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9732
从“第六代”的个体经验到消费时代的文化症候
——1990年代以来中国青春电影成长主题的文化透视【徐 铮】
中国电影中的乡村教师形象研究(1978~2015)【王 鹏】
认同与抵抗:超级英雄粉丝文化研究
——以“美国队长”为例【陈 曦】
意义生产:中国当代观念摄影的创作解读【钱子丹】
于正“雷剧”的文化分析【时丽伟】
马尔库塞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韦晓文】
“内在生命”的歌哭
——昌耀后期诗歌的生命体验与表达【万 冲】
陆时雍的唐诗观与晚明诗学【丁 凌】
《诗源辩体》陶诗批评研究【许 可】
《十八家诗钞》与曾国藩诗学研究【刘高宇】
徐复观与李泽厚礼乐观之比较【张学炳】
前 言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经主编过一本叫《社会学工作坊》的书,以“工作坊”名之,意在区别于一般的论文集或刊物,探索一种学术研究的工艺,力求把一个产品(最终结果,在学术活动中就是研究论文)的生产程序、机制、环节、技术等,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呈现出来。这就像带一个人到工厂的制作现场参观一个产品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从材料选择、构思、模型选择到加工等)一样,而不只是到产品陈列室观看产品,更不是直接到商店购买商品。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参观制作过程不仅可以告诉你这是什么,而且还向你解释它是怎么制作或生产出来的。或者说,它不只是给你猎物,甚至不只是给你枪,而且告诉你怎么用枪打到这个猎物。
保罗·杜盖伊和斯图亚特·霍尔写过一本书叫《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该书通过对索尼随身听的个案研究,不仅向读者说明了文化实践和文化习俗如何在我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呈现了进行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和分析方法(所以才起了这样的书名)。显然,对于一个有志于学术研究的研究生而言,与其给他看一篇精彩的论文,不如教他这个论文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正如对于一个有志于狩猎的年轻人而言,与其给他猎物不如给他枪,与其只给他枪则不如同时教他如何用枪打猎。
对于学术研究方法和程序的重视,在西方是有传统的,现在英美国家的大学还非常流行“工作坊”的学术研究模式(特别是在合作研究中):若干个(一般10个以内)对某个共同话题有兴趣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就该话题写出初稿,之后大家互换阅读,接着在一起相互切磋商讨,提出修改意见,再接着是作者修改,然后再切磋,直到最后写成论文发表。
受他们的启发,我先是尝试在我主编的《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0年开始,每年一本)中设立了“文化研究工作坊”的栏目,除每期发表一项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有价值的原创性调研报告和民族志访谈)外,同时请作者尽量细致地“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