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658344
李世琦:评价萨、波二人的关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意欲效仿他们的人有许多,但没有一对情侣能够达到他们的高度。作者采用直抒胸臆、体悟传主心理感受、直抵传主心灵深处的方式,让人读来痛快淋漓,大呼快哉。作者对萨波二人作品的熟稔,对二人关系的深刻理解,使作者不仅像其他作者那样理解作为思想家、作家的萨特、波伏瓦,更重要的是更理解作为男人、女人的萨特和波伏瓦。作为男人,萨特“喜欢诱惑女人,就像热爱写作一样”,“就是好色,就是像好书一样好色”,是“一个*危险的男人”;而作为女人的波伏瓦,聪明绝顶,美丽多情,也喜欢聪明和俊朗的男人,是“一个*可怕的女人”。他们的关系,“雾一样的暧昧,冰一样的透明”,“既是融为一体了的灵魂,又是各自放浪着的形骸”,他们的爱情故事和他们的伟大作品一样,丰富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人到老,情未了
遇到了就好,遇到了你真好
碰巧的,恰好的
亲爱的,让我们订个协议吧
既然如此相爱,为何不结婚呢
与心爱者结婚,只差那么一点点
红杏出墙了,一枝和另外一枝
三角恋,四重奏,五颜六色,乱七八糟
雾一样的暧昧,冰一样的透明
喜欢诱惑女人,就像热爱写作一样
就是好色,就是像好书一样好色
真的不嫉妒吗?一点也不吗
爱不爱是一回事,做不做是另外一回事
爱在信里头,情在话语中
一个可怕的女人,一个危险的男人
我背后有你,你背后有我
家他有吗?财产和金钱什么的他要吗
你已经老了,但却很年轻
辩护?算了吧
李世琦:评价萨、波二人的关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意欲效仿他们的人有许多,但没有一对情侣能够达到他们的高度。作者采用直抒胸臆、体悟传主心理感受、直抵传主心灵深处的方式,让人读来痛快淋漓,大呼快哉。作者对萨波二人作品的熟稔,对二人关系的深刻理解,使作者不仅像其他作者那样理解作为思想家、作家的萨特、波伏瓦,更重要的是更理解作为男人、女人的萨特和波伏瓦。作为男人,萨特“喜欢诱惑女人,就像热爱写作一样”,“就是好色,就是像好书一样好色”,是“一个危险的男人”;而作为女人的波伏瓦,聪明绝顶,美丽多情,也喜欢聪明和俊朗的男人,是“一个可怕的女人”。他们的关系,“雾一样的暧昧,冰一样的透明”,“既是融为一体了的灵魂,又是各自放浪着的形骸”,他们的爱情故事和他们的伟大作品一样,丰富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1
写萨特,是桩很有趣的事情。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当然,写萨特这样一个很特别的人物,决不会是一桩很轻松的事情。关于萨特这个人和他的故事,已经有不少人写过了。但他们写的只是他们的萨特,而我所要写的,是我心中的那个萨特。
关于萨特,人们已经说过太多了,其中有些话是很值得深思和回味的——
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中说: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索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深远影响。
法国评论家德尔贝斯说:本世纪没有一个法国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特曾拒绝了它——产生过像萨特这样深刻、持久和广泛的影响。
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说:人们可以在个别问题上与萨特持不同意见,但是他们感到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出色,更全面地代表了欧洲知识分子。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不朽的知识分子……
美国哲学家宾克说: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家当中,他大概是被人们引述得多,而了解得少的人。
在西方,在欧洲,萨特这个存在主义的创始人,这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毫不犹豫或者有意拒绝了它的作家,被人尊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半个世纪的精神导师。
在法国,不仅仅是在法国,萨特这个名字成了一面鲜亮的旗帜,成了一代代青年人的一尊偶像。他代表着自由,象征着真理。当年,由他所举行的报告会往往演变成一场暴动,人们渴望听到他的声音,每次听讲者都挤成一团,秩序混乱不堪,兴奋的听众有人砸椅子,有人拍墙壁,也有大喊大叫,甚至还有人情绪激越地扭打起来,场景犹如当今红歌星的大型演唱会。无数人都在贪婪地读他的小说,看他的戏剧。他的小说和戏剧是思想的汁液,成了标注着人性的文选。人们从他的作品里汲取格言、信念和兴趣,冲破禁忌和习俗,获得了更多的思想,并且把这种思想转化为新的生活方式,以更新的态度面对事物、世界和人。这样的一个萨特,已经不仅是个哲学家和作家,而是成为一种标签了。不,不仅是标签,而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了。
在中国,在当代,在文化界,在热爱自由者的心目中,萨特一样是个十分响亮的名字,人们一样捧读他的著作,一样乐于接受着他的思想,甚至言说着萨特式的话语,想像萨特那样去思想,想像萨特那样去生活。
萨特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一个伟大的作家,这是毋容置疑的。然而,我想说的,我想写的,并不是这些。我想写的,是作为一个男人的萨特——这个男人很特别,这个男人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我想面对的是萨特这个男人的故事,他的情感世界,他的爱情,他和他的情人,他和他的女人的情感故事。再进一步说,我要关注的是,萨特的这些情感故事的内涵及其外延。
在我看来,所有的故事,当然包括萨特的情感故事,其实无所谓简单,或者复杂,那只看你是如何叙述,如何理解,如何阐释了。
我说过,我喜欢萨特的思想和作品,也同样喜欢萨特的故事。现在我已经分不太清楚了,究竟是因为喜欢上了他的思想和作品,才喜欢了他的故事的呢,还是因为喜欢了他的故事,才更加喜欢他的思想和作品的。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作品,而有什么样的思想和作品,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说到萨特,说到萨特一生的情感历程,就不能不提起一个同样了不起的女人:西蒙娜德波伏瓦。
波伏瓦是全法国和全世界杰出的作家。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如是说。
这种评价是不是有夸大的成分,不必细究。事实上,波伏瓦至少是法国有影响的女性之一,至少是一个在法国文学有地位的作家,至少是享有世界盛名的权威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其代表作《第二性》具有一种开创性的意义,被誉为西方妇女的“圣经”,成了当今世界影响巨大的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经典;另外,她还创作了在法国当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数部长篇小说,如《女宾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荣获1954年龚古尔文学奖)等;此外,她的那四部长河式的回忆录(《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的回忆》、《年富力强》、《势所必然》、《清算已毕》),更具不可多得的文化(文学)史料价值。
当然可以这么说:萨特和波伏瓦,是闪耀在二十世纪人类文化思想天空上无比明亮的双星座。
但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个。我要说的,是他们两个人的情感关系,他们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珠联璧合。
萨特,波伏瓦,这两个特别的名字,很多的时候干脆就成了同一个名字。就像萨特多次跟波伏瓦所说的那样:我的生活全都是因为有了您,您永远就是我。任何人都不会像您和我一样密不可分,形同一人。
事实上也是如此。当人们谈起萨特这个男人时候,不可能不提到波伏瓦这个女人,而说到波伏瓦这个女人的时候,就不可能不提起萨特这个男人。这两个人的关系,的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二为一,仿佛鱼儿离不了水,瓜儿离不开秧,萨特不再只是萨特,波伏瓦也不再只是波伏瓦。这两个名字,已是互为象征,互为符号,相互印证了。
自1929年夏天,年轻的萨特与更年轻的波伏瓦相遇,直到1980年春萨特离开这个世界,两个人的名字就始终缠绕在一起,他们相伴至终生,共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然而两个人却一直都没有结婚,一点也不受世俗和传统观念束缚,各自拥有身体上的,情感上的,灵魂上的自由,各自都另有情人,而且不止一两个。他和她,终也没成为夫妻。他们不是夫妻,却胜似夫妻,达到了世上夫妻间难以达到的那种情感和谐的高度,堪称人类情感史上的一则奇迹,至少是世间情爱史上的一种。
说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故事,是二十世纪奇特、美妙的爱情故事之一,丝毫都不过分,即便说萨特和波伏瓦俩人合作创造了一个二十世纪的爱情的神话故事,也不为夸张。
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故事是奇特而微妙的,近乎于神话。然而,这个近乎神话的爱情故事又是多么地复杂,何等地微妙啊。这个爱情故事,犹如一个古老的中国套盒,其中套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叹的环节,衍生出一个个节外生枝,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故事。
我得承认,正是这种复杂而又奇特的神话般的爱情故事,才诱使我一步步去深入探看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