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5691
修炼情商,获得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
头脑就是武器,即刻复制聪明人的头脑
唤醒逆商便唤醒了无限的潜能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曾说:
“我希望我可以更有意识地生活,只面对生命中*基本的那些事实,我想看看,我是否能学会它教导我们的,而不是等到我将死之时,才猛然发现,自己从来未真正地活过。”
修炼情商、提升智商、唤醒逆商之后的生活,或许正是你苦苦寻找的生活!
篇 心理学与情商
章 发现情商:从心理学一窥情商的秘密
情商越高,社会能力越强
真正的幸福源于高情商
透过内省的魔镜认识自己
情绪表达将影响你的整个人生
第二章 利用情商:学会让情绪“为我所用”
了解自我: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走出自卑感的困扰
管理好冲突,就管理好了人际关系
学会积极地自我暗示
驾驭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第三章 训练情商:开启改变命运的“导航仪”
让述情能力促进理解
消除情绪按钮,间接改变性格
塑造自我,建立强大的自我意象
着手神经链,去改变需要改变的
四下无人时,再做自己
从自我效能开始,追求美好人生
减少举棋不定,留出精力给美好
避免在他人的负面情绪风暴中受害
第二篇 心理学与智商
章 知觉智商:头脑就是武器
什么决定了你的智力高低
智力能否提升,由是否动脑决定
建立联系:智商与学习能力共同左右人生
全脑思维决定了你的智商潜力
唤醒心智的力量
第二章 体现智商:优秀者的表现都一致
遵照自我价值观活好每一刻
越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的重要性
创新让他们引领未来
智者总是选择简单的道路
正视权威的影响力
只在优势领域竞争
第三章 提升智商:聪明人的头脑可以复制
学习,学习,再学习
发散思维让你柳暗花明
摒弃懒惰,找到勤奋的动力
使用技巧,让自我学习类型明确
从他人那里,获得积极的帮助
永远让自己着眼于重要的任务
消除了设限,思维的原子才能崩解
第三篇 心理学与逆商
章 发现逆商:冷酷背后隐藏着改变的力量
你所不知道的逆商
逆境的三个层次与表现形式
逆商影响生活的四大维度
衡量逆商,从这里看起
唤醒你的逆商,便唤醒了一半的潜力
增强逆商,培育成功的土壤
第二章 认知逆境:坚守!所有不顺都在控制之中
幸福非常态,逆境却时时在
你的所有坚持都是在积累成功的成本
逆境,只是因为你暂时还没有成功
坏的时刻,往往是你好的起点
逆境中,守护自信远比渴望成功更重要
第三章 修炼逆商:获得改变命运的精神力量
接受逆境:别发动一个人的战争
警惕:远离灾难化的反应
所有事物都有边界,包括当下的逆境
找到依靠的力量:我是我的朋友
盘点:选择可行的路径
变化强化转化,实现逆顺的转变
从不忧虑开始,实现逆顺的转变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能决定你未来的有三大要素:大要素叫作智商,第二大要素叫作情商,第三大要素叫作逆商。”在他看来,智商、情商与逆商的高低,决定了人生成就的大小、个人幸福感的高低。
的确,未来社会的竞争不仅仅是智商的竞争,同时也是情商的竞争,而逆商更是不必多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生存困难度日渐增加的时代,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逆境环生的多元化时代里求得更多的成功概率,逆商是一个硬性的标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将情商、智商、逆商进行完美的结合,使三者既可以起到促人上进的作用,又可真正地使我们在安全的前提下,去尝试触及自己的极限?
这就需要心理学的帮助了。
1845年,年仅28岁、对人生陷入迷茫的梭罗厌倦了城市喧嚣,开始了自己的田园试验——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多。在《瓦尔登湖》中,他这样书写自己从繁华来到自然的理由:“我希望我可以更有意识地生活,只面对生命中基本的那些事实,我想看看,我是否能学会它教导我们的,而不是等到我将死之时,才猛然发现,自己从来未曾真正地活过。”
生命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如何选择并创造一种“自己”的生活:知道你是谁、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无疑是获得“自我生活”的前提。可是,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都需要你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心理学能够教你认识的,不是如梭罗一般,非要亲身跑至人迹稀少的田原去生活才能体会与领悟到的成长经验,而是你能够通过对自己的研究、认知来获得自己所渴望的品质生活。
这恰恰与我们追求情商、智商与逆商成长的目的殊途同归:不管你渴望的是在职场上的转变,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从容不迫,抑或是在逆境中的重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知当下的处境,去探索更适合自我突破的方法,无疑是适合的——它立足的是你的“本我”,它追求的是属于你的“自我”。
在这篇短小的序言中,实在难以概述心理学与情商、智商、逆商之间的关联。在《心理学与情商、智商、逆商》中,你会发现情商的力量、智商的作用、逆商的重要性。你更会在阅读过程中听到专家的解读,当你能够将书中的内容逐渐消化、理解与运用后,你会发现:
品质生活已然近在眼前。
第二章 利用情商:学会让情绪“为我所用”
这是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道理:一个人到底有多成功与一个人到底有多幸福,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成功者未必会感觉到幸福,而幸福者未必有多么成功。一切的区别就在于情商:懂得利用情商,了解并尝试去调控自我与他人情绪,你就可以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你就能够促成自己想看到的结果。
了解自我: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一个小男孩在与父母一同出游的时候,看到了一棵自认为不同凡响的大树,便围着它转了起来,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父母认为他在玩耍,却听到他嘴中不断地嘀咕:“像天鹅!”“像扇子!”“哇,又变了,现在像小鹿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了一名出色的盆景园艺师。
在情商理论中,潜在的自我总是会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而发现了潜在的自我,便发现了自己内在的情绪变化。认识并把握了自己的情绪,便能够知道自己的人生,从而主导自我人生。
与低情商的人相比,高情商者是自我觉知型的人,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能够对自我情绪状态进行认知、体察与监控。他们具备自我意识,他们的注意力不会因为外界或者自身的情绪干扰而迷失、夸大,或者产生过度的反应,这使他们可以在情绪纷扰中保持着中立与自省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的人生比一般人更多了一些改变与重新选择的机会。
莱恩
比其莉在7岁时,她的母亲过世。不久后,比其莉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被领养的孩子。此时的她感受到的,不仅是养母去世的悲痛,更有被生母遗弃的失落感。为了远离这种失落感,她立志成为世界冲浪冠军,以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在22岁那年,她终于达成了目标,赢得了世界冠军。此后,她又七次刷新了女子冲浪纪录——这使她成为世界上秀的女性冲浪选手。
一般人在遭遇了连连打击,特别是被生母遗弃这样的事情后,往往会陷入愤怒之中。“我在愤怒面前不能自已了!”有人会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情绪。在这样的场景中,有两个我存在:一个是身临其境、怒火中烧的我,一个是旁观的我。“旁观的我”以局外人的方式来观察自己、评价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旁观的我”往往是高情商者特有的标志与权利。他们因为情绪上的出色表现,而能够与自己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距离,从而能够实现以一种“鸟瞰”的姿态来打量自己。这使他们能够与“身临其境的我”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潜在的我与真实自我的情绪。
这种“鸟瞰自我”的姿态,其实就是了解自我、真实地认识自己的姿态。我们可以说,每一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与世界达成一致。在希腊哲学家中,赫拉克利特接近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的确,一切出色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将自己当成了标本,借此对自我、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我与自我感知
现代自我概念开创者威廉
;詹姆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他能够称作是他所有关系的总和。”这种自我不仅包括个人的身体、心智能力,还包括个人的衣服、房子、妻子、孩子、祖先、朋友、同事以及他的银行账户。所有的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情感。若它们增加、繁荣,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是人生的赢家;若它们缩减、消失,我们便有可能一蹶不振——对每个东西的感觉程度或许不同,但对这些东西感觉的方式大体一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为何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卡奴、购物狂会出现。只有在这个时代里,低情商者的自我才有机会在外界的影响下膨胀到无法抑制的程度,而人们总是期望通过不断的占有与增加来获得那种满足感。
我们过分地注意自己
如果你花了许多钱,为自己购买了一件名牌T恤,并进入了教室,你很可能会这样想:“今天肯定会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注意到我这件昂贵的T恤!我穿上它变帅、变漂亮了这么多,而他们却没有。”但事实上,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只有不到20%的人会注意到这一点——我们总是高估周围的人对自我外表与行为的关注度,我们习惯于对自己过分关注,并以为他人也会如此关注,而这种认为“我是人群中的焦点”的错觉,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偏激反应。
这种错觉产生于“我”与“他人”的意识觉醒时。刚出生的婴儿分不清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外界,而当他们渐渐地在成长中感受到他人与自己不同时,他们才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他人,而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这就像社会心理学家乔治 赫伯特
米德所描述的那样:当我们能够想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我们的自我便出现了。当我们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所知觉到的他人的期望时,我们便成了社会人。成熟,便是这样一个从自我中心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高情商者开始体谅他人的存在,而低情商者却会始终将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
而另一种代表性的证明则是:有些人习惯高估他人对自己的了解,比如,你肯定听过这样的对话:“把那个给我!”“那个是什么?”“就是那个!哎呀,那个嘛!”还有一些人会高估自己在人群中的醒目程度,当你打电话问他在哪里时,他从来不会告诉你明确的地标,而是将自己当成地标,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看到他。“我就在这儿!这儿啊!你怎么还没看到?我在这儿!”
从角色开始,了解自己
一生中,我们总是要面对、扮演很多角色:你可能是孩子的父亲,同时又是父亲的儿子;你可能是妻子的丈夫,同时又是妹妹的哥哥、哥哥的弟弟等。面对不同的对象,你需要将自己放在不同的角色中,比如,面对长辈你可能恭敬,但在小辈面前,你又可能需要表现出身为长辈的威严。
如果你使用一种既定的行为与态度来面对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话,便会造成角色不清,而你的人生肯定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令人无比纠结。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这种角色效应也同样存在,一个阶段结束,我们就必须要从扮演的角色中抽离出去:读书期间,你的主要角色是学生,但工作以后,你就必须要以“社会人”的角色来要求自己。
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固定的社会衡量标准:当你能够从这些衡量标准来观察自己,同时将自己在每一时期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某一阶段的表现如何、在某一角色中的表现如何。
我们需要了解的另一个事实是:自我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你可能会为昨天的选择而懊悔,也可能在一时的愤怒中无法控制自我——这些都是自我变化、发展的表现。而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当你能够接受这种改变,并依据不同时期的改变来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时,你的情商也会逐渐地得到提升
评论
还没有评论。