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89007
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1987年出土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村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屈指可数的传世汝官瓷中的精品,其完整性和工艺造像堪称*一,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以汝瓷为代表的瓷器的变革,不仅是技术的变革,还将中国文化与审美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本书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新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对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做了深入解读。
一、品鉴
二、寻找汝窑窑址与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出土
三、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汝窑瓷器的胎、釉与装饰
四、宝丰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的发掘
五、宝丰清凉寺汝窑瓷器烧造时间及宝丰清凉寺汝窑的性质
六、宝丰清凉寺汝窑出现的基础及其与汝州张公巷窑和杭州老虎洞窑之间的关系
七、传世汝窑瓷器及汝窑的后仿
总 序
凡博物馆皆有自己引以为豪的藏品中的精华,如罗浮宫之《蒙娜丽莎》、荷兰国家历史博物馆之《夜巡》、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司母戊鼎、故宫博物院之《清明上河图》等等,许多博物馆将此类藏品称为“镇馆之宝”,重要的博物馆“镇馆之宝”常常有若干件,当然有些甚至堪为“镇国之宝”。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近代以来中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多在此地,中国考古史便是从这里起步,百年来发现的遗迹遗物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文化的研究,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河南博物院是中原的文物典藏展示机构,河南出土的重要文物理所当然地保存在这里。
2007年12月,时值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甄选活动尘埃落定。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反复论证,从河南博物院藏品中推选出九件能代表中原历史文化的典藏品,作为“镇院之宝”。所谓镇院之宝,无疑是收藏中的佼佼者。首先是典型性,能代表文物所处历史阶段的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其二是重要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其三是震撼性,文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艺术性让人震撼;其四是性,目前没有相同文物,或该文物是同类中好的。
在我们遴选的过程中,发现能入此类标准的河南博物院藏品何止九件,后为了坚持“九为大数不满”的初衷,经过反复讨论甄别,兼顾时代的普遍性,选取了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和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为九大镇院之宝。
贾湖骨笛不啻为音乐的奇迹,其重要性还在于促使我们重新评估裴李岗人的思维高度、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表现力。贾湖骨笛在中原出现虽是孤例,但并非偶然。中原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在会通南北、连接东西上占得先机。贾湖遗址以稻作农业为主,是当时产稻的北区域,但是其文化面貌却是裴李岗文化系统,其遗址中出现了猪与狗的驯养,这一遗址无疑是同时代文化中为先进的。离贾湖不远的许昌灵井,距今?8?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专业的制骨遗存,贾湖出现高质量的骨笛也就不足为奇。
九大镇院之宝中,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占据五件,这与中原在这一中国文化轴心时代中主导作用的建立不无关系。
相传禹铸九鼎,三代奉为传国之征。鼎作为炊煮的食器,演变为王权的象征,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民本意识,而中原既是鼎的发源地,更是鼎文化代表性的地区。虽然二里头发现了迄今早的铜鼎,但是其体量和造型还不能与国之重器勾连。郑州商城杜岭街出土的窖藏铜鼎,通高87厘米,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具有王权的威势,是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较大的铜鼎之一,也是早的能象征国家的铜鼎。据此证明了郑州商城的王都性质。
商代后期以安阳殷墟为国之核心。这里发现的重要的墓葬当属妇好墓。出土的468件青铜器中,鸮尊是代表性的铜器之一,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早的鸟形铜尊。其鸮形的巧妙构思和周身繁缛的龙、蛇等各种动物纹饰,不仅体现了妇好主持祭祀、带兵征伐的特殊身份,其艺术性也堪称经典。
中国广泛使用铁器要到西汉,然而在此之前有一个从出现到推广的发展过程。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虢季墓中出土的玉柄铁剑,经鉴定剑身为块炼钢锻打而成,这一发现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8?世纪。
技术的先进是文明核心地位确立的重要条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前提,莲鹤方壶无疑是先秦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器物,是技术、艺术与社会变革的集大成者。这件郑国人铸造的器物汇合了南北风韵、新旧特征,是春秋时期郑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的真实写照,更是百家争鸣、社会变革的艺术表达。
在中国冶铸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器物还有云纹铜禁。这件器物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其墓主为楚国令尹子庚。铜禁通体由多层透空的云纹构成,十二条怪兽攀附四周,其精密的铸造工艺为我们提供了失蜡法铸造的早标本。
五件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各具代表,各领风骚,构成了中国青铜时代历史文化叙事链条的重要节点。
汉以降,中国历史文化转入了新天地。凝重神秘的青铜时代被人本思想和崇尚现实的享乐主义所代替,狰狞的鬼神世界,代以奇异的神仙来世。崇儒的同时,并行着道教的升仙意识。特别是在汉代的墓葬中充满了对来世享乐的憧憬,对来世仙界的描绘。出土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砀山柿园西汉梁王墓的四神云气图壁画,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四种神禽异兽和灵芝、花朵、云气纹及穿璧纹等,充满了升仙气息。这件壁画尺寸宏大,为汉代壁画中所罕见,它是我国现存时代早、规格等级、保存完整的墓室壁画。
儒、佛、道在中国社会并行了一千多年,唐代以后三教逐渐合流。武则天一生充满了智慧,也充满了矛盾。在她的身上包含了多重宗教的信仰,她营造了龙门卢舍那佛窟,在偃师立了“升仙太子碑”。但是由于其墓葬还未发掘,与其有关的可移动遗物一直未能发现。1982年在登封嵩山峻极峰发现的武则天金简成为女皇的直接可持有的宗教用物。这件物品是武则天祭拜嵩山的物证,也是武则天道教思想的体现,更是迄今发现的的皇帝投龙金简,其历史与宗教文化价值无可代替。
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造物总是恰如其分地附带上当时的文化与习俗烙印,而这种文化烙印尤其强烈的,莫过于宋代的瓷器。宋代对瓷器釉色的追求来源于宋人理学风气的弥漫。“雨过天青云破处”是对汝瓷独特的审美追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世的汝官瓷屈指可数,弥足珍贵,20世纪80年代在宝丰清凉寺发现的窑址,被认定为汝官窑遗址,但是遗址内出土皆为瓷片,在其附近窖藏发现的少量汝瓷,成为考古出土的仅见的汝官瓷。其中的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完整性和工艺造像堪为,重要价值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以汝瓷为代表的瓷器的变革,不仅是技术的变革,还将中国文化与审美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展览是历史文化信息的有机整合与展现,九大镇院之宝由于文物保护原因和其他原因有时不能同时完整陈列于展厅。即便是在展厅陈列,由于陈列本身的局限,也不能将全部或更多的信息在展厅中提供给大家。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九大镇院之宝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编写了这套丛书。对每件藏品的解读基于学术界研究成果,撰写方面力求科学严谨求真。我们希望通过本套丛书引导
公众对藏品有更细致的观察了解,实现藏品信息与公众的分享与对话。但是由于研究阶段性的局限,由于研究深度的局限,由于研究资料的不全面等因素,我们的解读还有许多未尽之处,我们会继续不停地研究下去,将更多的研究成果及时提供给公众。也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对文物、对九大镇院之宝的研究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九大镇院之宝是古人智慧与思想的凝结,是文化制高点的物质的表征,每件文物都有独特的重要价值。这九件文物只是代表,而非全部,如果你来到河南博物院,将会看到更多的典藏瑰宝,比如彩陶双连壶、王孙诰编钟、金缕玉衣、汉代三进陶院落、杨国忠银铤等等,但在甄选镇院之宝时我们不得不割爱。我们希望大家在关注九大镇院之宝的同时,关注九件文物背后连带的关于中华文明、关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延续发展的历史,关注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关注九件文物代表的更多的河南博物院的精美典藏,中原大地上的数不尽的丰富遗存。
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
2017年3月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器物以造型精美、釉质莹润及传世品稀少而为历代收藏家、研究家所关注。从相关研究资料来看,过去的许多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汝瓷的釉色和烧造工艺即底部“芝麻钉”等方面,对胎及胎釉结合方面很少涉及。随着宝丰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的发现,研究标本的增多,以及科学技术在传世汝窑瓷器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对汝窑瓷器的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化,汝窑瓷器胎和釉之间的神秘关系也揭开了面纱。
首先,关于汝窑瓷器的胎质和呈色。在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发现以前,人们只能根据传世汝窑瓷器的局部观察其胎色,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提及汝窑瓷器胎色时认为“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类乎羊肝”,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也认为“其未上釉者,称为铜骨。因其土掺有金属,故呈淡红色,颇似羊肝”。普遍的观点是:汝窑胎质的特点是胎骨较薄,胎质细腻坚致,色多灰而带黄,俗称“香灰色”。随着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大量汝窑残器标本的出现,专家们经过仔细观察和比较研究后发现,汝窑瓷器残器的断面因长期与地下泥土接触,经过土蚀后所呈色调多接近土黄、淡灰和灰中泛白色。为进一步了解汝窑瓷器的胎体本色,专家们把一些不同呈色的瓷片打碎, 新断面的色调绝大多数为浅灰或灰白色,极个别的呈深灰色,这应是汝窑瓷器真正的胎体本色。另外据观察和测试,瓷器胎色的变化还与其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低的瓷片标本新断面的胎色就较为浅淡一些,烧成温度高则新断面的胎色就相对深一些。为了解宝丰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汝窑瓷器与同时期的民用青瓷之间的关系,专家们又对二者的残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汝窑瓷器胎体的烧结程度较差,质地疏松,断面发涩且没有光泽,吸水率较高,大小不一的空洞特别多。反之,民用青釉瓷器胎体的烧结程度较高,质地致密,吸水率也低。
其次,汝窑瓷器的釉色。汝窑瓷器上的釉属乳浊釉。从传世汝窑瓷器和出土标本总体来看,汝窑青瓷色泽青翠,但仔细观察,汝窑青瓷又可细分为天青、粉青、卵青、豆青、虾青、天蓝等。有关专家对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标本进行研究后发现,汝窑瓷器施釉方法有两种情况: 常见的釉色有粉青、月白、卵青,多为薄釉,釉色莹润, 多呈半透明状,乳浊感较强;而天青釉和天蓝釉瓷器多是厚釉或二次施釉,呈现出釉色凝厚、视如碧玉的效果[5]。
针对汝窑瓷器的胎与釉是如何有机结合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福康、陶光仪、阮美玲与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袁海清在对汝窑青瓷的各色残片标本作了科学测试后,在发表的《汝官窑的釉色、质感、斜开片及土蚀斑的形成原因》一文中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有的文章说汝官窑胎质致密,但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多数汝官窑胎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烧,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有时还可看到大大小小的空洞和断层,有明显吸红现象,特别是月白和粉青更甚,而北宋临汝窑、钧窑、耀州窑及南宋龙泉白胎青瓷则基本不吸红。造成汝官窑胎微生烧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胎釉配方不匹配,其二是当时偏爱玉质感釉。……汝官窑胎的Al2O3含量介于26%—31%之间。这种高铝低硅质胎至少要烧到1300℃才能完全致密化,但汝官窑釉属于高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超过1220℃,如超过这个温度,就不会得到玉质感,同时釉要流淌,为了迁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