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410987
自13岁起就开始练习大提琴的伊势英子,作品中总能呈现出人与树还有大提琴之间的美好关系。在水彩画的表现上给人一种色彩斑斓,光影婆娑的质感,全书的节奏把握上,还带有一种交响乐般的流动性。大提琴有音色圆润、纯正、细腻纯美等特点,低音部分淳厚,高音部分明亮。是一种音色很自然,温厚的乐器。读她的书会让你时常能够感觉到动人的琴声在耳边轻轻响起。
在这个故事里,祖孙三代,爷爷种下的树成了森林,父亲又用森林中的树木制作音色上乘的大提琴,儿子用父亲制作的大提琴演奏出悠扬的乐曲,走上了教授大提琴的路。正如伊势英子自己所述:“制作一把大提琴,不是只把树砍下来就可以了,从一棵树到一把琴到一首曲子,要从大自然的生长开始。”正是因为作者有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过程,才让这本绘本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灵魂。从这一点上,这本书完美诠释了人类对艺术与美的传承力量,还包含了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亲情纽带带来的温馨与感动。
故事讲述了祖孙三代与树的不解之缘。祖父是个深谙森林与种树的人,爸爸是个专门制作大、小提琴的琴师,至于小男孩,则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然承袭了两代人的生命精髓,遂走上了音乐之路。他既认识了来自森林的各种声音,也懂得在无言的大树里面,隐藏了诸多音符。*后,他成了一位教授儿童拉大提琴的教师,不但教抱着父亲所做的大提琴的孩童,继续弹奏出温暖的声音,也让这新生的一代,继续传承那首来自祖孙三代、来自森林的壮阔诗篇。
“人与树”的交响诗——伊势英子的绘本
台湾儿童文学工作者 林真美
伊势英子是绘本繁星中的异数。她以深具文学与艺术质地的文、图表现和独特的文图合奏,创造了一首又一首的生命交响诗。自2000年创作《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以来,十几年间,她的创作都围绕着“人与树”这个主题,而其间少不了的元素还包括了:时间、声音、风、气味、光、记忆、四季风景……,以及她所钟爱的绘画和音乐。
2004年出版的《画家》,彷佛是身为画家的作者回到了自己的原点,借由在旅途中的追索,不仅画下、写下属于她个人的风景,也让我们自那有如画家喃喃自语的文字中,以及隐晦在画面中的宫泽贤治和凡高,看到了一幅表现出画家内在风景的画作。而“她”的澄澈与美丽,足以让人在掩卷后低回、赞叹良久。
2007年的《书的手艺人》(也译为《卢利尤伯伯》),作者以巴黎为舞台,刻画用一双神奇的“魔手”为老旧的书籍“治病”的手艺人,和一名醉心于植物的小女孩的邂逅。基于对书的深情,老先生经过了60道繁复的手续,终于让一本几乎被翻烂的书,重获新生。而这本得以继续生生不息的“植物图鉴”,造就了日后的植物研究者——苏菲。
在2009年出版的《像大树一样的人》中,苏菲在植物园的办公室和我们再度照面。不过,这内容主要描述的是人类植物学者和一名闯入植物园的小女孩的忘年之交。这位人类植物学者是伊势英子在巴黎的三十多年好友的化身,至于那位爱画画的小女孩,不就是集作者特质于一身的小孩吗?作品中交织着“人”对老树新苗的情感,以及那沐浴在四季中,人与树、人与人所发展出来的如诗般的凝视。这虽满载了作者的情深,却因其流动、毫不拖泥带水的笔触,让页与页之间,不仅不至于太紧或太浓,还留下了几抹淡淡的余韵。也因此,作者会自己形容,她所呈现的,乃是“时速五十公尺的大世界”呢!
当这一系列的“人与树”来到了2013年的《大提琴与树》时,我们彷佛看到了系列的集大成。这故事说的是祖孙三代,祖父是个深谙森林与种树的人,爸爸是个专门制作大、小提琴的琴师,至于小男孩,则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然承袭了两代人的生命精髓,遂走上了音乐之路。他既识得了来自森林的各种声音,也懂得在无言的大树里面,隐藏了诸多音符。*后,他成了一位教授儿童拉大提琴的教师,不但教抱着父亲所做的大提琴的孩童,继续弹奏出温暖的声音,也让这新生的世代,继续传承那首来自三代、来自森林的壮阔诗篇。
“有人创作乐曲。
有人演奏这些乐曲。
还有人制作演奏这些乐曲的乐器
如同星星在旋转一样,音乐超越时间,
把大家连到了一起”
没错,*后是音乐串起了永恒的生命。来自森林某棵老树的大提琴,里面住着爷爷、爸爸、大提琴家帕布罗的灵魂,以及森林里的鸟叫虫鸣、风声雨声、溪流潺潺声和大雪中探出头来的安静树头……也因此,音乐是风景,风景则来自森林、来自记忆、来自对前人的思念。
伊势英子说,她一直想要完成一本“绘画和音乐结婚”的绘本。13岁开始学大提琴的她,在34岁那一年走访了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 1876~1973)的故乡,并一路画了许多素描。当时的素描本不仅占满了各式各样的“树”,也慢慢的从中渗出了悄静的“声音”。她说,她多想珍惜那些出现在画中的“声音”。也因此,让她所钟爱的绘画与音乐合而为一,便成了她创作“人与树”绘本系列时,*想达到的境界了。
因为对大提琴的一往情深,以及对绘画表现的无尽追求,伊势英子让她的“人与树”来到了登峰造极之地。那里不仅有森林的低语,也有世代的交相呼唤,另外,就是诗(音乐)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