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6587
1前言
1引歌
3劳动歌
17情歌
17试探歌
20初识歌
27约会歌
35赞慕歌
38情物歌
41情对歌
47相思歌
52热恋歌
66信誓歌
68送郎歌
76苦情歌
80生活歌
80行业歌
88工人苦
93农民苦
98市民苦
101妇女苦
106家庭关系歌
135娱乐歌
153知识歌
157劝诫歌
164儿歌
164常唱的歌
175动物歌
178年节歌
179游戏歌
184学好歌
185情趣歌
197数字歌
200接口令
204绕口令
207谜语歌
208催眠曲
209风物歌
209节令歌
213地名谣
218人物歌
219气象歌
221风俗歌
234仪式歌
234婚嫁歌
240寿庆歌
240丧葬歌
246建房歌
248拜香歌
252诀术歌
252教训歌
258时政歌
264对口山歌
268历史传说歌
274中篇叙事歌
民谣,又称民歌,是草根的民间文学,是民间口头流传的通俗诗歌或歌谣,能唱能诵,琅琅上口。民谣题材宽广,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活泼,百姓在生活劳动中借以抒发内心情感,歌咏生活趣事,表达爱憎情操,一地的民谣表现出一地的民间习俗风貌,从民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姓的生活情趣和真实心声。
对民谣的大致分类,可以有引歌、劳动歌、生活歌、风物歌、情歌、仪式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对答歌、儿歌等,许多民歌是长期流传下来的,它反映了人们长久以来的生产生活面貌,从上海地区的民谣中,可以考察到长期积累的上海历史文化和民间生活状况的细节真相。
在民谣中,我认为有情趣的是儿歌和情歌两部分。在童年少年时,亲身经历了上海民谣对我的熏陶和培育。
下面记下的那些儿歌都是20世纪50年代我儿时跟着母亲或同学琅琅唱诵过的。儿歌的题材多活,童趣盎然,伴随着我渐渐长大,在学校课余,在上学回家途中,在弄堂里乘风凉和做游戏时,许多童谣常活跃在我们口边,不绝于耳,至今还不会遗忘。
记得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骑在母亲双腿上,跟着母亲咿咿呀呀地唱起那悠悠的童谣,似懂非懂地体会着那含意若明若暗的韵文,感受着母爱的温馨:
“啷啷啷,骑马到松江。松江老虎叫,囡囡心里别别跳。”
……
母亲携着刚会走路的我,一边数着月影,一边又轻轻地念着:
“月亮亮,家家小囡出来白相相。……”
……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请吃糖,请吃糕。少吃滋味多,多吃滋味少。”
就从这些短小平常而又意味隽永的童年顺口溜中,嗷嗷待哺和蹒跚学步的儿童次沐浴着爱的上海民风的熏染。
……
一些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城市童谣,在50年代还在流传。如对婴儿做游戏的:
“鸡鸡斗,共共飞,飞到高山吃白米。”
……
上面这些童谣我在80年代时整理好了,2000年曾发表在“上海热线”网中我女儿钱亦蕉主编的“风华上海”专栏上。这些孩提时代童趣盎然的儿歌伴随着当年的种种游戏——挑绷绷、采东采、办家家、捉猛猛、逃界山、钉橄榄?、捉帖子、打菱角、踢毽子、跳橡皮筋等,将永远驻留在大人们的记忆里,成为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甜蜜的回忆。好的童谣是代代相传的,它时常会被人们记起,因为它是孩童心声的真实流露,是充满着人类情感的产物。
……对民谣的热爱使我养成了喜欢动手收集民间戏曲和民间歌谣的习惯,尤其是对情歌和儿歌的收集。
下面选录的大部分是当年自己收集到的一些情歌。上海地区的情歌非常丰富,语言朴实,感情深挚,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字真情切,没有雕琢之痕,真实地反映了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
……
可以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民谣还常陪伴着我。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民谣离开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应该珍爱和继承我们上海人民这份厚重的非物质遗产和优秀传统。
我觉得我有一种使命感,要把上海民谣的部分精华整理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回顾和发扬上海地区各种深厚的民俗文化。我这本书上汇集的民歌,绝大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和主办的、全国性的民间文学大规模采集活动中,由上海市当年各区县广为收集的民间歌谣。当年各区各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都编写了内部发行的分卷,后来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组织编辑下,汇总选编出版了《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讲唱者和搜集者的人名都是记载着的。本书这次编写的内容主要精选自各个区县内部出版的分卷,也选了《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中一些内容,还选了一些当年参与集成的编辑者王士均先生手抄的、来自原始的轮采集者的手抄资料中的一些精彩民谣。此外,本书还采编入民国时期1933年出版的《江苏歌谣集》等今上海市行政地域内的民谣。考虑到本书是一本通俗书籍,篇幅有限,故只在每首民谣后留下区名或县名,有便于读者了解不同的民歌当年在什么区域中流行。区名和县名乃留用当年划分的区县名称和范围。在20世纪80年代采集的民歌,其唱诵者大多数年龄均为当年60—80岁,所流传唱诵的内容往往是他们年轻或中年时学得的歌谣,因此这些民谣成篇的年代许多是在清末民国年代,唱出了当年遭遇的种种苦辛和生活经历,这些都为我们留下了上海这个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商业社会时代的五花八门的生活场景。晚清民国时期也是上海地区民间歌谣大量诞生和广泛流传繁盛的一百年时期,其中许多民谣如“四季相思” “五更十送” “十只台子” “十双拖鞋” “十把扇子” “手扶栏杆” “对山歌” “哭七七” “五更写字台”等,由大量多元博采的江南民间小调唱出来,被称为“时调”,在上海城里喧闹一时,与“时代曲”、各种戏曲一起,形成了空前繁荣的海派文化高潮。后来民谣走向衰落了。本书发表的正是这一时期流传到八九十年代的题材纷繁的民谣。限于篇幅,大量长篇中篇的民谣如《白杨村山歌》《五姑娘》等未能选入。
……
钱乃荣
2015年10月11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