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04730
作和 BIM 与项目结合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本书依据信息实践技术的学习规律, 分为 3 篇。 第 1 篇为 BIM 方案设
计概论, 主要介绍 BIM 技术概念、 常用技术工具、 应用现状以及在方案
设计阶段的典型应用案例; 第 2 篇为 Revit 入门基础, 通过技术与案例结
合的方式系统介绍 BIM 典型工具 Revit 的各项常用技术功能; 第 3 篇为小
别墅方案设计实例, 通过这样的综合应用案例, 系统介绍 BIM 方案设计
阶段应用的各个环节和技术要点。
本教材主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建筑类相关专业教
材, 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 科研机构 BIM 技术培训教材, 并可供与 BIM
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前言
第1篇BIM方案设计概论1
第1章建筑信息模型(BIM)1
11BIM技术概念和应用现状1
12BIM常用技术工具3
13Autodesk Revit技术架构8
第2章BIM方案设计应用14
21场地构建、土方平衡和指标分析14
22模型构建和参数化设计22
23设计分析、查错及优化设计27
24模型渲染和方案出图34
第2篇Revit入门基础40
第3章Revit基础40
31基本术语40
32Revit的启动和基本设置42
33Revit界面和栏目功能44
34帮助与信息中心47
35视图控制47
36插入管理51
37常用图元选择和修改54
第4章标高、轴网和参照平面63
41标高63
42轴网66
43参照平面68
第5章柱、梁和结构构件70
51建筑柱与结构柱70
52梁72
第6章墙体和幕墙75
61墙体75
62幕墙81
第7章门窗85
第8章楼板、屋顶和天花89
81楼板89
82屋顶99
83天花板103
84关于屋顶和天花板工具的
特殊应用105
第9章洞口106
91按面绘制洞口106
92竖井洞口107
93墙体洞口108
94垂直洞口108
95老虎窗洞口109
96Revit中其他的洞口制作方式111
第10章扶手、楼梯112
101扶手、楼梯的创建112
102编辑楼梯和栏杆扶手116
第11章场地设计119
111创建地形表面、子面域与建筑
地坪119
112编辑地形表面120
113放置场地构件122
第12章概念体量和参数化设计123
121概念体量形状创建123
122空间定位128
123概念模型转换实体构件134
124有理化表现137
125参数化设计141
第13章基本族148
131族概念和技术架构148
132注释族152
133模型族157
134嵌套族191
第14章设计表现202
141设置项目位置202
142日光设置及阴影的设置204
143创建相机视图205
144添加漫游动画207
第15章文字和尺寸标注210
151文字210
152尺寸标注211
153高程点和坡度215
154符号218
155标记218
第16章Revit三维设计制图原理、
图纸生成和输出220161平面图生成220
162立面图生成226
163剖面图生成229
164三维视图生成230
165布图和出图样式设置234
166打印输出239
第3篇小别墅方案设计实例245
第17章方案设计前期准备245
171任务工作内容和目标设定245
172团队搭建245
173相关前期准备245
第18章绘制标高和轴网247
181创建标高247
182创建轴网251
第19章墙体的绘制和编辑255
191绘制参照线255
192创建新墙体,编辑贴图材质256
193绘制一层平面的外墙260
194绘制一层平面的内墙261
第20章门窗和楼板263
201插入一层门263
202放置一层的窗265
203窗编辑——定义窗台高268
204创建一层楼板268
205创建二层外墙270
206编辑二层外墙272
207创建二层内墙272
208插入和编辑二层的门窗274
209创建二层楼板276
2010绘制三层平面277
2011绘制三层楼板278
2012放置三层门窗278
第21章绘制楼梯和扶手281
211绘制楼梯281
212创建栏杆、扶手284
第22章绘制柱子、坡道、入口286
221添加柱子286
222创建坡道287
223绘制主次入口台阶289
第23章绘制坡屋顶291
231绘制三层坡屋顶291
232绘制顶层坡屋顶292
233绘制三层屋顶围墙293
234使墙体附着到屋顶294
235更换屋顶材质贴图296
第24章场地设计297
241地形表面297
242建筑地坪298
243地形子面域(道路)299
244场地构件300
第25章渲染表现302
参考文献305
信息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变革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复杂的设计和建造难度,迫切需要行业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应对和解决。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体系,已经成为建筑行业技术升级、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国家及各省的BIM标准及相关政策相继推出,明确了BIM技术的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也为该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的龙头专业,随着注册建筑师责任制度的不断推进,其作为建筑项目整体统筹角色的重要性正不断加强;相对地,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相对滞后,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严重不足正影响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基于上述的行业需求现状,编者尝试组织行业专家学者和一线技术人员,围绕BIM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开展主题探索,并总结相关技术应用经验,形成规范化的教学和技术支持文档。
本书在参考了国内外BIM相关教程和技术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行业背景特点,努力形成如下特色:
(1)重视BIM底层技术概念和应用架构的剖析和解读,使读者能举一反三,系统了解该技术的应用全貌。
(2)去粗取精,化繁为简,把庞杂的工具技术梳理成常用和简洁的技术应用读本,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系统把握BIM工程实践的必要工具技术,并具备项目实操能力。
(3)技术案例精心挑选,力图全真反映BIM的实际项目应用过程,并具有一定的技术启发性。
本书的整体内容和编写思路如下:
第1篇:BIM方案设计概论。介绍BIM技术概念、常用技术工具、应用现状以及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典型应用案例。
第2篇:Revit入门基础。通过技术与案例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BIM典型工具Revit的各项常用技术功能。
第3篇:小别墅方案设计实例。通过小别墅方案设计实例,系统介绍BIM方案设计阶段应用的各个环节和技术要点。
通过上述的3篇,能从基础知识、应用理论到技术实践全方位的反映BIM的方案设计应用全貌。
本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BIM技术培训教材,并可供BIM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本书的内容定位为BIM入门教程,其内容主要反映BIM在方案设计阶段学习应用。如需深入了解BIM施工图阶段应用技术,可考虑学习同系列的《BIM技术应用实务——建筑施工图设计》。
本书有幸邀请了行业专家学者和一线资深从业人员参与编写,他们分属高校、科研机构、BIM咨询和设计施工单位,能从不同专业角度表达在建筑设计阶段BIM的应用心得,具体各节的主持编写和统筹分工如下:
第1篇BIM方案设计概论
第1章建筑信息模型(BIM)
11BIM技术概念和应用现状(罗志华、李刚)
12BIM常用技术工具(金永超)
13Autodesk Revit技术架构(过俊)
第2章BIM方案设计应用(罗志华、李刚)
第2篇Revit入门基础
第3章Revit基础(罗志华)
第4章标高、轴网和参照平面(金永超)
第5章柱、梁和结构构件(金永超)
第6章墙体和幕墙(金永超)
第7章门窗(金永超)
第8章楼板、屋顶和天花板(过俊)
第9章洞口(过俊)
第10章扶手、楼梯(过俊)
第11章场地设计(过俊)
第12章概念体量和参数化设计(李刚)
第13章基本族(章溢威)
第14章设计表现(李刚)
第15章文字和尺寸标注(章溢威)
第16章Revit三维设计制图原理、图纸生成和输出(章溢威)
第3篇小别墅方案设计实例(罗志华)
第17章方案设计前期准备
第18章绘制标高和轴网
第19章墙体的绘制和编辑
第20章门窗和楼板
第21章绘制楼梯和扶手
第22章绘制柱子、坡道、入口
第23章绘制坡屋顶
第24章场地设计
第25章渲染表现
本书编写团队的成员系统参与了各节的编写,具体分工如下:黄新方、苏华迪、罗琳、植高维参与了第1篇第1(11小节)、2章,第2篇第3章和第3篇的编写;张纬生和林涛参与了第1篇第1(11小节)、2章,第2篇第12、14章的编写;王艺霖、李硕和王健参与了第1篇第1章(13小节)、第2篇第8~11章的编写;蔡梦娜和刘涛参与了第1篇第1章(12小节),第2篇第4~7章的编写;陈志刚和史耿伟参与了第2篇第13、15和16章的编写。
本书由罗志华、李刚担任主编;过俊、金永超和章溢威担任副主编。全书由罗志华策划和校审统稿,李刚、过俊、金永超和章溢威等专家通力合作,紧密配合。
衷心感谢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原主任李建成先生为本书作序,并对本书细致审阅和提出宝贵建议。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在教材选题和内容编审方面的认真细致工作。感谢香港互联立方有限公司(isBIM)、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华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二分公司、上海悉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比特城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案例素材资料,这些资料使本书的内容更加生动和更具实际可操作性。
正是各方的热心支持和不懈努力,使本书能顺利完稿付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一些引用的图片和技术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未能一一考证作者出处,在此一并致谢。限于编者的学识和能力,加之时间仓促,不足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和提出宝贵建议,联系邮箱:LZH111@126com。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