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196370
–>
由于物理比较难学,在新高考改革中选考物理的学生有所减少。这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忧,因为物理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出版的《物理文化与物理教学》一书(薛永红、王洪鹏著)意在探讨将更多的文化因素引入物理教学,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物理的理解。书名中的“物理教学”是广义的,包括物理课程和狭义的物理教学(参见该书第五章第二节)。
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下面的导读从该书*后的第八章、第七章开始。第八章是“物理学家和物理学的故事”,即使对物理不感兴趣的读者也会感兴趣。如介绍物理学家的就业,讲到爱因斯坦毕业即失业,日本*位获诺贝尔奖的汤川秀树毕业时恰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只能“零工资就业”,以无薪助教的身份在研究室从事研究。找工作屡屡碰壁的爱因斯坦甚至打算沿街拉小提琴卖艺度日,*终在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的父亲帮助下获得伯尔尼专利局审查员的职位,为此他一生多次说:“这是格罗斯曼为一个朋友所做的*伟大的一件事。”可见伟大人物也是人。除了在书后附有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录,第八章还包括自1991年开始颁发的历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录。
第七章是“好书导读”,向读者介绍了7本物理文化方面的书:《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细推物理——戴念祖科学史文集》《天潢真人朱载堉》《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与物理观》《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远方来的播火者——20世纪上半叶世界著名科学家入华记》《量子迷宫:历史•理论•诠释•哲学》。其中的天潢真人朱载堉是明代科学家和艺术家,他是朱元璋九世孙,其父为郑恭王,但他让出官爵,隐居郊野,与二三农夫种桑、牧猪为生。他首创的十二平均律后来成为国际通行的标准音调,1997年11月1日*主席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到中国对人类文化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其中就有朱载堉。
该书绪论简单介绍了对物理课程进行文化研究的背景、方法和意义。*章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述,特别提到了欧盟2008年启动的HIPST (History and Philosophy in Science Teaching,科学教学中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计划,以及该计划的核心理论——Igal Galili教授等人的学科文化理论。为了立足理工科本身融通科学与人文,匈牙利布达佩斯理工学院为学生开发了一门选修课——《物理文化史》,作为必修课《物理学基础》的补充。在这门课程的13个项目中,基于“平行性”的文化观念,介绍了每个项目的文化背景、有关物理学家的人生故事以及同时代的其他物理学家和艺术家。
第二章是关于“物理文化”的研究,包括其概念界定、结构、特点、功能、课程价值。介绍了库恩、拉卡托斯、法伊尔阿本德的科学哲学理论,基于Igal Galili的学科文化理论,认为物理文化由“内核—躯体—外缘”三部分组成。
第三章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我国1948~2003年颁布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检视,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因素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如“文革”期间在一些地方编写的物理教材中,“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成为物理课程内容的主线。
第四章讲文化性物理课程的价值。
第五章是文化性物理课程的建构,主要基于物理文化三个组成部分“内核—躯体—外缘”中的“外缘”,因为外缘部分主要是物理学的历史、哲学,传统课程缺乏人文性的原因就在于将外缘知识排除在课程之外。
第六章介绍了文化性物理课程的3种教学设计思路:“准历史”法的教学设计思路,“物理文化结构”的教学设计思路,“平行性”的教学设计思路,并给出了案例。
这本书是写给中学物理教师看的,也可供对物理学感兴趣的中学生、大学生阅读。书中的教学设计设想,如*物理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言,“要马上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完全实现可能性不大,但为物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维度”。相信这本书能为我国物理教学的改革提供某些启示。
–>
本书以文化为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尤其是对物理课程中文化品性缺失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此为基础,结合欧盟HIPST(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学)研究计划及“学科文化”理论,对“物理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释了以“物理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物理课程的建构及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在培养和融合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本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立足于课程实践;
2.引用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
3.提炼总结了诸多典型案例;
4.包含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构及案例设计方案。
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性、文献性和指导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