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3501
自从有了人类,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自从有了战争,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战争文学。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是乡愁。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控诉。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闺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豪情。
战争和人生、爱情一样,
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类,就从没有停止过战争 ;自从有了战争,就不可避免地会
产生战争文学。战争和人生、爱情一样,是文学创作的永恒
主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从军诗一直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
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这篇慷慨激昂的诗歌,曾鼓舞不少人在国难当头、
外敌入侵之时毅然告别父母妻儿,远离家乡,奔赴沙场,报
效国家。这种力量的产生,是源于作品中洋溢的强烈的爱国
激情,可以说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是从军诗的特色。在
我国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许多描写战争
的诗篇,像《国风·周南·兔罝》中的“纠纠武夫,公侯干城”,
就把英勇的将士喻为国家的盾牌和城堡,坚不可摧 ;特别值
得提出的是《秦风·无衣》,用朴实的笔墨表现从军战士们荣
辱与共、同赴国难的豪情壮志,这是较早的一曲爱国主义战歌。
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九歌·国殇》中次用细腻
的诗笔描绘出两军交战的激烈场面,并用“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的诗句来追悼、礼赞为国战死的将士。这
些都表明,从军诗从它一产生就确立了爱国主义的基调。秦
汉以降,从军诗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这一主旨。
建安时代的曹植在其《白马篇》中高歌“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唐代张说《破阵乐》中有“誓欲成名报国,羞
将开口论勋”的诗句 ;清末徐锡麟的《出塞》诗中表现的是
诗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激情。这些诗
篇无一不荡漾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当然,我们必须说明的
是,古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中不免掺杂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 ;
从军诗所歌颂的战争也有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之别,但这是历
史的局限,我们需要用历史的、宏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
而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其实,古代一些优秀的
现实主义诗人,已经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对这些问题较正
确的认识,像具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他的从军诗既有主
张抗击外敌的诗篇,也有反对穷兵黩武的非战之作,它们的
分野就建立在诗人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理解的基础上。
强烈的时代性,是从军诗的又一特点。刘勰在《文心雕
龙·时序》篇中说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学是社会生
活的反映,这一点由于从军诗特定的题材而表现得尤为突出。
纵观整个诗歌史,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凡是战争频仍的
时代,尤其是每个王朝的开始和结束,从军诗就非常繁荣,
而当国家安宁、久无战事的时候,从军诗就相对减少。有唐
一代,是从军诗繁荣的时期,产生了著名的边塞诗派,无
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把从军诗推向高峰。这种情况的产
生固然由于诗歌本身在唐代已发展到极盛阶段,更主要的原
因是有唐一代三百年中不间断的战争。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具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胸怀吞并
四海、一统寰宇的雄心,加之外敌入侵,更激发了昂扬的斗
志,因此同突厥、吐谷浑、高昌、高丽、吐蕃、契丹等民族
多次发生战争。边境战争频繁,促成整个社会对战争的关注,
引起人们对战争生活的向往,唐代许多诗人都把投笔从戎、
立功边塞当作自己博取功名富贵的途径。由于他们投身边塞,
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边塞诗。与
此相对比的是北宋王朝,在它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也曾产生了
许多大诗人,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等,但他们并没有
写出从军诗来,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相对和平
的时期。到了南宋,兵临城下,国难当头,诗人们自然又以
从军诗抒写自己的志向,产生了像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
和诗歌作品。
从军诗表现的主题思想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有表达诗人
投笔从戎、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从军行》);有歌颂前线将士不辞辛苦、以身
报国的豪情壮志,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
骨香”(《少年行》);有描写士兵紧张激烈的行军和战斗生活的,
如王昌龄的“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军行》);
有刻画边塞风光的,如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
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有陈述久戍边关的士卒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如李益的“不
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有
反映上层将帅的骄奢生活的,如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也有对统治者连年用兵表示
不满的,如杜甫的“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
这些丰富的思想内容也是用多彩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的,豪
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雄奇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哀婉如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深沉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总之,
内容和形式二者有机的统一,构成了从军诗美的画廊,为我
们提供了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
这个选本是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的,选录原则比较宽
泛,力求在名人名篇的基础上,照顾到各个时代不同风格和
体裁的作品,尤其侧重选择那些简洁、精练,便于欣赏和背
诵的作品。注释尽力简明,并带有鉴赏性。由于学识有限,
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刘国辉
[ 先秦·楚 ]
屈 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 2,车错毂兮短兵接 3。
旌蔽日兮敌若云 4,矢交坠兮士争先 5。
凌余阵兮躐余行 6,左骖殪兮右刃伤 7。
霾两轮兮絷四马 8,援玉枹兮击鸣鼓 9。
天时怼兮威灵怒 10,严杀尽兮弃原野 11。
出不入兮往不反 12,平原忽兮路超远 13。
带长剑兮挟秦弓 14,首虽离兮心不惩 15。
诚既勇兮又以武 16,终刚强兮不可凌 17。
身既死兮神以灵 18,魂魄毅兮为鬼雄 19 !
——
注释
——
1 此诗选自《九歌》。“九歌”本为远古乐章的名称,据《山
海经》等书所记,是传说中启从天上偷下来的。楚国民间保
存了这一音乐形式,并配以各种歌词,用以祭祀诸神。屈原
放逐时,有感于歌词的鄙俚,借此曲意重新创作歌词,产生
了这种体制独特的诗歌形式。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言:“上
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国殇》是祭
祀阵亡将士魂灵的挽歌。全诗虽从敌胜我败的战争场面着笔,
却无丝毫悲哀之情,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对战士
们虽死犹雄的礼赞,对人民同仇敌忾的歌颂,以及诗中呈现
的刚健质朴的风格都富有一种强悍深沉的力量,感人至深。
古代未成年或出门在外而死称殇(shāng),“国殇”特指为
国捐躯的将士。
2 吴戈:吴国所产之戈。当时吴地制造的戈为锋利,后代
言兵器精良,常以吴戈称之。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中的“啊”“呀”等。被:音、义同“披”。犀甲:犀牛皮
制成的甲。犀牛皮很坚韧,古人用以做甲,刀、枪不易刺透。
3 错:交错。毂(gǔ):车轮上横贯车轴的圆木。这里代指
车轮。短兵:戈、矛、刀、剑等兵器。这里的短是指和弓箭
等长射程的兵器相对而言。此句写敌我双方战车轮子互相交
错,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已经开始。
4 旌: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此处指战旗。蔽日、若
云:极力形容旗之多、敌之众。
5 矢交坠:言敌我双方流矢交加,纷纷落地。以上四句描写
战斗开始时的激烈情景。
6 凌(líng):侵犯。阵:战斗队列。躐(liè):践踏。行(háng):
队伍的行列。
7 骖(cān):驾车的四匹马中两旁的马叫骖。殪(yì):倒毙。
右:指右侧的骖马。刃伤:被刀砍伤。
8 霾(mái):与“埋”通用。此指车轮陷入泥土之中。絷(zhí):
用绳子系住。絷四马,言四只马的缰绳系在一起,有死有伤,
互相绊住,不能前进。
9 援:手持,拿着。枹(fú):鼓槌。玉抱,嵌玉为装饰的鼓槌。
鸣鼓:响鼓。
10 天时:天象。怼(duì):怨。威灵:指代神灵。
11 严:壮烈。杀尽:指战士们全部牺牲。弃原野:指死难
战士的尸首抛在原野上。以上六句,前四句写激烈的战斗过程;
后二句写战后的战场上尸横遍野,残酷的战争使得天怨神怒、
惨不忍睹。
12 反:同“返”。出不入、往不反,文意互见。写战士们
义无反顾,一去不复返。从这句起诗意一转,由战争场面的
描绘进入对战士的沉痛悼念,其中洋溢着对死难战士为国捐
躯精神的歌颂。
13 忽:渺茫不定,若有若无。指旷野中的萧索、荒凉。超远:
遥远。
14 挟:夹在腋下。秦弓:秦地出产的弓。秦地产坚硬的木材,
用来做弓,射程较远,古与“吴戈”同样被借指精良的兵器。
15 首虽离:指身首分离。惩:受创。这句说头可断,但志
不可屈,精神永在。
16 诚:确实。勇:指精神勇敢;武:指力量强大,此处对
举成文。
17 终:终。凌:欺侮。不可凌,指志不可夺。正所谓“三
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之义。
18 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
19 毅:威武不屈。鬼雄:鬼中的英雄。结句是全诗激昂壮
烈之气的集中体现,因其为挽歌,故不但表现其生前的壮烈,
而且写出死后的英勇,真正全面刻画出英雄的形象,把全诗
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宋李清照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句,即取义于此。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阵法二
地载阵赞
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
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于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