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51657
1. 著名丹麦文学家雅科布森的力作,国内首次译介。
2. 著名翻译家鲁民力作。
3. 一部历史小说,一部探索心灵的小说,一部影响里尔克、托马斯·曼等作家的小说。
4.他是文艺评论家布兰代斯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被认为是体现布兰代斯文学主张的重要成果。
5. 里尔克称他是自己“精神上的旅伴和情感上的现实”。
茅盾称赞他的《玛丽娅·格鲁卜夫人》中神韵的柔媚馥郁以及半透明的色调令人惊叹,堪与荷兰大画家笔下的风景媲美。
6. 雅科布森注重描绘自然风光和色彩的印象派风格,往往是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相结合的,这种写作方法贯穿于他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中。就揭示人的生活隐秘、心灵感受和情绪而言,雅科布森堪称洞察幽微的现实主义者和心理学家。
玛丽娅·格鲁卜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位王室家族妇女怪异的一生,长期以来都是丹麦国内广泛议论的对象。一定意义上讲,《玛丽娅·格鲁卜夫人》实际上是《包法利夫人》的翻版,所不同的是,雅科布森比福楼拜更富于乐观主义精神。他不像福楼拜那样让包法利夫人去自尽,而是让女主人公自己决定命运。作品问世后曾掀起轩然大波,甚至遭到质疑,但这些都无法阻止人们对作品的喜爱。
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丹麦上流社会。玛丽娅·格鲁卜夫人夫人出身名门,长得端庄美丽,有过两次婚姻,但不幸的是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伤感和惶恐中,她步入了中年。当她摒弃尔虞我诈的上流社会隐居起来时,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家里的男仆。于是,她与男仆私奔,开始了别样的人生。在她看来,她体会到以前从未有过的快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译后记
译后记
延斯·彼得·雅科布森(1847—1885)是19 世纪后半期著名的丹麦作家,既是诗人、小说家,也是自然科学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年代正值丹麦文学“突破”因循
守旧的静止状态、走向吸纳新思想、面对现实生活的蓬勃发展时期。当时,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格奥尔格·布兰代斯积极活跃于丹麦文坛,他在哥本哈根大学发表关于欧洲文学现状的著名讲演(后来此系列讲演结集成书,即《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主流》),主张文学应研究现实,“提出问题来讨论”,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丹麦文学家,特别是年轻的文学家产生很大影响。以布兰代斯为首掀起的非常著名的“突破”运动,对于丹麦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布兰代斯的朋友,雅科布森对其有关当代文学的论述非常了解,雅科布森的创作践行了布兰代斯所倡导的文学创作原则,被认为是体现布兰代斯文学主张的重要成果。
雅科布森1847 年出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北部齐斯泰兹城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自幼身体孱弱,性情机敏善感,耽于幻想。他的父亲对于志趣不切实际的儿子深感失望,母亲是教师的女儿,颇富艺术素养,很早就给儿子讲述童话和历史故事,培养他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能力。1863—1867 年间,雅科布森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主修自然科学。19 世纪70 年代初,他开始发表有关植物学、物种和人类起源的研究著作,积极宣传达尔文主义,并把达尔文的著作译成丹麦文,因而也被保守的神学家指责为宣扬无神论。雅科布森的文学活动开始于19 世纪60 年代末,起初写诗,早期的诗歌具有拼凑色彩、表现瞬间印象的印象派特征。70 年代起,他的美学观有所改变,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早期的叙事作品逐渐具有社会色彩和明确
目的。与此同时,他还从事政论的写作,布兰代斯指出,雅科布森作为《文学社团》和《未来》刊物的编者,是站在国内解放运动前列的,当时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然而,作为从事文学创作的自然科学学者,雅科布森却试图通过与大自然的沟通来了解生活的秘密,为社会问题找出答案,思考人生的使命。植物世界激发他对自然界进行细心观察,森林、田野、花草唤起这位诗人的创作冲动,宇宙万物都能给予他进行哲学思考的理由。
雅科布森的诗歌具有非常明显的艺术风格,布兰代斯认为,雅科布森那些体现“植物世界象征意义”的抒情诗,具有“莎士比亚激情的闪光,对自然世界的天真好奇的描绘中包含着安徒生的某些东西”。他的诗歌创作不拘一格,往往将诗歌和散文情节衔接起来,有时也将戏剧的对话、独白引入诗节,力图表达其抒情诗特有的情绪和色彩。雅科布森也是散文写作的名家,在他的叙事体裁的创作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较之抒情诗,他的小说创作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感受。他注重描绘自然风光和色彩的印象派风格,往往是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相结合的,这种写作方法贯穿于他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中。就揭示人的生活隐秘、心灵感受和情绪而言,雅科布森堪称洞察幽微的现实主义者和心理学家。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里,如《莫根斯》《让玫瑰花开》等,占主要地位的是大自然的画面和风景速写,通过极富色彩的描写来抒发对生活的激情,因此,这些小说多数具有诗的特色和感染力。与此同时,生活中的尖锐冲突、人物的复杂性格(见小说《雾中枪声》《贝尔格莫的瘟疫》《两个世界》《芬恩丝夫人》等)也为作家所关注。雅科布森这一时期的作品逐渐抛弃了过去的模糊象征和神秘光晕,他也不满足于曾对他有过指引作用的安徒生的童话世界,而是走进了现实生活的范畴,开始关注人的命运、苦难和向往,尤其是妇女家庭问题,并对宗教的伪善、贪欲者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抨击。
雅科布森在自己短促的一生中写了两部长篇小说《玛丽娅·格鲁卜夫人》和《尼尔斯·伦奈》,这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的成果。
雅科布森于1873 年开始写长篇历史小说《玛丽娅·格鲁卜夫人》时,他已患肺结核病,却怀着创作激情,带病去图书馆收集资料,研究历史文献,写作时断时续,历时三年,小说终于1876 年完成。写作这部小说时,震动丹麦全国的1864 年丹麦- 普鲁士战争结束不久,在国内,重大的社会事件不断发生,要求民主制宪的呼声日渐升高。在这种时代背景
下,作家的创作兴趣转向二百年前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并非偶然,当时专制政体与旧的贵族阶层的斗争十分复杂,要求变革也是那个时期丹麦社会的迫切问题。
玛丽娅·格鲁卜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位王室家族妇女的怪异一生,长期以来都是丹麦国内广泛议论的对象。她先是和腓特烈三世国王的非婚生子——乌尔利克·腓特烈结婚,后来离了婚,被迫嫁给一个自私钻营的小地主。在遭受种种命运波折之后,她终与上层社会的环境和道德决裂,冲破社会的偏见,爱上一个养马的长工,并同他私奔,晚年以渡口摆渡为生。玛丽娅·格鲁卜死后,她的所谓“丑事”长期以来受到世俗的“谴责”,流言诽谤她是生活堕落的坏女人;思想先进的社会精英却坚持民主和人道主义的原则,保护这个“被唾弃”的女子。著名的丹麦作家路德维希·霍尔堡青年时代就对她的经历表示过关切和理解(见《书信集》),丹麦著名小说家斯泰因·布利高在短篇小说《农村堂友日记》(1824)里,汉斯·安徒生在《养禽人格利特》的童话故事里(1870),都怀着同情心描写过她。历史的事实说明,她并非是什么罪恶的坏女人。雅科布森同样对命途多舛的玛丽娅抱有同情心,利用其特有的探索心灵的生花妙笔真实地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思想解放的妇女形象。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