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05553
本书所记录和讨论的2013—2018,是上海市快速城市化之后的缓冲期。建筑师群体上既有本土建筑师也有国外建筑师,空间上从郊区新城到历史城区。作者长期留心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并有效地组织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有批判性的观点呈现。本书在纷繁的时空线索为我们梳理出了一个此时此地的上海。“实用主义:栖居魔都”关注曾经被大量忽视的居住建筑,在“背景建筑”中讨论了这座城市现代主义的缘起、碰撞和发展,以及对当下城市景观的“瞬间”塑造。“集群实践:青浦嘉定的尾声”关注一批本土建筑师的涌现和成长,并借此讨论在全球文明体系中,作者对于“中国性”和“地域性”新的洞察和思考。“全球互动:摩天楼&SOHO”关注在上海发生的中西方非对称交流,以及在某种“拿来式”学习中发展起来的当下的建筑行业。“流的空间:开发大虹桥”是全书理论部分的高潮,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当下建筑学的共同困境及大都市的“流动”本质,探讨了对“流的空间”的研究指向建筑学未来的可能途径。
流行语汇中,上海被称为“魔都”。在经历了近代冒险家乐园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大城市两个阶段的洗礼之后,当代上海显示了出独具魅力的异质混合的国际大都市风采。本书聚焦于在中国快速城市化之后的缓冲期内建成的上海优秀建筑作品,尝试在青浦嘉定实践的尾声、大虹桥商务区的快速开发、上海中心的破土而出、外企和国有大院的角逐、新技术的应用、老上海的复兴等建筑群像中,寻找到“当代”和“上海”的坐标,既对过去高歌猛进式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思考,也从这种思考中获取了洞察未来的灵感。
前言
回顾世界大都市的崛起历程,十八十九世纪是巴黎伦敦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纽约的世纪,而上海的迅速发展被视为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的标杆。在当今的流行语中,人们喜欢调侃着称上海为“魔都”。“魔都”一词来自于摩登都市的缩写,上海近代的“魔性”来自于近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这样的气质反映在上海近代“局部有序、整体无序”、多中心多系统混合叠加的城市结构上。可以说,早期“魔都”的魅力正是来自于无秩序、无定形、无规矩,各方势力的盘踞,也为这座城市的异质混合埋下了伏笔。
顶着“魔都”的称号一晃已过百年,上海虽然早已不是芥川龙之介陛下的那个“无秩序无统一之事”和“混沌的莫名奇妙之处”并存的冒险家乐园,但以刘翔和姚明为形象代言的上海速度和高度正为上海创造着新的传奇。有趣的是,与近代史上的无秩序相对应的,经历了社会主义工业大城市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转型的上海,俨然成为国内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城市,并以秩序和规矩而闻名。“魔都”的魔性缓缓褪去,吴地文化的精致逐渐成为显像,与国际化的文化交融,这似乎让我们想起纽约城市蜕变的轨迹。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30年,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史上一个新的奇迹,作为中国门户的上海也不例外地实现了急速城市扩张, 2014年上海建设用地面积就已经达到3100平方公里。快速城市化30年是中国对于西方建筑理论和城市思想“嚼碎”与“吞咽”的30年
,我愿意把中国城市视作高吸附力的海绵,将人类文明史上城市的不同形态和特质吸收入自身的肌体,创造了一种中西方城市模式的异质混合体。(参见拙文“Towards a Chimerican Urbanism”)随着高速度高密度的城市建设迅速进入拐点,上海似乎不再拥有那么多可以肆意抒写的空白空间,转型成为必然的选择。201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中明确提出“建设用地零增长”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未来上海的建设用地总量将锁死在3200平方公里,而城市更新将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新议题。从大拆大建到城市有机更新,甚至小尺度的“微更新”,上海正迅速转换着发展的思路。
本书所记录和讨论的2013—2018,是上海市快速城市化之后的个缓冲期,对这一时期上海优秀建筑作品的讨论,既是对过去高歌猛进的回顾和思考,也尝试从中获取洞察未来的灵感。本书的理论部分结构精巧,文笔流畅,从“实用主义:栖居魔都”,到“集群实践:青浦嘉定的尾声”
“全球互动:摩天楼&SOHO”,再到“流的空间:开发大虹桥”,章节之间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呼应,让人在阅读中思考良多。书中收录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新作,既有上海中心、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龙美术馆等大型地标作品,也有华鑫展示中心、池社、上海大戏院改造等小体量、高完成度的建筑作品。
贯穿本书的主线即上海从现代到当代的历程,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建筑师群体上既有本土建筑师也有国外建筑师,空间上从郊区新城到历史城区。作者长期留心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并有效地组织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有批判性的观点呈现。本书在纷繁的时空线索为我们梳理出了一个此时此地的上海。“实用主义:栖居魔都”关注曾经被大量忽视的居住建筑,在“背景建筑”中讨论了这座城市现代主义的缘起、碰撞和发展,以及对当下城市景观的“瞬间”塑造。“集群实践:青浦嘉定的尾声”关注一批本土建筑师的涌现和成长,并借此讨论在全球文明体系中,作者对于“中国性”和“地域性”新的洞察和思考。“全球互动:摩天楼&SOHO”关注在上海发生的中西方非对称交流,以及在某种“拿来式”学习中发展起来的当下的建筑行业。“流的空间:开发大虹桥”是全书理论部分的高潮,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当下建筑学的共同困境及大都市的“流动”本质,探讨了对“流的空间”的研究指向建筑学未来的可能途径。
李翔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