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89198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唐克扬、孙思远、赵敏、史考特•史兰尼、蒋奇谷、罗松倾情推荐!
2.附赠超值手绘地图,一图在手,全球畅游!
3.建筑旅行爱好者的佳旅行便携读本,地道的当地建筑介绍,让您的旅行不虚此行。
4.《世界建筑漫游指南》丛书推荐,一本小书开启你的世界建筑之旅
《世界建筑风格漫游 从经典庙宇到现代摩天楼》
《美国十城记:从传统到癫狂》
《瑞士:多元文化建筑》
《意大利:古罗马的传承 从神庙到现代住宅》
《德国:意志百筑》
《西班牙:从高迪以来的现代传统》
内容简介
行走美国,你想体验不一样的城市吗?
行走美国,你想发现建筑背后的故事吗?
行走美国,你想感受当地文化与特色吗?
行走美国,你想欣赏城市不同建筑中蕴含的美吗?
行走美国,你想发现建筑背后的故事吗?
行走美国,你想感受当地文化与特色吗?
行走美国,你想欣赏城市不同建筑中蕴含的美吗?
旅居美国的名校毕业生们将带你领略他们学习和生活过的城市。
一人一城,不同的城市,不一样的旅行方式,不一样的故事。
去一个城市旅行,换个尺度看世界,换个视角品味建筑之美。
目 录
目录
推荐序
行者导语
01 规划之城:华盛顿
政治与城建的博弈游戏
02 癫狂之城:纽约
去真实的地方,记录建筑中的生活
03 现代之城:芝加哥
如风如诗的现代建筑之旅
04 智慧之城:波士顿
在有文化的城市遇见思想的雕塑
05 涂鸦之城:费城
街头涂鸦中的建筑与艺术氛围
06 爱乐之城:洛杉矶
影·途
07 山海之城:旧金山
多样城市的重构集成
08 绵雨之城:西雅图
人性化的城市漫步
09 自由之城:休斯敦
在自由与混乱中寻找美
10 高山之城: 丹佛
自然野性的高山城市
后记
推荐序
行者导语
01 规划之城:华盛顿
政治与城建的博弈游戏
02 癫狂之城:纽约
去真实的地方,记录建筑中的生活
03 现代之城:芝加哥
如风如诗的现代建筑之旅
04 智慧之城:波士顿
在有文化的城市遇见思想的雕塑
05 涂鸦之城:费城
街头涂鸦中的建筑与艺术氛围
06 爱乐之城:洛杉矶
影·途
07 山海之城:旧金山
多样城市的重构集成
08 绵雨之城:西雅图
人性化的城市漫步
09 自由之城:休斯敦
在自由与混乱中寻找美
10 高山之城: 丹佛
自然野性的高山城市
后记
前 言
行者导语来美国之前,我一直有种误解,认为美国与欧洲同是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相似,特别是美国的早期移民大都来自欧洲。到美国之后,我的站是东海岸弗吉尼亚州的夏洛斯维尔市,景色秀美、气候宜人,是三位美国开国总统的故乡。彼时又有种错误的印象,认为美国各地的文化相近,尽管景色会有所不同。毕竟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现代史是它的主体,加之全球化带来各地区城市、建筑,甚至生活方式在表面上的趋同,很容易让人忽略其地域文化上的多样与差异。
在美旅居十余年后,开始渐渐体会到美国及其文化的特点。和有长远历史的欧洲相比,美国非常务实,毕竟早期来这里的移民大多是来讨生活的。在这样一片“蛮荒之地”上短期内建立起一个与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宗主国相抗衡的国家,不务实怎么行。也因此,崇尚自由精神的美国人认为个人能够对自己的成功有所掌控,相信个人自由应该不受政府的影响,并且对宗教有更多的认同和依赖。随着20世纪美国崛起,成为新的科技与文化中心,这些价值观推动着许多影响全世界生活方式甚至思考方式的创新,其中包括城市与建筑。理解它们的原创性是为什么美国值得一游的原因。
此外,美国也并非像表面上那样趋同。随着行走的地方越多,越能分辨出各地的差异,也越能理解美国城市与建筑背后的文化多样性。《波特兰新闻先驱报》的记者科林·伍达德在《不同的“美国”:关于11个相互竞争的北美区域文化的历史》一书中,根据北美各地历史文化渊源和区域差异将其划分为11个文化带。这些文化带如同画布上流淌的不同颜料,在彼此融合的同时,也保持着主体独特的文化色彩。可以说,任何不同的文化带之间的差异都等同于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差异。这些不同的文化带所呈现出的城市与建筑的多元化是在美旅行的独特体验。
每次旅行都是一次反观自身的良机。不仅因为生活在别处,更因为只有到一个与习以为常的生活不同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回头思考自己生活中不同的可能性。当我们通过旅行逐渐了解陌生文化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熟悉的自身文化做对照。这是一个积极反思的过程,一个让思维更加开放的过程,一个慢慢发现那个隐藏在某处的不为自知的自我的过程。
就像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的,“每次抵达一个新城市,旅人都会再度发现一段自己不知道的过去:你不复存在的故我或者你已经失去主权的东西,这变异的感觉埋伏在无主的异地守候你”。
那么对于准备来美国旅行的读者来说,这本《美国十城记:从传统到癫狂》与其他众多介绍美国的书籍有何不同呢?《美国十城记:从传统到癫狂》顾名思义,每章讲述一座城市。每章的作者都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学习和工作过。他们都曾是这里的旅人,经历过“再度发现一段自己不知道的过去”。并在旅居多年后,深入理解了那种“变异的感觉”,或理性或感性,为读者提供介于外来者与本地人之间的独特视角。
城市和建筑是时间的形状、文化的容器。只有理解了文化内涵,才能在旅行时更好地阅读实体环境中的提示,置身于更丰富的语境。因此本书在城市选取上,力图覆盖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挑选了极具代表性的美国东西两岸及中部的十座大城市,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的美国文化图景。让我们从美国文化的发源地东海岸说起,看看每座城市所处文化带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反映在城市实体环境中。
东海岸是新移民们早期成功落脚的地方。从波士顿、纽约、费城到华盛顿连成了著名的“东北走廊”。然而这四座城市却分属四个不同的地域文化带。北端的“智慧之城:波士顿”是清教徒创建的扬基国(Ya nkeedom)文化带的代表。从一开始清教徒们就把重点放在教育、对本地政治的控制,以及对社区利益的追求上。难怪 1630年成为定居点的波士顿在六年之后就创办了美国所大学哈佛大学,时至今日拥有三十多所高等学府。波士顿的老城呈现有机生长的形状,道路曲折多变。不过你只要跟着地上的一条细细红线——约4公里长的“自由之路”,就能轻松穿越波士顿老城的时空,途经多个美国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同处在扬基国文化带上、中西部的另一座代表城市、1780年才开始成为定居点的“现代之城:芝加哥 ”就显得颇为年轻。 1871年的大火险些毁掉整个城市。在废墟上芝加哥以更自由的姿态涅槃重生,作为摩天大楼的发祥地向上崛起,创造出了更纯粹的秩序和本土精神,也孕育了著名的芝加哥建筑学派。和同样高楼林立、杂乱喧嚣的纽约相比,芝加哥是一个井井有条、不温不火的城市。在高楼林立中绕城穿梭的高架城铁虽然老旧,依然充满着未来的意象。
东北走廊的第二重要节点无疑是“癫狂之城:纽约”。纽约市作为新荷兰(NewNetherland)文化带的发源地,自成一体。1624年开埠的纽约是新大陆的全球贸易核心。它对多样性有着极高的冗余度,对自由有着无所畏惧的追求。只有这里的居民会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的影响下在20世纪中期与被奉为经典的城市规划模式相对抗,只有这里的居民能在20世纪80、90年代自发组织起“高线之友”,与市政府和开发商抗衡,从而造就了独一无二、由废弃的铁路改造的高线公
在美旅居十余年后,开始渐渐体会到美国及其文化的特点。和有长远历史的欧洲相比,美国非常务实,毕竟早期来这里的移民大多是来讨生活的。在这样一片“蛮荒之地”上短期内建立起一个与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宗主国相抗衡的国家,不务实怎么行。也因此,崇尚自由精神的美国人认为个人能够对自己的成功有所掌控,相信个人自由应该不受政府的影响,并且对宗教有更多的认同和依赖。随着20世纪美国崛起,成为新的科技与文化中心,这些价值观推动着许多影响全世界生活方式甚至思考方式的创新,其中包括城市与建筑。理解它们的原创性是为什么美国值得一游的原因。
此外,美国也并非像表面上那样趋同。随着行走的地方越多,越能分辨出各地的差异,也越能理解美国城市与建筑背后的文化多样性。《波特兰新闻先驱报》的记者科林·伍达德在《不同的“美国”:关于11个相互竞争的北美区域文化的历史》一书中,根据北美各地历史文化渊源和区域差异将其划分为11个文化带。这些文化带如同画布上流淌的不同颜料,在彼此融合的同时,也保持着主体独特的文化色彩。可以说,任何不同的文化带之间的差异都等同于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差异。这些不同的文化带所呈现出的城市与建筑的多元化是在美旅行的独特体验。
每次旅行都是一次反观自身的良机。不仅因为生活在别处,更因为只有到一个与习以为常的生活不同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回头思考自己生活中不同的可能性。当我们通过旅行逐渐了解陌生文化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熟悉的自身文化做对照。这是一个积极反思的过程,一个让思维更加开放的过程,一个慢慢发现那个隐藏在某处的不为自知的自我的过程。
就像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的,“每次抵达一个新城市,旅人都会再度发现一段自己不知道的过去:你不复存在的故我或者你已经失去主权的东西,这变异的感觉埋伏在无主的异地守候你”。
那么对于准备来美国旅行的读者来说,这本《美国十城记:从传统到癫狂》与其他众多介绍美国的书籍有何不同呢?《美国十城记:从传统到癫狂》顾名思义,每章讲述一座城市。每章的作者都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学习和工作过。他们都曾是这里的旅人,经历过“再度发现一段自己不知道的过去”。并在旅居多年后,深入理解了那种“变异的感觉”,或理性或感性,为读者提供介于外来者与本地人之间的独特视角。
城市和建筑是时间的形状、文化的容器。只有理解了文化内涵,才能在旅行时更好地阅读实体环境中的提示,置身于更丰富的语境。因此本书在城市选取上,力图覆盖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挑选了极具代表性的美国东西两岸及中部的十座大城市,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的美国文化图景。让我们从美国文化的发源地东海岸说起,看看每座城市所处文化带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反映在城市实体环境中。
东海岸是新移民们早期成功落脚的地方。从波士顿、纽约、费城到华盛顿连成了著名的“东北走廊”。然而这四座城市却分属四个不同的地域文化带。北端的“智慧之城:波士顿”是清教徒创建的扬基国(Ya nkeedom)文化带的代表。从一开始清教徒们就把重点放在教育、对本地政治的控制,以及对社区利益的追求上。难怪 1630年成为定居点的波士顿在六年之后就创办了美国所大学哈佛大学,时至今日拥有三十多所高等学府。波士顿的老城呈现有机生长的形状,道路曲折多变。不过你只要跟着地上的一条细细红线——约4公里长的“自由之路”,就能轻松穿越波士顿老城的时空,途经多个美国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同处在扬基国文化带上、中西部的另一座代表城市、1780年才开始成为定居点的“现代之城:芝加哥 ”就显得颇为年轻。 1871年的大火险些毁掉整个城市。在废墟上芝加哥以更自由的姿态涅槃重生,作为摩天大楼的发祥地向上崛起,创造出了更纯粹的秩序和本土精神,也孕育了著名的芝加哥建筑学派。和同样高楼林立、杂乱喧嚣的纽约相比,芝加哥是一个井井有条、不温不火的城市。在高楼林立中绕城穿梭的高架城铁虽然老旧,依然充满着未来的意象。
东北走廊的第二重要节点无疑是“癫狂之城:纽约”。纽约市作为新荷兰(NewNetherland)文化带的发源地,自成一体。1624年开埠的纽约是新大陆的全球贸易核心。它对多样性有着极高的冗余度,对自由有着无所畏惧的追求。只有这里的居民会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的影响下在20世纪中期与被奉为经典的城市规划模式相对抗,只有这里的居民能在20世纪80、90年代自发组织起“高线之友”,与市政府和开发商抗衡,从而造就了独一无二、由废弃的铁路改造的高线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