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96807
内容简介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性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死后葬于洛阳伊川二程墓。
《道德文章称双凤:理学名家河南二程》对二程在家乡的影响以及贡献作了中肯的评述,值得人们熟读。
《道德文章称双凤:理学名家河南二程》对二程在家乡的影响以及贡献作了中肯的评述,值得人们熟读。
目 录
黄陂降双凤郡君育俊杰
一、书香世家喜弄璋
二、贤德慈母严教儿
一、书香世家喜弄璋
二、贤德慈母严教儿
濂溪开心扉求道志慨然
一、程垧履新寓虔州
二、濂溪创意说太极
三、孔颜乐处求心泰
四、吟风弄月悟人生
横渠论太虚关洛有异同
一、护灵柩落籍横渠
二、穷气理创立关学
三、仪后学立撤虎椅
四、存异同关洛互补
大儒掌太学学子显峥嵘
一、进太学伊川深造
二、闻高论胡瑗震惊
三、地施教化邦本唯黎元
一、入仕途户县主簿
二、吝黎庶上元新政
三、施教化晋人怀德
朝堂议变法奈何陷党争
一、拗相公执意变法
二、真御史忠心谏言
三、起党争两相倾轧
忧国求外放赤心为生民
一、吝河工澶渊开城
二、堵决口书生治黄
三、知扶沟除弊兴利
嵩阳聚生徒伊皋建书院
一、讲“四书”安身立命
二、建书院高论大德
三、商酒务如坐春风
说书崇政殿罢官国子监
一、讲经筵为君之道
二、罢国师管勾西京
三、再拜师程门立雪
编管西入蜀著述了心愿
一、入另册编管涪州
二、坐禅院潜心易传
三、言四箴儒归道山
参考书目
后记
在线试读
横渠论太虚关洛有异同
一、护灵柩落籍横渠
张迪,祖籍大梁,其父张复,真宗时曾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后赠司空。张迪几年前到京兆府长安城任职,不久朝廷下诏,升任涪州知州。其妻陆氏,南阳人。其子名唤张载,天禧四年(1020)生于长安。
涪州雄踞长江岸崖,为交通要冲,下辖涪陵、乐温、武龙诸县。张迪上任后,兴学劝农,温厚下属,深得黎庶敬爱,市井倒也平静。天圣七年(1029),张载10岁,张迪一人为其课甚感吃力,就为儿子请了“外傅”。张载读书奋发,外傅心中十分高兴,见人就说其“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天圣八年(1030),张迪又得一子,夫妻甚是喜欢,为其起名戬。
张迪一向体弱,加之涪州多雨潮湿,时常气喘,腰腿有时也酸痛乏力。才来的两年,春秋之时还应下属之邀,属意山水,饮酩赋吟。后来感到体力有些不支,除公事之外,诗酒之约多谢以婉言。
景祐元年(1034)六月中旬,张迪从州衙回到家中,夫人见其脸色发黄,嘴唇微颤,就知道其旧病又犯了,在安置其卧床后,立即叫张载去请郎中。
几天后的黄昏时分,张迪把夫人和张载叫到了床前。陆氏把刚才友人送来的一盘鲜荔枝端了过来。张迪把一颗晶莹剔透的荔枝放入口中,合着眼慢慢地咀嚼。馥郁清香之味使他十分惬意。他看了陆氏一眼,说:“看来我是过不了夏天了,这荔枝怕是再也吃不成了!孩子还小,以后你免不了要多受些累。”说着伸出手拉了拉张载和张戬,“载儿,你要助母亲一臂之力,把弟弟带好!”
“你安心静养才是,不要说那些不着边儿的话。”陆氏说。之后又拣了两颗汁多肉厚的荔枝送到了张迪嘴边。
张载说:“爹爹放心吧,弟弟比我聪明,将来会有出息的。”
张迪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张戬的一束头发,嘴角边露出了一丝笑意,示意两人可以出去了。
张迪病逝的牒文很快报到了京城,朝廷鉴于他恪尽职守,赠尚书督官郎中,并指示涪州出资,派人护送灵柩归葬大梁。
一个月后,公署差遣两位公人与张载及其母亲带着弟弟离开了涪州。为了路上安全,灵柩安放捆扎后,又用布篷将大车覆上。张载、张戬及母亲乘坐一车,公人则乘马而行。众人越蜀水,穿巴山,风餐露宿,取道汉中。
从勉县经汉中向北一百里,车辆进入衙岭山,几天后,穿过五百里褒斜谷,来到了眉县。
当车辆东行至横渠村时,先是遇到几个慌乱不堪的百姓迎面而来,他们没有在意。不一会儿,又有一群人拥了过来,人群中夹杂着喊声与哭声。陆氏感到情况不妙,忙叫役夫上前询问。来人说,前面十几里处发生了兵乱,不仅抢夺百姓财产衣物,还放火烧房,抓人打人。一位老者看到他们几人肤白衣楚,还有车辆马匹,忙说道:“客官,快带夫人、公子躲藏一下吧!”
车子拐进了路侧小道,他们在一个叫大镇的小村里落了脚。
不料一住就是半个月。差役几次去打听,当地人都说兵乱难靖,远途可畏,万不可走。
一天,差役对陆氏说:“夫人,关中兵荒马乱已非一天。我们带的银两也开销得差不多了,所剩不多,但也足够你们娘仨用上几个月的。你和公子就在这里暂且住下,我们先回去向州老爷禀报,待兵祸稍息,再来护送你们到大梁。”转眼到了年底,仍不见涪州消息。陆氏看着年纪尚幼的儿子,不禁暗自落泪。
张载也看出了母亲的心事。一天,他对陆氏说:“母亲,涪州那边的事我看是没指望了。咱们三人在这里住了快半年了,村里人也都不错,就在这里住下去吧!”陆氏原以为张载想回大梁,听了这些话,锁着的眉头顿时展开了。
“你说什么?咱们不回大梁了?”陆氏急切地问,“说说你的想法!”
“母亲,父亲在长安为官,我也出生在那里,大梁从来没有回去过,老家也没亲人了,就是回到那里,我们能依靠谁呢?”张载看了一下母亲,接着说,“我看横渠这个地方挺不错,属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气候又好,稷麦谷菽年年丰收。杜甫不也是河南人吗,他就认为这里很好,说‘秦中自古帝王州’!再说,这里离长安又不远,还可以去看看咱过去住过的地方!”
陆氏听了张载的这番话,连连点头。
张载见母亲同意了,很是高兴。
“母亲放心吧,过罢年儿子向村里管事儿的老人请教一下,尽快把父亲的安葬之事办妥。之后,我就到横渠镇上的崇寿院去念书,你就在家教我弟弟识字吧!”
第二年春天,张载在村南山脚下买了一块墓地,清明节时将张迪的灵柩进行了安葬。
从此,张迪成了横渠张家的开基之祖,大镇口迷狐岭墓地也从此成了张家的永久墓地。
……
一、护灵柩落籍横渠
张迪,祖籍大梁,其父张复,真宗时曾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后赠司空。张迪几年前到京兆府长安城任职,不久朝廷下诏,升任涪州知州。其妻陆氏,南阳人。其子名唤张载,天禧四年(1020)生于长安。
涪州雄踞长江岸崖,为交通要冲,下辖涪陵、乐温、武龙诸县。张迪上任后,兴学劝农,温厚下属,深得黎庶敬爱,市井倒也平静。天圣七年(1029),张载10岁,张迪一人为其课甚感吃力,就为儿子请了“外傅”。张载读书奋发,外傅心中十分高兴,见人就说其“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天圣八年(1030),张迪又得一子,夫妻甚是喜欢,为其起名戬。
张迪一向体弱,加之涪州多雨潮湿,时常气喘,腰腿有时也酸痛乏力。才来的两年,春秋之时还应下属之邀,属意山水,饮酩赋吟。后来感到体力有些不支,除公事之外,诗酒之约多谢以婉言。
景祐元年(1034)六月中旬,张迪从州衙回到家中,夫人见其脸色发黄,嘴唇微颤,就知道其旧病又犯了,在安置其卧床后,立即叫张载去请郎中。
几天后的黄昏时分,张迪把夫人和张载叫到了床前。陆氏把刚才友人送来的一盘鲜荔枝端了过来。张迪把一颗晶莹剔透的荔枝放入口中,合着眼慢慢地咀嚼。馥郁清香之味使他十分惬意。他看了陆氏一眼,说:“看来我是过不了夏天了,这荔枝怕是再也吃不成了!孩子还小,以后你免不了要多受些累。”说着伸出手拉了拉张载和张戬,“载儿,你要助母亲一臂之力,把弟弟带好!”
“你安心静养才是,不要说那些不着边儿的话。”陆氏说。之后又拣了两颗汁多肉厚的荔枝送到了张迪嘴边。
张载说:“爹爹放心吧,弟弟比我聪明,将来会有出息的。”
张迪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张戬的一束头发,嘴角边露出了一丝笑意,示意两人可以出去了。
张迪病逝的牒文很快报到了京城,朝廷鉴于他恪尽职守,赠尚书督官郎中,并指示涪州出资,派人护送灵柩归葬大梁。
一个月后,公署差遣两位公人与张载及其母亲带着弟弟离开了涪州。为了路上安全,灵柩安放捆扎后,又用布篷将大车覆上。张载、张戬及母亲乘坐一车,公人则乘马而行。众人越蜀水,穿巴山,风餐露宿,取道汉中。
从勉县经汉中向北一百里,车辆进入衙岭山,几天后,穿过五百里褒斜谷,来到了眉县。
当车辆东行至横渠村时,先是遇到几个慌乱不堪的百姓迎面而来,他们没有在意。不一会儿,又有一群人拥了过来,人群中夹杂着喊声与哭声。陆氏感到情况不妙,忙叫役夫上前询问。来人说,前面十几里处发生了兵乱,不仅抢夺百姓财产衣物,还放火烧房,抓人打人。一位老者看到他们几人肤白衣楚,还有车辆马匹,忙说道:“客官,快带夫人、公子躲藏一下吧!”
车子拐进了路侧小道,他们在一个叫大镇的小村里落了脚。
不料一住就是半个月。差役几次去打听,当地人都说兵乱难靖,远途可畏,万不可走。
一天,差役对陆氏说:“夫人,关中兵荒马乱已非一天。我们带的银两也开销得差不多了,所剩不多,但也足够你们娘仨用上几个月的。你和公子就在这里暂且住下,我们先回去向州老爷禀报,待兵祸稍息,再来护送你们到大梁。”转眼到了年底,仍不见涪州消息。陆氏看着年纪尚幼的儿子,不禁暗自落泪。
张载也看出了母亲的心事。一天,他对陆氏说:“母亲,涪州那边的事我看是没指望了。咱们三人在这里住了快半年了,村里人也都不错,就在这里住下去吧!”陆氏原以为张载想回大梁,听了这些话,锁着的眉头顿时展开了。
“你说什么?咱们不回大梁了?”陆氏急切地问,“说说你的想法!”
“母亲,父亲在长安为官,我也出生在那里,大梁从来没有回去过,老家也没亲人了,就是回到那里,我们能依靠谁呢?”张载看了一下母亲,接着说,“我看横渠这个地方挺不错,属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气候又好,稷麦谷菽年年丰收。杜甫不也是河南人吗,他就认为这里很好,说‘秦中自古帝王州’!再说,这里离长安又不远,还可以去看看咱过去住过的地方!”
陆氏听了张载的这番话,连连点头。
张载见母亲同意了,很是高兴。
“母亲放心吧,过罢年儿子向村里管事儿的老人请教一下,尽快把父亲的安葬之事办妥。之后,我就到横渠镇上的崇寿院去念书,你就在家教我弟弟识字吧!”
第二年春天,张载在村南山脚下买了一块墓地,清明节时将张迪的灵柩进行了安葬。
从此,张迪成了横渠张家的开基之祖,大镇口迷狐岭墓地也从此成了张家的永久墓地。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