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89562
编辑推荐
本书考察了精武体育会自创办初期至抗战爆发前夕的发展情况,从“精武思想”的形成,精武体育会对传统武术的改革,对西方体育项目、管理模式的引进,以及精武体育社会化四个方面,一一展开。论述中尤其注重揭示上海精武体育会在特定历史环境内的特色,以及成功的关键。作者通过大量*手资料的梳理,介绍精武会的具体运作,探掘“精武精神”的内涵,并联系其与近代上海乃至国内外政、商、学、报等各界团体与个人之关系,细致还原了精武体育会在这二十余年间,内部与外部的,复杂而生动的历程。
内容简介
上海精武体育会是我国近代体育史上规模*、延续时间*长的民间体育组织。本书以上海精武体育会为研究对象,从“精武思想”的形成,精武体育会对传统武术的改革,对西方体育项目、管理模式的引进,以及精武体育社会化四个方面,一一展开,考察其在1910年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段时期内,作为近代规模*、延续时间*长的民间体育组织,对上海城市体育甚至近代体育现代化所产生的影响。
目 录
导言
章 精武体育思想的形成
节 近代体育思潮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创建
第三节 精武主义
第二章 改革中国传统体育
节 确立技击术课堂教学制度
第二节 创编中国式“体操”
第三节 编制武舞
第四节 开创精武技击运动会
第三章 引入西方体育项目及管理模式
节 引进西方体育运动项目
第二节 参与现代体育赛事
第三节 兼办文事
第四节 实施民主管理模式
第四章 精武体育的社会化
节 创办国内外精武分会
第二节 推动女子体育社会化
第三节 扩大精武体育宣传范围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章 精武体育思想的形成
霍元甲张园比武后,产生了在上海兴办学堂的想法。自经张园比武之后,霍元甲的名声已经“不胫而走,扬名沪渎”,很多人给霍元甲写信,表示希望能跟随其习武,“沪人如黎惠生、农劲荪、姚蟾伯、蔡少香等时往探视,公哲亦为座上客,时有馈赠,以应旅费,常谈武事。” 1910年4月19-21日《时报》以中国大力士霍元甲名义连登三天广告,大意为:诸君有愿比试者,即以入场券款作彩,除园主二成扣外,余均归胜者,如愿比拳脚更佳,惟须早日挂号,以便在华界禀请租地也。再,来函欲学诸君鉴:来函甚多,不胜遍复,怅甚,等比较后,拟立一学堂,以副诸君雅意,并提倡尚武精神,亦快事也。
第二节 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创建
霍元甲张园比武后,产生了在上海兴办学堂的想法。自经张园比武之后,霍元甲的名声已经“不胫而走,扬名沪渎”,很多人给霍元甲写信,表示希望能跟随其习武,“沪人如黎惠生、农劲荪、姚蟾伯、蔡少香等时往探视,公哲亦为座上客,时有馈赠,以应旅费,常谈武事。” 1910年4月19-21日《时报》以中国大力士霍元甲名义连登三天广告,大意为:诸君有愿比试者,即以入场券款作彩,除园主二成扣外,余均归胜者,如愿比拳脚更佳,惟须早日挂号,以便在华界禀请租地也。再,来函欲学诸君鉴:来函甚多,不胜遍复,怅甚,等比较后,拟立一学堂,以副诸君雅意,并提倡尚武精神,亦快事也。
霍元甲设立学堂的想法与陈其美等爱国人士创建军事学校的设想不谋而合。1909年,陈其美在上海联络革命力量、筹备反清革命之时,成立一个军事学校,作为培训革命干部的训练机关,就是其一直考虑的问题。陈其美在日本留学期间学的是军事,在经营上海的过程中,陈其美认为有准备军事人才的必要。而且,这一时期,军国民思潮蔓延,社会和学界充斥着浓厚“尚武”之风。霍元甲的到来,恰恰适应了陈其美鼓吹军国民、创办军事学校的愿望,于是“乃运动上海各界人士之好尚技术者谋画创办学校”,“预备挑选同志中志向坚定,体格强健者50人,由霍君教授拳术,并及军事学,以6个月毕业;再由毕业的50人到各处组织同性质的学校,每人再担任教授50人。照这样办下去,不到10年,可以练成数十万或百余万体力强健并有军事学识的青年,则对于革命运动或军事改良上必有极大的影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