痛病,其家仆便到梳郎家抢夺黄杨木梳。怎奈黄杨木梳送到太守府时化作了一团烈火,把整个太守府烧成了灰烬。熊熊烈火中飞出了一只金凤凰,驮着梳郎一直向南天门飞去。
关于“梳郎和黄杨”的这个爱情故事,传达出几种不同的信息。它首先歌颂了梳篦工匠梳郎的勤俭善良,并因此得以与同样美善的黄杨姑娘结为夫妇,过着甜蜜的家庭生活。其次渲染了旧社会的邪恶与黑暗,特别是作为官绅恶霸象征的胡雷之荒淫无耻,内含着下层民众生存境遇的艰难。再次,常州向以黄杨木梳驰名,黄杨姑娘化身黄杨树,并被制成梳子(医头痛病、火烧太守府)的故事情节,为黄杨木梳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或许有梳篦工匠推销黄杨木梳的宣传色彩。总之,这个传说所反映的核心是民间“善恶有报”的理想心理,好人获得新生,坏人得到惩罚。这种理想化的结局其实暗示了旧时梳篦工匠的艰辛与无助,渴望新的生活和奇迹的出现。
(3)地名传说
关于常州梳篦的地名传说是西门外的篦箕巷。《篦箕巷的故事》这个传说大意是讲:乾隆下江南时来到常州,微服和当时常州的博学宏词刘纶来到南大街,听到小孩唱关于花市街和常州篦箕、木梳的山歌,便想要去花市街看看。乾隆要去花市街的消息传到了阳湖县知县的耳朵里,这位官老爷于是大摆阵势,准备隆重迎接以讨好乾隆,结果弄得西门花市街紧张起来。乾隆于是避开了知县,从运河一僻静处登岸。到花市街后,乾隆看到大量的梳篦店和挑着木梳的挑夫正被拦在那里。刘纶便说,他们是南门木梳街上的木梳佬,花市街上的梳篦店只做篦箕。乾隆听后一时高兴便说花市街应该叫篦箕巷,以对应南门的木梳街。阳湖知县虽然没有迎接到乾隆,但却通过便衣捕快得知了乾隆的“金口玉言”,于是便下令把花市街改为篦箕巷。后来,此知县被革职,但篦箕巷的名称却留了下来。这就是篦箕巷名称的由来。
《篦箕巷的故事》以乾隆下江南为背景,讲述了地方知县讨好主子、欺压百姓的丑恶嘴脸,结果得到革职查办的下场。这一传说把老百姓期待明君,希望贪官污吏得到惩罚的心愿理想和篦箕巷的地名由来结合起来,生动有趣而又表达了民众的爱憎情感,具有一定的深意。
(4)其他传说
在常州关于梳篦的传说还有《秦始皇和绿扬》、《宫梳名篦》。
《秦始皇和绿扬》是一个和黄杨木梳有关的人物传说。它的大意是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游江南到了常州,偶遇树王黄杨的女儿绿扬。绿扬受玉皇大帝之命,前来赐黄杨木梳给秦始皇,以表其统一中国有功,也好延年益寿。怎奈秦始皇不知情,竟还想纳绿扬为妃子。绿扬跑进山里不见了踪影。秦始皇便用天帝赐的“定国鞭”把常州周围的大山都赶走了(常州没山的缘由),直至绿扬骑着凤凰出现。此时,绿扬手里的黄杨木梳变成了一张红色的弓,她张弓射箭,吓得秦始皇抱头鼠窜,终一病不起,直至秦王朝灭亡。过去常州唱春艺人的唱词中还有这样的词句:“鸟中之王称凤凰,树中之王是黄杨;黄杨有女名绿扬,气死昏君秦始皇。”
《宫梳名篦》属于物产传说。它的大意是讲乾隆下江南来到常州,遇到天下雨,便到一家梳篦店躲雨。由于乾隆着客商服饰,所以店主以为他是来买梳篦的,便让店中一姑娘端出一盘梳篦供乾隆挑选。梳篦十分精美,乾隆挑了不少,并问姑娘头上插的“凤梳”可有出售,姑娘说除了进贡朝廷外,概不外卖。此时,当地官老爷的恶奴也来买梳篦,怎奈存货不足,恶奴便和店家、乾隆产生冲突。终,恶奴被惩罚。姑娘则允诺赶制凤梳请乾隆一个月后来取。后乾隆准时来取走了精制的凤梳,并分给宫中妃嫔使用。此后,宫中每年都会来常州购置梳篦,“宫梳名篦”便由此得名。
旧时常州梳篦工匠问颇为流行讲民间传说。“师傅收徒弟时必讲梳篦始祖的故事,淡季或工余饭后的即兴讲故事活动虽然漫无边际,但‘三句不离本行’,总要讲一些有关的传说,这是一条师徒的口耳相传的传承路线。”同时,遍布城乡的家庭传承路线使这些传说得以更为广泛的传袭。这些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一虽少不了穿凿附会的成分,但却有其原始朴素的真实性。它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反映历史,诉说着民间艺人的心境、情感、精神和智慧,折射出梳篦这一工艺造物的丰富内涵。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活的口承资料,有利于研究梳篦工艺和民间文化间的内在关系。
P44-4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