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03424
读懂中国式饮食健康。
对的饮食改变一生,健康全家。
·晨起一杯凉白开其实是个饮食误区。
·春季增辛减酸,夏季减苦增辛,秋季减辛增酸,冬季增苦减咸。
·冠心病是瘀血在前,缺血在后,活血化瘀是关键。
·饮食要寒不冰齿,热不灼唇,饥饱得当,五味调和。
本书是一本介绍饮食养生的图书。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熟悉的食物,不熟悉的性用;随着时令来吃饭;辨对体质巧除“亚健康”;不同疾病的饮食调理。你可以在本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养生食谱,也可以根据书中提供的各种实际案例来个“对号入座”,更可以在收获养生知识的同时享受趣谈传说带给我们的片刻放松。作者细致入微地向你解答各种疑问,告诉你饮食与养生的大道大法,指导你如何辨体质、识五味、分属性,通过饮食调养远离疾病困扰,让你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
节 辛味是把双刃剑
古人怎样看待辛味
发散、温通的辛味
认识生活中的辛味食物
话说饮酒
第二节 欲罢不能的“酸”
“酸”的来源
酸味的作用—开胃消食,收敛止痛
酸味过反伤胃
生活中常食的酸味食物
第三节 吃“苦”的妙用
良药为何多“苦口”
清心泻火、消暑坚阴的苦味
常用的苦味药食
防止苦味过用—嗜茶、药物过用
第四节 过食咸味损寿命
补肾、软坚、活血的咸味
常见的咸味药食
过食咸味伤身体
哪些人尤须忌咸
第五节 百味之王—甘味
难以拒绝的甜味
补虚、止痛、解毒的甘味
常用的甘味药食
甘味太过必致病
口中有甜味是怎么回事
第六节 观颜色,辨药性
色有五脏之分,色不同、性有别
与众不同的“黄”
观色辨寒凉—黄赤为热,白为寒
第二章 不可不知的饮食宜与忌
节 半饱健康
哪些病症与饮食过量有关
饱食的联想—神经性贪食
少吃申后饭
哪些人更应“半饱”
少食的误区—禁食之害
第二节 嗜冷之伤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阳气损伤,疾病丛生
易损阳气的寒凉之品
晨起一杯凉白开的误区
食饮温度—寒不冰齿,热不灼唇
第三节 吃肉的学问
性温、味甘、入脾的牛肉
温热、补气壮阳的羊肉
性寒、味咸、入肾的猪肉
辛温、滋补的鸡肉
性热味酸、温肝益阳的狗肉
清肝滋阴的鸭鹅
巧辨肉类食品的寒热性
第三章 随着时令来吃饭
节 春季的饮食
春季的生化特性—生阳、肝气主令
春季的饮食调养—宜温热、增辛减酸
春季养生食谱推荐
春季常见病及饮食调养
第二节 夏季的饮食
夏季的生化特性—阳盛、心气主令
夏季的饮食调养—减苦增辛、清淡为主
夏季养生食谱推荐
夏季常见病及饮食调养
第三节 秋季的饮食
秋季的生化特性—阳收、肺气当值
秋季的饮食调养—减辛增酸、凉润滋阴
秋季常见病及饮食调养
第四节 冬季的饮食
冬季的生化特性—阳闭、肾气主令
冬季的饮食调养—增苦减咸、温热补阳
冬季常见病及饮食调养
第四章 辨对体质巧除亚健康
节 阳虚质
认识“阴阳”
阳虚了,身体会出现哪些变化
阳虚体质常见病症
身体的阳气是怎样丢失的
便捷的养阳方法
第二节 阴虚质
阴虚了,身体会出现哪些变化
阴虚体质易患哪些病症
人体的阴液是怎样被耗伤的
便捷的养阴方法
第三节 痰湿质
认识中医“痰湿”的概念
怎样知道自己痰湿堆积了
痰湿体质常见病症
痰湿质是怎么形成的
痰湿质的饮食调理
第四节 气郁质
气郁是心情的郁闷
气郁体质常见病症
气郁质的成因
气郁质的便捷调理法
第五节 湿热质
湿热体质巧判定
湿热体质常见病症
湿热之气从何而来
湿热质的便捷调理法
第六节 瘀血质
寻找瘀滞的蛛丝马迹
瘀血体质常见病症
瘀血质的形成原因
瘀血质的药食调理
第七节 气虚质
气虚了,会有哪些表现
气虚体质常见病症
气虚质形成的原因
气虚质的药食调理
第八节 过敏质
哪些物质容易引起过敏
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的部位
过敏质的调理方法
第九节 的健康态—平和质
什么是真正的健康态
如何成为平和质
第五章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疾病的饮食调理
节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
我们为何反复感冒
辩证感冒巧施治
感冒后的饮食调养
感冒的处理误区
慢性支气管炎慢支致病因素
慢支患者的饮食调养
第二节 肿瘤
易诱发肿瘤的饮食因素
具有抗癌作用的食物
肿瘤患者常见的饮食误区
肿瘤患者推荐饮食
第三节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饮食调养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饮食误区
痛风
痛风的成因及表现
痛风患者的饮食宜忌
第四节 高脂血症及相关疾病
高脂血症
何谓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饮食原则
高血压
过食肥甘、咸味、辛热易致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调养
冠心病
冠心病的饮食调养
脂肪肝
脂肪肝的饮食调养
第五节 失 眠
导致失眠的原因
吃好才能睡好
失眠患者的常见认识误区
第六节 生殖系统疾病
痛经
痛经的形成原因
痛经的饮食调养
闭经
闭经的形成原因
闭经的饮食调养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更年期综合征的饮食调养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男性更年期的饮食调养
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曰“食色,性也”,郦食其云“民以食为天”,民间俗语则谓“人是铁,饭是钢”。这些名言或谚语,均强调了饮食是生命需求,是生命的根本保障。但医学上则有“病从口入”之语,认为饮食也是导致我们人体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那么,同一种饮食,既是我们生命的基本保障,又可能成为我们健康的杀手,其中的界限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的食物充足了、饮食精细了,我们的疾病却越来越多了?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文表达的是关于疾病发生的观念:这种疾病观同样也适合于对饮食导致疾病的认识,即当饮食在某方面存在太过时,它就会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因此,《黄帝内经》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养生的方法—饮食有节。这其中包括饥饱的节制、寒温的适宜与五味的调和。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用舌可以品尝出的味道,《黄帝内经》认为五味各有偏入的五脏: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为使脏气的长养均衡,饮食应五味调和,每种味道的食物都要适度地摄入一些才行。如果偏嗜某一种味道的食物,就会导致脏气的平衡被破坏,产生疾病。
虽然大家都知道饮食应该五味调和,做到营养均衡。但在实际生活中,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现一样,也都有自己喜爱的口味。喜欢吃的多吃,不喜欢吃的少吃,是很多人共通的生活习惯。但是宋代养生家陈直说:因为人有自己的饮食偏好,所以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终导致疾病的是你所喜欢的那种食物。不同的饮食偏好到底会不会给我们人体造成疾病呢?
本书将向你系列介绍饮食与健康、疾病、养生的话题,帮你了解饮食在何种情况下会引起疾病,我们怎样吃饭才能从吃得好变为吃得健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释义
春季三个月,是天地之气推陈出新的季节,天地万物均于此时发生。我们要顺应这个季节的自然之气的变化,要晚睡早起,在庭院中大步行走,头发要披散,衣着要宽缓,保持情志舒畅。要放生不要杀生,要给予不要索取,要赏赐不要惩罚。这是顺应春季的变化,也是养生之道。
春季的生化特性—生阳、肝气主令
阳气主“生”的季节
到了春季,随着太阳与地球相对位置的变短,白天开始延长,日照时间开始变长,气温逐步升高,并且随着这种气温和日照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开始活跃起来,不仅植物开始发芽吐绿,动物也蠢蠢欲动,昆虫、青蛙、刺猬等从冬眠中慢慢苏醒。因此,《说文解字》有“春,蠢也,动也”之说。在自然万象出现以上活跃征象的同时,人类的生命也伴随自然界阳气的上升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处于生长期的孩子,在春季生长速度加快;人体的气血开始向头面部、四肢等聚集,人的面色开始红润;女性在冬季变重的痛经此时有所缓解;等等。我们说四季万物的生化特性是生、长、收、藏,实际这也是对阳气不同状态的一种描述。春天气温上升、日照增加,就是阳气的“生”,有了春季的阳气之生,才有夏、秋、冬季的长、收、藏的变化,也就有了生命活动的生长、发育、成熟与结果,因此,春季阳生顺利,是一年自然界中生命活动健康的保证。我们人体也是如此,人体小天地,宇宙大自然,要保证人体生命在四季的健康,就要顺应春季阳气这种“生”的特性,养生就要围绕促进人体阳气的“生”来进行。
肝气主令的时段
《黄帝内经》认为,我们人体的五脏与四季存在着一种通应关系,即五脏分别有各自所主的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五脏在其各自主令的季节,会表现出功能属性强、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伤害的特点。这就像是学校安排值日生,值日生在其值日的日期,不但会把个人的性格、能力充分地呈现出来,而且因其负担整体的工作较多,气血耗损,因而也易患病。春季是肝气主令的季节,因此,春季易受影响的是肝的功能。肝色主青,味为酸,在人体之中通过主持气机的疏泄而影响情绪,调节血液,开窍于目。
春季的饮食调养—宜温热、增辛减酸
养阳为上,宜性温热
《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语,说出春天的主要养生原则是把人体的阳气养好。实际上,对我们人体来说,十之七八的疾病都与阳气不足、寒邪内盛有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说我们人体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如果阳气失常,我们就会得病甚至死亡,因此,养护好我们人体的阳气,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黄帝内经》又告诉我们,养阳气的时令在春季,春天把阳气养足了,才能保证这一年阳气均不虚衰,保证身体在四季中的健康。
养阳气的方法,饮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葱、姜、牛羊肉等,所以火锅并非冬季的专利膳食,春季也可以吃。而对那些有明显阳虚阴寒体质的人来说,可以服用小剂的四逆汤、桃花酒等,这样等到了秋冬季节,身体会感到很舒服。
对于儿童来说,春天是身体长高的主要时节,《黄帝内经》认为阳主生,因此,在春季对于生长期的孩子,饮食尤其要注意阳热食物的补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各种肉类,包括鸡肉、牛肉、羊肉等均为辛温之品,故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以满足其身体需求:一则顺利长高,二则不至于出现各种营养不足的虚弱病症。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