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67163丛书名: 牛津通识读本
编辑推荐
本书颠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一般印象:丝路上的贸易物品并非只有丝绸,还包括多种货物;更关键的是,它并非只关乎货物贸易,还涉及思想的传播。丝绸之路并非一条或几条线状的道路,而是一个网络,纵横交错。丝绸之路并非已逝的历史,它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消亡,而且延伸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一词让人想到的画面往往是,商人牵着驼队去东方巴扎交换异国物件,朝圣者走过万里之遥以践行信仰。作者在本书中探究的是这些表面意象背后的真实,描述了丝绸、香料以及行者的传说,解释了欧亚大陆中部历史的驱动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促进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互动。作者表明,生物、技术和文化交流对旧世界影响深远,一如全球化之于今日世界;而丝绸之路现象其实持续至今,在大众文化中如此,在当代商业、政治和外交领域亦如是。
目 录
致谢 第一章 环境与帝国 第二章 丝路萤光闪烁的时代 第三章 丝路上的生物学 第四章 丝路上的技术 第五章 丝路上的艺术 第六章 丝路将通往何方? 索引 英文原文
前 言
序言荣新江在我所阅读过的以“丝绸之路”为名的著作中,米华健(James A. Millward)教授的这本《丝绸之路》,既不是篇幅最长的,也不是出版时间最新的,但却是我阅读时最感到愉快的一种。本书英文原名The Silk Roa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2013年出版,是列入牛津大学出版社一套雅俗共赏的小丛书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简称VSI)中的一本;译林出版社已经汉译过丛书中的多种,称此系列为“牛津通识读本”。因此,米华健的这本《丝绸之路》,也是按照丛书的总体要求,撰写的一本极为简明的丝绸之路导论性质的书。作者分析了从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时最初的概念,到百年来学者们的不同理解,在综合前人论说的基础上,总结出他本人对“丝绸之路”的定义,即“‘丝绸之路’一词所指的不仅仅是中国和罗马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丝绸贸易。它是指通过贸易、外交、征战、迁徙和朝圣加强了非洲—欧亚大陆融合的各种物品和思想的交流,有时是有意为之,有时则是意外收获,在时间上始自新石器时期,一直延续到现代”。如何驾驭这样一个纵贯远古到当今、横贯地中海到华夏大地的话题,对于所有作者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但作者的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优点或者说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小而精,从宏观的视野,非常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各个方面。第一章主要讲环境,与目前西方史学界的主流思潮相适应,强调中央欧亚大陆上游牧民族的重要性。第二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不同时段里丝绸之路的历史。第六章以“丝路将通往何方?”为题,强调了16 世纪以后丝绸之路并没有断绝,并概述了古代丝绸之路向现代的转型。作者的文笔高度概括,而且对于相关的文化传播、游牧农耕等理论也了然于胸;这显然是基于多年来在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中央欧亚历史的经验和积累,所以才能娓娓道来,提纲挈领,给读者一个能够轻松阅读的“极简介绍”。但丝绸之路的话题,从人类起源和最初的迁徙,到全球化时代的“大合流”,各种各样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其中。作者对此作了非常有眼光的选择。在第三到五章中,他提取丝绸之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方面,以某个具体的事项,来加以深入细致地阐述,包括人类的迁徙,瘟疫的传播,马匹的驯化,葡萄酒生产与东传,生物物种的移植,食物、纸张、医学、战车、火药的东西传播,以及文学内容体裁的借用,乐器和绘画、雕刻、建筑、织物、陶瓷等视觉艺术的交互影响。这些是讲述丝绸之路时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中既有和平交往的结果,也有征服战争的推动。总体而言,对货物、思想、艺术和人群本身的交换与流动的描述,使读者认识了丝绸之路如何在遥远的聚居地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推动了不同地域的人类得到的繁荣和发展。米华健教授的学术专长是清代新疆史,是美国所谓“新清史”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嘉峪关外:1759—1864 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欧亚十字路口:新疆历史》(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London, Hurst & Company,2007),蜚声学林。这方面的专长,也体现在这本小书中。他以坚实的数据,阐明在18—19世纪清朝把江南大量的丝绸运到中亚以换取马匹,而同时代的俄罗斯则用马匹交换来自印度的棉纺织品;茶叶、大黄、陶瓷、白银和丝绸在清帝国边境上自由流动,充分证明1500年以来丝绸之路并没有终止。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上面,国内外史学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一向持有丝绸之路对东西南北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的态度,读了米华健此书,颇有海外遇知音的感觉。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文笔优美,而且时时带出一些美国人的幽默,让人读起来十分轻松愉快。作者还不时把古代的事件、名物与我们身边的事情和所接触的物品联系起来,让读者易于理解。这正符合“牛津通识读本”丛书的品味,也是一本非常具有学术含量的通识读物,雅俗共赏,相得益彰。忆1992 年秋天,米华健和我都受已故杨镰教授之邀,参加在乌鲁木齐举行的“西域考察与探险”学术研讨会,然后下南疆,从阿克苏团场,顺和田河南下,经过四天露营,抵达丝路南道重镇和田。由于专业不同,又不在一辆车上,所以交谈并不多。但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他的《丝绸之路》这本书,更是我近年来在丝路上考察时携带的参考书。今译林出版社邀请我为本书中译本作序,欣然应允,这也算是一种丝绸之路的缘分吧。2016 年12 月20 日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媒体评论
本书通过生物、技术、商业和文化的透镜,为一般读者打开了世界历史的一扇窗。对于所有渴望求知、思想开明的世界公民来说,这都是一本必读之书。——古典音乐家、丝绸之路合奏团创立者 马友友作者不时把古代的事件、名物与我们身边的事情和所接触的物品联系起来,让读者易于理解。这正符合“牛津通识读本”丛书的品味,也是一本非常具有学术含量的通识读物,雅俗共赏,相得益彰。——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荣新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