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3556
但是那些感情丰富的诗人们,
却往往能由自然界里的万物,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这便产生了咏物诗。
没有生活中的万物,便不会有咏物诗 ;
而优秀的咏物诗,又给物以美感和生命。
001 山园小梅 宋│林 逋
003 红 梅 宋│苏 轼
005 中书东厅迎春 宋│韩 琦
006 海 棠 宋│刘子翚
008 樱桃花 宋│范成大
009 郡圃杏花 宋│杨万里
011 白桃花次乾斋侍读韵 清│王丹林
013 李花赠张十一署 唐│韩 愈
016 牡 丹 唐│李商隐
019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卢 纶
020 咏 兰 宋│杨万里
022 题杜鹃花 唐│白居易
024 题蔷薇 唐│皮日休
025 红玫瑰 宋│杨万里
027 玉 簪 宋│黄庭坚
029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032 丁香花 宋│洪 遵
034 白芍药 清│塞尔赫
035 酴醾花 宋│卢 襄
038 长春花 宋│徐 积
040 月季花 宋│杨万里
041 榴 花 元│张弘范
042 白 莲 唐│陆龟蒙
043 州宅堂前荷花 宋│范成大
045 茉 莉 宋│江 奎
047 咏鸡冠花 宋│赵 企
048 咏岩桂 宋│朱 熹
050 菊 花 清│黄体元
052 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着花不已 宋│陆 游
053 水仙花 宋│杨万里
055 未展芭蕉 唐│钱 珝
057 咏 柳 唐│贺知章
058 柳 唐│李商隐
059 柳絮咏 唐│薛 涛
060 题小松 唐│李商隐
062 松 唐│李山甫
064 古柏行 唐│杜 甫
068 杏园中枣树 唐│白居易
071 云居寺孤桐 唐│白居易
073 题椰子树 唐│沈佺期
075 江南有丹橘 唐│张九龄
077 枯 树 唐│韩 愈
079 新 竹 唐│刘 兼
081 苇 丛 唐│翁 洮
083 红 叶 唐│吴 融
085 春 草 唐│唐彦谦
086 浮 萍 宋│周知微
088 咏青苔 南朝·梁│沈 约
089 石上藤 唐│岑 参
090 白胡桃 唐│李 白
091 橄 榄 宋│苏 轼
093 荔 枝 唐│徐 寅
095 杨 梅 明│徐 阶
097 石榴歌 唐│皮日休
099 葡 萄 明│冯 琦
101 红瓤瓜 明│瞿 佑
103 冬 瓜 宋│郑清之
104 笼鹰词 唐│柳宗元
106 野 鹤 明│朱之蕃
108 孤 雁 唐│崔 涂
110 白 燕 明│袁 凯
112 白 鸽 唐│徐 寅
114 寒 雀 宋│杨万里
116 鸦 宋│杨万里
117 和乐天鹦鹉 唐│刘禹锡
119 伤韦令孔雀词 唐│王 建
121 听莺曲 唐│韦应物
124 画眉鸟 宋│欧阳修
125 春 鸠 唐│温 宪
127 子 规 唐│杜 甫
129 鹧 鸪 唐│郑 谷
131 啄 木 宋│魏 野
133 野 鹊 宋│欧阳修
134 鹭 鸶 唐│杜 牧
135 翠碧鸟 唐│陆龟蒙
136 鸳 鸯 唐│皮日休
138 鸬 鹚 唐│杜荀鹤
139 鸥 唐│杜 甫
141 花 鸭 唐│杜 甫
143 咏 鹅 唐│骆宾王
144 鸡 唐│崔道融
145 房兵曹胡马 唐│杜 甫
147 高都护骢马行 唐│杜 甫
150 卫节度赤骠马歌 唐│岑 参
153 马 诗 唐│李 贺
155 病 牛 宋│李 纲
156 猿 清│吴伟业
158 洞中蝙蝠 唐│白居易
160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162 寒蜂采菊蕊 唐│耿
164 咏 蝶 宋│林 逋
166 蜘蛛讽 唐│孟 郊
168 咏 萤 唐│李嘉祐
170 杂诗绝句 宋│梅尧臣
171 促 织 宋│杨万里
172 火 蛾 唐│韩 偓
174 蚊 唐│孟 郊
176 六月咏蝇 清│张问陶
177 观 蚁 宋│杨万里
178 游 鱼 唐│来 鹄
179 咏 蟹 宋│陈与义
181 咏香炉 汉│无名氏
183 镜 北朝·北周│庾 信
185 蜡 烛 唐│罗 邺
186 短灯檠歌 唐│韩 愈
188 咏破钱 宋│李 氏
190 纸 窗 宋│郭 震
191 咏 席 南朝·齐│谢 朓
193 题竹帘 宋│连倩女
194 咏宝剑 南朝·梁│吴 均
196 咏马鞭 唐│高 适
198 咏山樽 唐│李 白
200 古钗叹 唐│张 籍
202 雨 伞 元│萨都剌
204 团扇诗 汉│班婕妤
206 乞彩笺歌 唐│韦 庄
209 墨 唐│李 峤
211 咏 笔 南朝·梁│徐 摛
213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唐│李 贺
215 咏 琴 南朝·齐│谢 朓
217 咏琵琶 南朝·齐│王 融
219 咏 筝 南朝·梁│王台卿
221 赋得箜篌 南朝·梁│萧 纲
223 咏 笙 南朝·梁│陆 罩
225 咏 箫 南朝·梁│刘孝仪
227 爆 竹 明│黎 淳
228 纸 鸢 元│谢宗可
230 石灰吟 明│于 谦
231 咏煤炭 明│于 谦
在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物的佳句,但还没有独立成篇的咏物诗,至今早的一首咏物诗,可能是屈原的《桔颂》,自屈原以后,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物诗。咏物,逐渐成为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自唐以后,几乎每一位有成就的诗人都有几首咏物之作。在文学史上,确也有因咏物而得名的诗人,如唐郑谷因写鹧鸪诗,被称为“郑鹧鸪”,宋谢逸因写蝴蝶诗,被称为谢蝴蝶”,明袁凯因写白燕诗,被称作“袁白燕”。
咏物诗的描写对象是“物”,难免要对所咏之物作一定的描绘和刻画,求其逼真,这种刻画是为了曲尽物之体态,达到形似的目的。但好的咏物诗总是不停留于形似,而是力求在形似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写出“物”的神韵。所以古人有“取形不如取神”之言。《直方诗话》有一段记载很有意思:宋人王居卿认为林逋《梅花》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咏杏花与桃花皆可”。苏轼表示了相反的意见:“可则可,但恐李花不敢承当。”苏轼的见解是很高明的,因为林逋的诗句,描绘出梅花孤傲雅洁的神态和风韵,而“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且‘横斜’‘浮动’四字,牢不可移”(方回《瀛奎律髓》)。如果林逋仅仅着眼于梅花的色彩、形状,可能写得更细致、更逼真,却会失去梅花的神韵,如宋代石曼卿这样写梅花 :“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便比林逋的诗逊色多了,难怪苏轼批评他不知“梅格”(梅花的品格和神韵)所在!总之,好的咏物诗要有“不即不离”的特点,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力求神似,在刻画中求神似 ;虽咏物,但不呆滞于物,方有空灵之感,否则必然境界不高、意境不美。
诗人咏物,常常希望能借物表达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或者表明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这便是寄托。在那些优秀的咏物诗里,我们往往可以看到 :诗人们在对具体的“物”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的愿望和感情,读之往往能发人深省,如 :杜甫《古柏行》,在对老柏的描绘中,抒发了“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感慨 ;宋代李纲《病牛》借“病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为百姓温饱、国家安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高尚情操。但是,咏物诗中的寄托,一定要与所咏之物相切合,若是完全脱离开对物的描绘,一味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感情,便会使咏物诗显得太直、太露,做不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好的咏物诗,诗中所咏之物和借物所抒之情,总是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咏物诗的又一个特点。然而,是不是只有有了寄托才是好的咏物诗呢?那也不一定。如唐代贺知章《咏柳》诗构思新巧,用鲜明的色彩和形象的比喻,把春柳描绘得生气勃勃,充满了诗意。张渭《早梅》诗,虽无深意,但写得风趣活泼,描绘出了早梅的形象与神态。这一类诗,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它们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打动读者,能够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审美要求,自然也是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
在我国文学史上,自从咏物诗兴盛起来以后,便没有衰竭,各朝各代都有大量的作品,因此它的数量是相当多的,这本小书仅仅选了一百余篇,充其量,也只能使读者对咏物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当你有暇吟咏这些诗作时,希望它能给你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这便是我的一点心愿。
管士光
柳 1
[唐]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2。
如何肯到清秋日 3,已带斜阳又带蝉4。
注释
1 这首诗描写了柳由春至秋的荣悴变化,抒写了诗人的一种人生感叹,是咏秋柳诗中的优秀之作。
2 逐:随。舞筵:华筵、盛筵。乐游苑:即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是长安士女节日游赏之处,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断肠天:使人陶醉动情的日子。
3 如何肯到:表示不情愿。
4 “已带”句:范成大诗“乱蝉高柳满斜阳”,正是由这一句化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